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村史村事】六村旧时交通

民生   2024-11-17 17:26   贵州  

在兴仁市真武山街道南面的六村,离市区也只不过两公里,但这里曾经的交通就是驿道和桥梁,在那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古驿道:也称驿道,中国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在古代又称为官道,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并按统一国家标准修建的全国公路系统,按一丈左右的标准建成,可以保证两匹马相向而行,通行无阻。途经六村的这条古驿道非官道,是由兴义下五屯的一个商户私人出资修建,为了方便经商,从兴义修到贵阳,途经六村的梨树坪组和秧寨组(修建年代不详)。

六村古驿道修筑较为艰辛,道路的修建基本是遇山开路,遇河搭桥,遇石凿石,在科技比较落后的古代,想要修建一条路还是比较困难的,先辈们凭借着最原始的工具,在石崖上啃出一条条道路,还要用石板去铺好,古驿道修筑之艰辛,极为罕见。

这条用于经商的古驿道,修建好用于商贩的货物运输和一些徒步往来传递信息。对于芸芸众生,不少平民做挑夫或做小贩在这条路上奔忙,只为生计,养家糊口而已,在他们看来是非走不可的生命之路。古驿道依山傍水,巨石、古藤、茂林随处可见,它也是一条文化积淀丰富的观光之路。

遥远的古驿道,它见证了那段辉煌历史,也见证了苍凉。路远且险平添了许多意外,有的半路生病,有的中途受伤,有的饥渴倒地,有的酷热昏迷等。古驿道见证了百姓太多的苦难。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也越来越便利,古驿道渐渐被冷落,日见荒凉。六村古驿道的遗址历经时代的变迁,现在只有一点痕迹可寻。

      双河桥:发源于六村的冬瓜小河和发源于马家屯的大田河在六村秧寨汇合,交汇后称双河,最后汇入北盘江。在修建古驿道时在交汇处修建了一座桥,叫双河桥。村里的老人说,桥高大约十米,桥身长为从县城方向上有17步,下到六村方向有18步,所以有上十七下十八的说法。至于桥为什么修那么高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在修桥前这里叫双江口,以为河面很宽,所以拨付的款较多,后面修桥时发现河面没有那么宽,所以就把桥修得比较高,然后把双江口改为双河口。老人们还说,桥修建好以后,在桥下挂了一把专门打造的剑,长度大约两三米。关于剑的由来,有一个传说,传说蛟龙要想化身为真正的龙,必须入海,但是它身躯比较庞大,想要通过小河游到大海,就必须等下暴雨时趁机游入大海,但是它的能量太大,往往一路破坏太大,一般的桥根本禁不住,但是古代修桥不易,都是人工修建,所以在桥下面放了一把剑,在走蛟的时候,这把剑就能大发神力将蛟龙斩杀,所以名为“斩龙剑”。双河桥在八几年修路时推翻重修了,而那把“斩龙剑”也不知所踪。

      幸福桥:在秧寨的冬瓜小河上有一座小桥,听到它的名字就会让人感到很幸福,因为它叫“幸福桥”,修建于1965年3月,是一座小巧精致的石拱桥,桥下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村里的老人说,以前村里的年轻人,男男女女晚饭过后就会去幸福桥那里唱山歌(也就是布依族的浪哨),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小桥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生活,现在的小桥已经褪去往日的热闹,恢复了平静。它像一位老人一样伫立在小河上,守护着村里的每一个人。

(兴仁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肖丽娟 报道)

编辑:刘明霞

责编:潘飞 胡蓉蓉

编审:周星松

总监制:赵彪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薏乡兴仁APP

薏乡兴仁
“薏乡兴仁”由兴仁市融媒体中心(兴仁市广播电视台)主办、运维,欢迎提供新闻线索!新闻热线:19084546888 邮箱:2782696002@qq.com 单位地址:兴仁市东湖街道科教路20号兴仁市融媒体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