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证券在2004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美林时钟的理论,该报告基于美国1973-2004年,30余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将经济周期与大类资产和行业轮动联系起来。
美林时钟是资产配置领域中的经典理论,也是做大类资产配置的底层框架。预测的唯一基础是周期,而美林时钟就是试图说清楚在什么样的周期,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大类资产配置。
这有助于我们判断当前的市场位置(对于市场位置的错误判断是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及拥有底层投资框架后,能更好的屏蔽市场噪音。
一 传统美林时钟入门
美林时钟使用了GDP 和CPI两个宏观指标,也就是经济增长率(GDP)和通货膨胀率(CPI),通过这两个维度去识别实体经济在各个时期所处的阶段。
美林时钟把经济活动分为了衰退期,复苏期、过热期、滞胀期。并且每个时期,都有一种大类资产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资产。分别是衰退期对应债券资产,复苏期对应股票资产,过热期对应商品资产,而滞涨期则是现金为王。所以把握好美林时钟的逻辑框架,非常有利于投资者在不同的经济阶段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投资标的,从而提高胜率,进而在周期的变换中获利。
回溯结果显示,在1973年4月-2004年7月期间,除了衰退期外的三个周期,选对了大类资产,年化收益率可以比其他资产高出至少10个点。
美林时钟对资产的配置思路较为完美,除了滞胀时期,在衰退、复苏、过热阶段,按照美林时钟进行其建议的资产配置,胜率非常高。特别是在复苏期,购买股票,几乎百发百中。
而在滞涨期,按照美林时钟的观点,配置现金是最具备价值的,但事实上,在这段时期,大宗商品的收益率最高。
PS 从行业角度看,美林时钟对应的行业。
二 美林时钟是否合适国内的资产配置
多家券商曾经对美林时钟理论在国内进行回测,效果并不理想。例如2014年7月~2015年6月对应美林投资时钟的衰退期,股市表现应该较差,而实际上这个阶段中国股市是牛市。
这可能是是因为如下几点原因。
1.美林时钟研究的是美国经济。美林时钟的基本假设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相近,美联储的目标利率,主要由通胀和产出缺口这两个因素决定,因而传统的美林时钟周期的划分只考虑这两个因素比较切合实际。而国内的货币政策制定考虑的因素比美国多。既要考虑经济和通胀,也要考虑充分就业和内外平衡。
2.国内还受到金融监管,改革等政策的影响。比如说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造成了2016年年初开始的商品牛市。但那一年,宏观面上是先后经历了滞胀、复苏,用传统美林时钟来说,对应配备现金、股票和大宗商品。
3.美林时钟也没有考虑到流动性的影响。
三 中国版美林时钟
1.泽平版本
泽平宏观团队除了用经济水平、通胀做主要判断外,还用上了“货币政策的意图”和“货币政策操作形成的结果”来作为流动性水平的衡量因素。
泽平版本用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定性判断”和“社融增速与M2增速”,分别对“货币”和“信用”进行判断。
回测数据显示,该改进框架在2002年12月到2020年9月之间,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大类资产的配置胜率分别为83%、100%、57%和43%。
2.海通版本
海通证券用了“利率”这个流动性指标,综合考虑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通过考虑利率情况,又将衰退、复苏和滞涨期分别分成了前期和后期。
海通版本用了“加息和降息”来表示名义利率,用“名义利率-通胀”来表示实际利率。
回测数据显示,该改进框架2004年底至21年中,债券和商品的胜率大约是七成,股票的胜率提升至近九成。
衰退期(低GDP + 低CPI):经济下行拖累CPI下行,央行开始宽货币刺激经济。这个阶段,债券>货币>股票>商品,防御类权益资产相对占优。
复苏期(高GDP + 低CPI):这时刚从经济危机中恢复,如果复苏期的经济健康,则是投资股票资产的好时候。这个阶段,股票>债券>货币>商品,成长类权益资产相对占优。
过热期(高GDP + 高CPI):长期高GDP会带来CPI的上升,利好商品;但是高CPI会引起央行的货币紧缩,利空债市。这个阶段,商品>股票>货币>债券,周期类权益资产相对占优。
滞胀期(低GDP + 高CPI):央行为控制通胀收紧货币,但是货币向物价的传导有滞后性,经济会率先放缓。这个阶段,货币>商品>股票>债券,稳健类权益资产相对占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