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侨乡,万般风情。
作为全国重点侨乡,泉州现有950多万华侨华人,占全国近1/6、全省近2/3,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25个设区市重点侨乡中位居第一。可以说,侨是泉州最大特色优势。
长期以来,无数泉州华侨在所在国奋斗打拼,为当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情系桑梓,热衷家乡公益慈善,并以“起大厝”的传统,盖起中西合璧、美轮美奂的华侨建筑,折射浓浓家国情怀,留下感人至深的历史和故事。
为泉籍侨亲守住故土深情,多年来,泉州多措并举保护华侨历史遗存。去年11月,由市住建局牵头,《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实施。今年9月底获批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将于2025年施行,是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地方性法规。
泉州市住建局与泉州晚报社联合推出“刺桐侨厝·名匠带你看建筑”专题宣传,与泉州市级传统建筑名匠一道,感受华侨建筑之美,关注保护利用华侨建筑的举措成效,以侨筑新韵的生动讲述,盘点《行动方案》实施一周年,迎接《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以花为名,街巷里藏着浪漫的泉州。这个描述指的是泉州中山路花巷。这条具有自唐代以来悠久历史与遗存的街巷,如今在古城街巷保护提升后,成为游客来到泉州古城的必到打卡点。
当慕名而来的人们漫步到花巷与濠沟墘交叉口处,他们顿感眼前豁然开朗——一幢中西合璧的洋楼与其前后小广场、古树等,共同定格为古城内美丽独特的风景。
这就是花巷89号傅宅。在保护利用中转身的它,变身古城会客厅,举办泉州古城保护提升图片展,让人们切身了解泉州这座世遗城市、海丝名城的活态传承。
·侨厝档案·
昔日花巷最高建筑
洋楼显气派 古厝溯根基
傅宅于1937年建造,由前埕、一栋两层式洋楼、后埕、一栋三间张榉头古大厝组成,总占地面积达1768平方米。洋楼曾是花巷的最高建筑,洋楼后的闽南古厝内保留当年的名人书法。
洋楼北门楼顶上的山花雕塑上写着“银青衍派”,表明主人出唐代自衔银青光禄大夫的开闽始祖傅实一脉。洋楼后面的闽南古厝作为宗祠使用,门前悬挂傅氏堂号“版筑传芳”,彰显傅氏始祖傅说发明“版筑”修路而获得重用,官至宰相,开启商朝“武丁中兴”的丰功伟绩。
傅家最早从南安丰州桃源村搬来花巷。傅氏四兄弟中,有人到菲律宾经营杂货生意发家,回到家乡盖起了这座气派的洋楼。洋楼与古厝之间还有一个别致的庭院,当年甚至修了一个小型水泥游泳池。傅宅后人多在海外,只留一户守宅。
·名匠带你看建筑·
闽南体格 欧式装饰
日前,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吴育琳带领记者走进傅宅,从设计到细节,他详加解读、点评,让人品味这座住宅的独特魅力。
南北精致双入口
前门迎客后门休闲
傅宅洋楼北临花巷,是一座四方形的两层建筑,整体红色的砖墙宣示着它的闽南建筑风格,分布建筑各处的西洋装饰和钢筋水泥结构则又透着它的南洋风格与番客楼属性。
傅宅北门入口处设有半圆形出规廊作为迎宾主入口,由上下两层四根圆柱撑起。圆柱上带有螺旋形涡卷、花叶植物等图案的装饰,为典型古希腊爱奥尼柱式。
“一门带双窗”的北门,窗户十分精致。双窗三角状的窗头上刻着两片卷曲莨苕叶,托起一个细长涡卷拼成的心形,心形内套着一个珠子编成的倒立葵花籽仁,里面写着洋楼的建造时间“1937”。每扇窗户柱头位置垂下两串链条,链条上的风铃更是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仿佛有风吹来链条轻摇、串铃叮当,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
北门出规廊外、红砖墙上每层再有两个对称窗户,窗户周边装饰着阴阳鱼及“S”图案,两种装饰交替间隔,从楼下窗户一直蔓延至二楼,在屋檐下半月形窗楣处画出一条美丽的弧线。这种从一层延伸至楼上的窗户立面,形成视觉冲击,在现代别墅中仍极为多见。
闽南湿热,对于夏季遮阳和通风极为重要。北面临街的傅宅设南北双入口,南面有宽敞院子和外廊,由侧巷濠沟墘引入南门。院子里种有龙眼树,利于遮阴,并钻有水井,便于取水。当年傅宅主人还在此修建小型水泥泳池。
南廊宽过三米,轻松摆下桌椅,宜于生活休闲,夏季能为建筑外墙遮阴隔热,冬季则增加日晒取暖。
东面还有一个临街东廊,宽约1.3米,可用于散步和观看建筑外围街面情况。东廊二楼门口,还设有一个窥探孔,可以察看楼下东门情况,具有安全防范作用。
处处显露儒雅气
精致纹饰融中西
傅宅主人远赴南洋经商,但仍然非常注重住宅的文化味,彰显儒商风范。傅宅每扇外门均有匾额,寄托着主人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北门一楼迎宾正门匾额写着“和乐且闲”,语出唐朝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寓意和睦、愉快又安适。一楼大门曾有“门阑生喜气,山水有清音”的门联,既有吉祥喜庆的居家祝福,又有闲适隐居的旷达情怀,与“和乐且闲”的匾额相应。二楼匾额写着“清源毓秀”,表达对山川秀美和人才辈出的美好愿景。明代泉州人李贽便曾被弘一法师誉为“清源毓秀,千古崔嵬”。
南门一楼匾额写着“薰琴解阜”,户主曾用泥灰遮盖,以免遭破坏。相传上古时期虞舜曾作《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说的是清凉的南风缓缓袭来,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丰富万民的财物。“薰琴解阜”放在南门,既有通风纳凉、优雅生活的祈愿,也有悲悯情怀。二楼匾额写着“花萼相辉”,出自《旧唐书·让皇帝宪传》,意为花朵与花萼相互辉映,比喻兄弟友爱,手足情深。
东侧门匾额上的字迹依稀可辨,为“晨光入座”,正好接纳清晨的阳光投入宅中。西侧门匾额上写的是“爽气迎人”,清代诗人陆求可《江城子》曾云“爽气迎人山色远,晴浴鹭下双双”,写的是夕阳西下时山色远眺,清爽的空气迎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东、西两侧匾额题字相对,又符合东西方向日出日落的特点。
文化味浓郁之外,傅宅也处处流露出主人的审美意趣。除北门圆柱为古希腊爱奥尼柱式外,其他三面的柱子均采用了阶梯式的多层线条立柱设计,南廊梁框还做了“凸”字形设计,打破了单调枯燥。南北外廊天花板上饰有灯花,为中国传统“福”字、14个五角星环状、8朵花卉、吉祥图纹等图案。
傅宅的窗户以木、铁、玻璃材质装了里外三层,既通风通光又有极佳防盗功能,色彩明快,具有东南亚风格。
最有特色的是各种各样的窗户:有四柱三间式的百叶窗,窗柱垂刻间隔的铃铛和圆点,远远望去就像串串风铃,方形“6”“9”图案排列的窗楣,中间高两边低,就像金银铜牌的领奖台;有的百叶窗窗楣由5个花瓣围成扇形。
傅宅南北两面楼顶均有山花。北面楼顶山花顶部形似一个华丽的冠帽,中间写着“银青衍派”,两侧雕着麒麟和花卉。雕塑“冠顶”同样竖写建造年份“1937”,屹立狮子雕塑。
南面楼顶雕塑为两边花卉簇拥一个奖杯,两侧各有一只狮子踩着阶梯望南呼唤,正中匾额写着傅氏堂号“版筑传芳”。
钢筋水泥进口
“国外”设计本地施工
傅宅内部设计,最为抢眼的当数楼梯,建筑材料均为国外进口而来,这在当时堪称奢豪。
楼梯位于傅宅正中央,中间是一幅石膏花卉盆景浮雕。上雕梅花、牡丹、玉如意、金鱼、喜鹊等,并挂一个“祥”字木牌。浮雕两侧是钢筋水泥楼梯,扶手打磨光滑。到了转台,两侧楼梯汇成一处,汇成装饰浮雕的楼梯衔接二楼。因为高度不够,设计师还在楼梯处下挖地面,形似一个“天井”,增加了高度,又创设了独立空间。
吴育琳介绍,傅宅室内底柱和楼梯部分钢筋混凝土柱锈蚀、开裂,加固修缮时发现所用钢筋为四方形钢筋,“这是国外所采用的钢筋型制”。而在傅宅建造的1937年,中国还鲜有水泥,傅宅所采用的水泥应从国外运来。因此,结合装饰花纹,吴育琳推测,房屋应是在国外设计,或由通晓国外建筑潮流的华人华侨设计师设计,再由本地工匠结合国内手艺施工建造。
·保护利用进行时·
侨筑新生:从“大隐于市”到“主客共享”
进行修缮保护之前,傅宅其实“大隐于市”。泉州文旅集团古城公司工程管理人员邱锦杰介绍,此前傅宅北面大门前是一排简易搭盖的小店面,又有一棵高大魁梧的枇杷树,几乎把整个傅宅“包得严严实实,鲜有展露”,来来往往没多少人留意到它。
2023年,在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指导下,古城公司联合鲤中街道、新峰社区进行排查时,重点关注到了傅宅。该楼中西合璧、风格独特,又地处花巷与濠沟墘交叉口处,介于中山路与新华路之间,紧邻鲤城区政府、泉州酒店,且有难得的开阔空间,具备打造成“古城文化会客厅”的潜力。
经过积极争取,泉州市文旅集团古城公司当年即与傅宅负责人签订以修代租合同,租期15年。加固修缮工程自2023年5月启动,当年底完成,让这座80多年的侨筑焕发新生。
傅宅内展出的泉州古城保护提升图片展,致敬工匠。
保护提升后的傅宅,功能定位为“刺桐记忆——花巷古城会客厅”,现设泉州古城保护提升图片展,帮助市民游客更好了解世遗泉州。
傅宅的修缮并非一蹴而就,首先要进行详细的“体检”。在修复前,古城公司组织的勘探检测发现,洋楼结构有风险隐患,底层大厅四根立柱部分钢筋腐烂;部分横梁钢筋爆筋;楼顶屋面存在漏水、腐蚀问题;外立面老化,部分洗砂层空鼓;部分木质梁柱、窗户腐化,水泥、地板裂纹。
手握傅宅“体检报告”,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组织专家及各方代理审查确定最终修缮方案。邱锦杰介绍,修缮加固以延续傅宅50年使用标准年限实施,充分尊重屋主意愿,“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旧物‘能用尽用’,以实现‘修旧如旧’。”
老宅加固修缮保护,第一步是“固本培元”“壮筋续骨”。吴育琳当时正是古城公司傅宅修缮技术指导,全程参与了修缮过程。据他介绍,加固的第一大挑战是替换傅宅洋楼大厅四根锈蚀严重的钢筋混凝土立柱。施工极需耐心,得先用千斤顶支撑,再用对角交叉式跳开的方式,一根一根地替换立柱。“等替换后的立柱钢筋水泥结构牢固、受力后,再替换另一根。”吴育琳说,这个过程很缓慢,所用时间长。“为保证安全,仅限加固作业人员进入,同时在场仅七八人。”
对老化的洋楼外墙,工程采取加大基础截面和板墙,增加结构稳定性。对二层楼板,则增设碳纤维布增强承载力;一二层外阳台檐口的梁结构,采用粘钢加固,在保护建筑同时增加结构安全实用性。
经历近90年的风雨,傅宅已经“皱纹满身,老气横秋”。细致入微、“修旧如旧”的修缮,让老宅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风貌,也注入了好气色——
洋楼立面洗砂层多处空鼓,采用注浆术细致填充;
室内红砖大面积破损,更换时仔细保留好较完整的红砖,用以修补回廊破损的红砖,以旧修旧;
楼梯水磨水泥柱扶手多处裂纹,用水泥修补后耐心打磨,风貌尽量一致;
木质窗户能用尽用,破损腐烂的木构件用相似物件归集更换,尽量保留原有风格。
最难的属楼顶晒台。晒台外立面山花有狮子、雄鹰、花纹、音符等精美雕塑,但多处污损、腐化、残缺。“在加固对接前,做了提前考虑。”吴育琳介绍,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纸模板,将原有的线条、纹饰描绘出来。待山墙立面加固、修补后,再由专业师傅照着绘剪出来的纸模板,按原样一点一点堆剪修补起来,整个过程“慢工出细活”,高标准复原。
经过细致的修缮,傅宅重新焕发当年风采。图为修缮前后对比。
楼顶屋面修复亦极为缓慢。屋面曾被修复过,风格杂糅且破损漏水,为恢复原貌、解决漏水,需更换大量材料。施工人员难以在屋面展开工作,便从屋内地面一层一层搭设施工脚手架以便施工,最终按原木梁架屋面,采用原样红砖修旧如旧。
修缮傅宅古大厝时,则请来惠安师傅,对正脊以顶管支撑保留原有屋脊,置换朽木梁柱,重新恢复双榉头间。对开裂严重的木柱进行修复,为木结构统一上清漆,撤除原有木格墙,增大空间利用率。
通过细致的修缮,傅宅重新焕发当年风采,“气色红润有光泽”地屹立在花巷核心地带,成为古城保护文化展示空间,也是市民游客了解泉州历史文化、感受古城街巷提升的文化窗口。
“老宅修缮,左换右换,这边流失一点,那边流失一点,最多只有三成像原样。而原貌保留,这边争取一点,那边争取一点,则有原样六七成,甚至能有八成像原样。”
——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吴育琳
本期名匠:吴育琳
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今年53岁,从事闽南传统建筑逾20年。青年时期在泉州台商投资区跟随师傅学习古建砖雕、灰塑、剪瓷、美工等;2018年起参与中山路古城街巷保护提升工作,花巷、金鱼巷、状元街、三朝巷等各条街巷都留下了他的作品;现受聘为泉州古城公司技术指导。
别忘了点赞、分享、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