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湿气重,百病生。”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是“六邪”之一,中医最怕湿邪。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当体内湿气过重,会出现大便不成型、痰多、头晕没精神、关节疼痛、阴部潮湿等,若不及时祛湿,久而久之,会诱发各种疾病。
中医认为“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
“舌头”出现这种征兆,
可能体内湿气“加重”了!
1、舌苔黄腻
正常情况,人的舌苔是淡红而润泽,但有的人舌苔呈黄色而厚腻,则称为黄腻苔。“黄而粘腻苔胃痰涎、湿浊与邪热胶结之象。”
一般是体内偏热,喝水少,舌苔会呈现黄色、口干、口苦等,这时可能是体内湿热过重引起的。
2、舌头胖大
正常情况,人的舌头大小适中,当体内湿气重时,会使水湿内阻,致使舌头胖大,舌的边缘受到牙齿的挤压,长时间就会形成齿痕舌。
也就是说,若舌头边缘有锯齿,说明体内湿气较严重,且时间很长了。
记住,生活中常见3件事,
会使体内湿气更“严重”,最好少做!
1、湿发睡觉
现代人每天忙碌工作,有很多人习惯晚睡洗头、洗澡,但有时,太劳累,没等头发彻底干了就入睡了,尤其是长发女性。
带着湿发入睡,容易使寒湿侵入体内,第二天出现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的情况,长期如此,就会出现关节炎、颈椎病等。
2、喝大酒
中医认为“酒助湿邪”,而现代人喝酒,多数喜欢将啤酒冰镇一下,那样喝着爽,但,寒凉食物会刺激胃肠消化功能,易使体内湿气加重。喝冰镇啤酒对身体损伤会更大。
3、穿得太少
俗话说“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穿得过少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尤其是寒冷的秋冬季节。
注意保暖,天冷多穿衣服,避免漏脚踝、露肚脐。
祛湿有三招,坚持做,
日积月累,身体会有变化!
第一:饮祛湿茶
喝茶,是中国传统的养生方式,坚持每天喝茶,利于改善体质、增强抗氧化、抗自己有的作用。
祛湿,每天3-5杯木丹陈皮茶,利于祛湿、健脾,对体内湿热、寒湿都有不错的作用。
将木丹、陈皮、砂仁、茯苓、山药、甘草、芡实、百合、马齿苋、薏苡仁、蒲公英、赤小豆等24种材料搭配在一起,制成茶包,每天一包,热水冲泡。
木丹,可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有清利下焦,能有效祛除人体内的湿毒,能预防湿疹和脚气。
陈皮,具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燥湿化痰之功。可用于湿阻中焦、脘腹痞胀、便溏泄泻,以及痰多咳嗽等症。
薏苡仁,有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之功效。与赤小豆搭配,祛湿效果更佳。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将令太多,津液渗泄,有健脾利湿之功效。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除湿,与人参、甘草等温性植物搭配,调和茶性,不温不燥,有很好的健脾、祛寒湿功效。
二十四种材料搭配在一起,寒温适中,不温不燥,利于祛寒湿、湿热。
第二:常刺激“排毒”穴
1、极泉穴
极泉穴位于腋窝处,是颈部与上肢血管和神经通路,经常刺激此穴,可预防冠心病、肺心病。
连续拍打腋窝处5—10分钟至瘀斑痧点显出,每1到2周进行一次,能够保证排污口的通畅。
2、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窝处,是肺经、心包经、心经三条经络经过的穴位。经常刺激此穴,可改善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失眠多梦等。
连续拍打肘窝处5-10分钟至瘀斑痧点显出,每1到2周进行一次,能保证排毒口通畅。
3、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膝窝处,也就是膝关节的后方,此穴走膀胱经,而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祛湿通道。经常刺激此穴,利于祛湿,改善和预防关节炎症。
连续拍打膝窝处5-10分钟至瘀斑痧点显出,每1到2周拍打一次。
第三:泡脚
古人云,“寒从脚起”,因现代人严重缺乏运动,导致身体内各个循环减慢,诱发一些慢性疾病。
而双脚,是人体内很多重要经络的起源,日常生活中,泡泡脚利于促进经络自我调节,还可维持人体平衡。
泡脚时,注意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20分钟左右,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佳。
泡脚时,也可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促进血液循环。
如果湿气比较重,还可以艾灸!
选取关元、中脘、丰隆、承山、解溪、足三里,每个穴位15到20分钟。
以上灸时注意避风保暖,灸后别着凉,别立即洗澡。
艾灸治疗此类问题,安全且效果明显,唯一的问题在于是否能坚持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