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铃镇百卡村的增加庄组,是一个以布依民族为主的村子,从道光年间所树的“禁约总碑”记载,早在明初就有人居住于此生存繁衍,姓氏主要有罗、李、杨、贺、王、梁、韦、余及夹杂有几户陈、安、雷姓汉族和苗族,共11姓69户282人。此村有许多故事,现收集整理如下。
地名来历
曾家庄布依语叫“板挡奶”,翻译成汉语就是寨子大或庄园大的意思。据当地多个文化人说,曾家庄应称为增加庄,其来源于一个故事。巴铃镇陈家沟村的唐家寨组与曾家庄组山水相连,田地相间。清末,唐家寨不叫此名,叫团转堡,这里居住有一李姓人家,百来人口,其中有一个头脑比较灵活的村里大富,人称李鸡抱,不满足现有田地等家产,就到曾家庄寨子找到管事的人。曾家庄管事的人是一位黄姓布依族妇女,因其杨姓丈夫逝世得早,人们都叫她杨寡妇,是一名能讲会说、敢作敢为的巾帼妇女。当李鸡抱前来找她租赁土地耕种时,杨寡妇当即找了两个村子的文化人在场画押作证后,就把山前山后约两百来亩的田地租给李鸡抱耕种,除了约定的粮食必称外,政府的公粮由李鸡抱负责。不想这一租就是十年,远在安南的地方官都是两年一换的流官,在交接时没注意,渐渐地,新任地方官也忽略了土地管理权是谁的问题。狡猾的李鸡抱就把租赁的土地直接当作他家的了,粮租也不上缴了,官家就派人来板挡奶找杨姓、王姓、贺姓等宗族催缴。这下把杨寡妇惹火了,他带着各族族长,拿着签字画押的契约,和李鸡抱家打起了官司,这一打就是一年,虽然耗财耗时,但终于把板挡奶整个村子的田地要回来了,李家也不得不把欠官家的公粮补上。为防备田地再出现扯皮的情况,杨寡妇与各宗族负责人商量,意见为:以后板挡奶的田地由自己村子里的人自行耕种,不再出租外村之人,且为守护好田地所有权,方便管理,就在原来庄子上又增加一个庄子来管理使用,布依语叫“谈来寨”,翻译成汉语就是增加了一个田庄的意思,简称就是增加庄。解放后,一些工作人员为图方便或以为以前有曾姓人家在那里住(而史载和口口相传,此地从未有曾姓人家在此居住),就写成曾家庄而沿用至今,实际上称曾家庄系笔误,应为增加庄才符合历史事实。
神池传说
在曾家庄村后的一山凹处,有一面积约12平方米的低洼地,据当地人说这是一个神塘。直到现在,此地仍然参天大树四周矗立,遮天蔽日。虽是酷暑难挡,走到这里仍是一片凉飕飕的感觉。原来,此塘一年四季都有水,但有两个现象:一是水不能清,二是水不能满,否则村子会发生一些怪事。据以前的风水师说,相距约15公里的贞丰县龙场镇下水桥即现高速公路接街口红绿灯处,古人立有一牌坊,与曾家庄的神塘龙脉相连。水清澈见底时,当阴气重的人路过此塘,会发现龙场的牌坊会在水中出现,一模一样,而且不只是一个人看到。这种情况一出现,就会影响曾家庄人丁发展,不会超过百户。二是塘中水太满,对门的卡嘎寨会发生一些伤风败俗的风流韵事,所以卡嘎寨与曾家庄两个村子的人们都很忌讳和关注此塘的水之变化,并特意在塘子的右边挖一个缺口,让水永远不会满。上世纪七十年代,居于塘子下面的一位王姓年轻人,某天到神塘边玩耍,水很浅,他突然看见一条像茶杯粗、长约150厘米的金光闪闪的黄鳝在游动,蟮鱼头顶还有冠子,他高兴得跳起来,马上揪住此黄蟮,拿回家剖来吃了,整整两天才吃完。但此后,该神塘突然干旱见底至今,未婚的王姓年轻人也疯疯癫癫,30来岁就死亡了。
位于巴铃镇百卡村曾家庄组寨子中间石阶路上一石头上的天然铜钱印(摄影:沈俊)
铜钱石
布依民族非常热情好客,但凡有至亲好友来访,都是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曾家庄作为布依族村子,自然也是如此。所以从古至今,曾家庄都是许多人经常去走亲串戚的地方,因为那里风景优美,人更亲切。许多去那里玩过的人都以到过曾家庄为荣,不时向人炫耀。人们就会问“你说你到过曾家庄,你踩到铜钱石没有,两个铜钱在石头哪个位置?”,如果说“没有”,那说明此人是吹嘘的。原来,曾家庄整个村子都坐落在半山腰,上去的是一条独一无二的石阶路,可以说是必经之道。在石阶路的中间路段,有一块石头的右面,上面长有两个铜钱形状的天然图案,上去的时候右脚刚好踩在两个铜钱上,相当于是用钱来垫脚,更是象征“是有钱的人”,许多来曾家庄的人目的很明显,都是来讨吉利的。这石头上的两个铜钱印很逼真,上世纪有个顽皮的家伙拿着钢钎走路时,故意在最右边那个铜钱印上捣了几下,破坏了一个,现只剩一。
位于巴铃镇百卡村曾家庄组村后古人于道光4年所树的《禁约总碑》(摄影 沈俊)。
禁约总碑
道光4年(1824年),由于政治制度较为清明,黔西南兴仁一带风调雨顺,曾家庄的布依民族因为勤劳,邻里与亲戚之间也是互帮互助,庄稼年年丰收,六畜兴旺,百姓也过上了比较安稳的日子,大家都很快乐。但每个地方也不乏一些好吃懒惰之徒,别人干活时他在睡觉,别人休息他起来当夜猫子,甚至还与外村个别不正业的人纠合在一起,不时以亲戚名义走村串乡,窥探别人的牛马关在哪里、粮食放在何处,最猖獗时就是有人办理婚丧嫁娶和年关将至期间,或蔬菜被摘、或远处树子被砍、或谷子被人背走,东西经常被盗或遗失最为严重,搞得众人怨声载道。俗话说“拿贼拿赃”,又无法确认谁是偷盗人,大家顿时束手无策。这时,曾家庄各姓氏都推出一名族长,大家召开会议,选出几名文化人,就村里经常发生的偷盗现象进行了讨论,拟成了一《禁约总碑》,其义大致为:当下有村民牛马、蔬果、树木、粮食等财物失窃,为禁止盗贼滋扰地方,冒犯圣王之地,实现路不拾遗之效,大家当团结协作,捕获贼寇,扭送官府究治,且得以所损财物九倍之标准进行赔偿。凡内外亲戚,若有窝藏、包庇或分赃之举,必当同等追究,决不宽恕。并建议有恶习者“早回头”和“多习道艺”,则村里必然“天下和平,岂非快乐之事?”云云。此《禁约总碑》实为村规民约,是黔西南最早发现的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证据。当时是安放在村子中间官厅旁边公路边一醒目处,以让行人提高警惕和震慑盗贼。2011年,一阵莫名其妙之巨大旋风将官厅土瓦掀掉,大家认为不吉(实际因树木长大和建房,将去官厅所石阶之路形成一条风道,狂大之风必然首当其冲),将官厅搬迁至现神塘(翁挡)处后,只剩下禁约总碑孤零零地在路边,加上群众放养的牛不时在碑上挨擦、挠痒,有毁坏之险,2014年,村子里大家商量后,也将此石碑移至村子后面的神塘旁边,与官厅一起,成为村民眼中的神物。
(兴仁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沈俊 报道)
编辑:刘明霞
责编:潘飞 陈合丽
编审:唐修元
总监制:赵彪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薏乡兴仁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