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我校党委书记康骞署名文章《人文教育赋能新时代理工类大学创新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对理工类大学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对理工类学生的培养规格、层次和质量提出新期望。现实中,理工类大学的教育教学仍存在有的专业重理论轻实践、有的学科重科技轻人文问题,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加以有效解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如何培养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的理工类大学人才,是当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以人文教育揭示的世界观为创新发展赋能
世界观涉及人们对世界的整体看法与哲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世界观教育,多次对世界观的形成、意义、作用等作出重要论述。在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主题教育部署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掌握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的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对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作用。人文科学与实证科学都可以世界为对象,但是着重点不一样。人文教育对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显性的作用。人们在对自然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了对自然的看法与观点,这些看法与观点是对自然界各种规律的系统总结与哲学呈现,如古希腊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的探讨,中国哲学关于五行、气的探讨。这些观点与看法虽囿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与技术手段不能完全客观真实,但在不同程度上增进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理工类大学的教育应着重从这些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芒的重要论述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创新发展开拓学生们的思维和视野,进而形成对世界的精准认知。人文教育对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隐性的支撑作用。人文学科不仅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直观描述,还通过对相应范畴、概念与事物的认知反映出对世界的整体看法,或从这一对整体世界的看法中折射出某种对世界及其发展的观念。如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到了自然之天、意志之天、义理之天,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命题,这些理念与概念虽没有直指自然界及其具体现象,但标明了某种对世界的认知价值与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理工类大学的教育应着重利用这些范畴、概念、理念进行世界观的教育,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以及对世界的整体看法推进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工作。如从自然之天中引申出物质第一性的观念,从意志之天中进行主观意识能动性的阐述,从义理之天中推演出道德规范的普遍法则,从而丰富学生对事物的观念体系,进而在对世界及其观念体系的分析中形成创新思维。
以人文教育显示的价值观为创新发展赋能
价值观事关人的行为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从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中发掘优秀文化思想与宝贵人文情怀,明确指出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探寻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共生之途,追寻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之道,求索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之路,对人类自身、世界关系、人与自然等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修养自身、陶冶身心、丰富精神、治理社会、管理国家、遴选人才、防微杜渐的经验与文化。这些探索之途与求索之为有机地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展现出的价值、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既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教育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表现出的丰富性与多维性,对新时代理工类大学的创新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要注重引导学生们将从人文教育中习得的正确价值追求体现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们将关注技术细节与葆有人文情怀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们将丰富多维的价值追求融入严谨而细致的科学探究中。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民族在文化发展与文明创建中形成的丰富而独特的价值体系和丰富瑰丽的文化内容,从而把握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价值链,更好地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现实逻辑。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文教育在价值体系中呈现出来的交流性与融合性价值,对理工类大学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要注重引导学生们正确理解各种价值追求在社会生活中的合理性与冲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和科学的价值观序列,进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正确看待、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冲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理工类大学要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践中积极培育优秀人才,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作出应有贡献。
以人文教育展示的方法论为创新发展赋能
方法论揭示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具体方式。就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人文教育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实践活动具有方法论意义。人文社会科学的每一条重要基本原理都展现出一种思维方法,展示出人们理解世界、探索世界与改造世界时的思考路径。这对科学探索活动中出现的多样结果可能给予了有益的解释框架,也为把握科学真理的唯一性做了有益的注脚。
理工类大学的教育要注重提升学生们对社会存在确定性的理解,增强对社会意识多样性的体会,从而形成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解,避免出现单一化的思维方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们的知识学习、科学研究,还有助于深化对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性认识。理工类大学的教育还要注重通过生产力归根到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理论,引导学生们科学认识生产力的时代变迁与社会制度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更好地引导学生们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关系、创新路径和实现方式,提升学生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同,增强自身对专业与学科的认同,形成学术报国、产业报国的职业尊荣感、事业高尚感和技术创新能力。理工类大学的教育还要注重利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引导学生们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类型,从科技与人文结合的角度深入理解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逻辑,从而不仅重视创新中的技术性关联,也重视生产中结成的社会性关联,促使学生们在社会主义大生产中形成更加宏阔的视野与眼界,为积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作出时代性贡献。
以人文教育呈现的美学境界为创新发展赋能
教育的目标在于追求真善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人文教育不仅具有文化意义上的重要影响,还具有美学意义上的重大价值。以人文教育体现的博大瀚漫之美,必然能够为理工类大学的创新发展赋能。人文教育之博大,不仅在于涉及的社会层面之广、社会气象之大,还在于展示的社会生产关系之稠密。由此,理工类大学的教育要注重古今的社会关系发展线,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统一体,在溯其源、寻其流的教育实践中展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宽广恢宏气韵,引导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充沛于天地之间的美育气象,在一专一技的创造实践中积极养成面向生产、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的浩然之气。
以人文教育展示中国与世界发展的螺旋式前进之美,必然能够为理工类大学教育的创新发展赋能。社会的发展不是一种直线式的发展进程,人文教育有利于廓清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互动关系,有效揭示生产与生活的中国逻辑,探索文明与进步的世界走向,从而形成观察中国与世界双重维度中的自主分析能力,发挥人文美育的育人育才功能,从而深入体会在曲折中求发展、在探索中求真知的人文意义,展示出不懈奋斗的精神气质与意志品质,克服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思维,进而养成学以致用的创新思维,在艰苦奋斗中绘就人生华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往期推荐
期刊目录|《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年第12期
期刊目录|《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4年第12期
征稿通知|2025亚洲人工智能技术大会(ACAIT2025)火热征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