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玉彬教授在《文史哲》2024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荀子人性论平议——由“秩序”视域与“正名”方法而论》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荀子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以“秩序”为思考视域,以“正名”为理论方法。在还原“公共秩序”视域的基础上运用“正名”方法,堪称探究荀子人性观念的内在要求。在荀子那里,“性”有“本然之性”“自然之欲”两种内涵,“伪”有“知虑之伪”“能动之伪”“行成之伪”三层意蕴。所谓“善”,指在平正的公共秩序这一“根本善”情境中,人之“自然之欲”得到满足的“基础善”,以及“义”之独特价值获得实现的“究竟善”;与之相应,“恶”指的是在混乱的公共秩序这一“根本恶”情境中,人之“自然之欲”无法得到满足的“基础恶”,以及“义”之独特价值无法开显的“究竟恶”。与之相应,“性恶”可从三个方面得到解释:“根本恶”由“性”之流弊推衍而来,“基础恶”道明的是“性”之无法自治,“究竟恶”意味着“性”对“究竟善”的全然遮蔽。在荀子那里,“礼义之善”源自圣王“道心”的考量与筹划,并通过“教化”而归于常人“智心”的理解与认可。总之,在荀子那里,“心”为良善的公共秩序的建构以及符合礼制、追求道义的个人生活的达成奠定了基础,堪称其人文理想中融通性伪、沟通圣凡、贯通始终的枢纽。
《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一份反映中国大陆大学文科学术水准的老牌学报,在海内外人文学界卓有声望。它一直是学术发表的主要园地,人文学术潮流的引领者,更被学界视为学术风向标之一。“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是学界七十年来对《文史哲》的广泛称誉。自创刊以来,《文史哲》始终坚定不移地恪守“学者办刊,造就学者”的原则,秉持关注学术动向、引领学术潮流的办刊旨趣,遵循“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的办刊宗旨。致力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人文性、古典性和高端性是其着力打造的风格与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其一贯的学术风格。《文史哲》以其高端学术追求,成为整个中国学术的重要窗口。
供文丨邵子瀚 封莹
发布丨封莹
审核丨翁祥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