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保障粮食安全仍面临稳面积和增单产的难题,一方面,城镇化加速挤占优质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趋势明显,且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有限;另一方面,粮食单产增速逐渐放缓,尤其是玉米、大豆单产水平与美国、巴西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应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旱涝保收能力;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走高质量城镇化道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服务技术体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利用,挖掘闲置耕地盐碱地。
考虑到目前中国需求相对稳定,结构调整空间不大,而且也并不是当前国家关注的重点,因此本研究未考虑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只关注面积和单产2个因素。采用LMDI模型进行分解,具体公式如下:
式(2)表示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比2012年增加13.59%,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远高于面积。新时代以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以及育种技术不断突破,中国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升,为粮食连续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2014、2018、2020以及2022年,在单产提升幅度较小的情况下,面积变化是影响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
图1 2012—2023年四大粮食作物面积贡献率与单产贡献率年际变化
从小麦生产情况看(图1(b)),2012—2023年中国小麦产量从增加,单产贡献占绝对主导地位。具体看,小麦面积整体呈波动中下滑趋势,但单产反而提升,拉动小麦产量稳定增长。
从玉米生产情况看(图1(c)),2012—2023年中国玉米产量增加,面积贡献大于单产贡献。具体看,随着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玉米等饲料用粮消耗增加,带动玉米面积扩大,面积增长整体快于单产增长。
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面积贡献和单产贡献各有侧重。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单产贡献大于面积贡献,主销区面积贡献大于单产贡献。
2012—2023年,单产提升对粮食主产区增产占主导作用。但与整体情况不同的是,吉林、黑龙江以及湖北面积扩大因素起主导作用。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增加,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占主导作用。但青海、新疆、西藏、贵州以及广西5个省份面积贡献大于单产贡献。总体来看,单产提升的正面影响远大于面积下降的负面影响。
主销区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发展导向,农业比较利益较低,对粮食生产的“挤出效应”日益明显,“压粮扩经”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作物播种面积中“非粮化”比例不断上升。面积减少导致主销区粮食产量下降。
通过分析粮食增产贡献因素可知,总体上,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远高于面积扩大。稻谷、小麦主要依靠单产提升,玉米、大豆主要依靠面积扩大;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增产多依靠单产提升,主销区则依靠面积扩大。抓好粮食生产要重点从稳面积和提单产两方面入手,然而从现实看,城镇化加速挤占优质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趋势明显,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有限,且粮食单产增速逐渐放缓,尤其是玉米、大豆单产水平与美国、巴西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稳面积和增单产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3.1.1 “城镇化”和“工业化”挤占优质耕地
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土地开发刚性需求不断增加,大量农业用地被挤占为建设用地或住宅用地。具体看,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存在耕地被城市用地过度占用的现象。此外,为了拓展市场和获取更多资源,许多企业开始向乡村地区延伸,造成大量耕地流失和非可逆性的用途转变。工商资本下乡后流转后的农地被应用到非粮产业经营,甚至盖工厂、建园区等,优质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后,很难再用于耕种作物。
3.1.2 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压力不减
研究表明,近1/3耕地已“非粮化”,隐性粮食生产能力严重流失。种植蔬菜、苹果等经济作物与种粮比较收益的差异,是导致耕地“非粮化”和“非农化”的重要原因。
图2 2012—2022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每亩净利润
3.1.3 现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有限
中国未利用土地资源不多,适宜开发的土地更少,加之部分地区对未利用土地资源没有形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导致后备耕地无序开发。从数量上看,即使将盐碱地和农用地全部开发利用,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也不足0.11hm2。其次,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呈零散、细碎化分布,开发成本和难度大。
受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影响,化肥、农药等要素投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逐渐呈边际递减趋势,加之优良作物新品种培育面临瓶颈,缺乏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相适应的品种与技术,中国粮食单产增速放缓。主要是2016年各地针对粮食品种的供需矛盾,采取“玉米改大豆”、“粮改饲”和“粮改油”等措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导致高产作物面积减少。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高温干旱,东北地区南部农田渍涝灾害偏重,使粮食单产呈现负增长。
3.2.2 四大作物单产增速逐渐收敛
2012—2023年中国稻谷、小麦、玉米及大豆4大粮食作物单产增速均呈先快后慢趋势。土地细碎化问题严重、规模化程度不高,制约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由于土地分散,农户经营规模化程度低,导致大型农机设备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虽然目前三大主粮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但因中国地势起伏导致区域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差距较大。
3.2.3中国单产水平与世界存在差距
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从单产水平看,2022年中国小麦、水稻单产处于世界较高水平,玉米、大豆单产水平差距较大。
究其原因,从种业发展方面看,中国育种技术与国际大型种业企业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在重大新品种的自主创新上亟待提高。从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看,虽然中国农业科技取得较大进展,但其支撑引领作用仍然不足,且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普遍超过90%的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实施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从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建设高质量城镇化、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等方面发力,夯实中国粮食安全根基。有以下几个举措:
第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旱涝保收能力。一要多渠道、多举措筹集建设资金,探索“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二要构建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三要结合区域、地形等资源禀赋差异,探索分区推进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模式。
第二,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一要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二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第三,走高质量城镇化道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走高质量城镇化之路。二要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认真落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以补定占、先补后占”的原则。
第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服务技术体系。一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力度,提高种粮积极性。二要加强技术管制和利用监察技术。
论文全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4年第16期,原标题为《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分解与路径分析》,本文有删减,欢迎订阅查看。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精彩内容回顾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