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表彰对象的相关信息,围绕群体特征、能力素质和成长路径开展画像分析,以挖掘工程师群体成长的共性规律。研究发现,卓越工程师以良好的工程技术知识技能为前提、以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为使命、以极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国家需求和产业发展为牵引,通过职业生涯发展全周期学习、重大任务团队协同攻关、潜心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而实现成长。基于此,通过剖析当前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国家工程师奖”的表彰,不仅代表了对于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工程师团队的认可,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工程师人才培养和评价导向。基于对获奖者及获奖团队所在单位官方网站的人物简介、百度百科介绍、相关新闻报道等公开资料的检索,本研究系统梳理获奖群体在人口特征、能力素质、成长路径3方面的数据及信息。基于获奖者样本81名,获奖团队样本50个开展画像,以探索卓越工程师群体的共性特征和成长规律。
1)性别和年龄画像。如图1所示,“国家工程师奖”获奖者高度集中在56~65岁的男性群体。从性别来看,获奖者的男性占比为93.8%,女性占比为6.2%。这一比例切实反映出女性在工程类学科专业和工程行业中占比较低。
图1 首次“国家工程师奖”表彰获奖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2)任职机构画像。在任职机构方面,“国家工程师奖”获奖者的任职机构覆盖高校、科研院所、科创平台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创新生产阵地,还涵盖了制造业民企等经营主体,获奖者专业领域集中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关领域。如图2所示,81位“国家工程师奖”获奖者中,充分凸显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团队集结、要素集聚、成果集成能力。其中,在获奖者任职的43家企业中,以央企及国企为主,占比达到86.0%;余下14.0%为头部民营企业(6家)。
3)所处行业画像。如图3所示,获奖者及获奖团队在工程技术相关行业均有分布。获奖者及获奖团队行业分布均以制造业为主,分别占总数的57.7%和51.0%。奖励兼顾传统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为51.3%,获奖团队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为53.1%。
图3 首次“国家工程师奖”表彰获奖者及获奖团队行业分布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一直致力于探索基于某一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为人员聘用、激励评价、员工晋升等相关职能提供决策依据,其中,冰山模型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之一。冰山模型由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其将个体的能力素质分为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并提供能力素质分析维度。基于研究需要和数据基础,本文选取知识技能、角色定位、个人特质、动机4个层面开展分析。
图4 首次“国家工程师奖”表彰获奖者的第一学历及院校
图5 首次“国家工程师奖”表彰获奖者学历
3)个人特质:具备极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卓越工程师来说,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特质,它不断驱动个体发现问题、产生并尝试新的想法,最终解决问题。
4)动机:以国家需求和产业发展为牵引开展工程技术研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明底色。卓越工程师从“科技报国”的初心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针对行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持续攻关,最终实现了个人成长、行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一,注重职业生涯发展全周期的个体学习,根据职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卓越工程师的成长需要依托完整的工程教育体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及时更新,既需要全周期的理论学习,也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在应用中真正“习得”并更新相关知识。
第三,潜心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战略目标中获得个人发展。重大工程任务具有攻关时间较长、团队规模较大的特征,工程技术人员只有“坐住坐稳‘冷板凳’”,潜心工程技术研究,攻坚克难,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脱颖而出,最终成为能够承担重大工程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卓越工程师。
第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缺乏全链条设计。培养体系“学科化、院系制”的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方面,工程技术人才的社会教育主要依靠用人单位实施,工程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根据工程任务需要主动寻求社会教育的机制尚不完善;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顶层设计不足,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渠道不够通畅。
第三,青年工程师成长激励手段有待完善。青年工程师由于成长周期较长,更需要全流程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但团队工作中个人贡献难以体现、青年工程师难以承担重大工程任务等问题,使得青年工程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难以获得认可和有效激励。
第四,民营企业工程师激励机制不够畅通。民营企业的获奖者比例低。就科研成果而言,本次民营企业获奖工程师专利数量均值远高于央企和国企获奖者专利数量均值。民营企业工程师在科研资源和科技奖励申请方面可能存在动机不强、渠道不通的问题,该群体的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关注。
第一,关注女性工程师发展,为女性工程师和科研工作者的成长路径提供支持。第二,构建工程技术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工程师队伍培养质量。第三,发挥卓越工程师团队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工程师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第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引导更多工程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协同攻关。
基于对“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对象的分析,探讨了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素质特征和典型成长路径,发现卓越工程师以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为定位,以极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条件,以国家需求和产业发展为牵引开展工程技术研究。成长路径体现出全周期个体学习、团队协同攻关和潜心技术攻关的特征。本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为卓越工程师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也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和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随着相关科技奖励的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论文全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4年第17期,原标题为《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素质和成长路径——基于“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对象样本的画像分析》,本文有删减,欢迎订阅查看。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精彩内容回顾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