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弟兄八瓶酒

文化   2025-02-07 17:26   河南  
1992年秋,我迈进周口师专的校园。缘分使然,住进四号楼116寝室,就此结识了七位来自天南海北的兄弟,开启了一段难忘的青春故事。
我和王老四睡上下铺,我是上铺,一翻身就能和他聊上几句。北邻高低床上铺是王老五,他总是带着质朴的笑容,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他常有文章见报,爱“铺摆”事,妥妥的“钻石王老五”(那时就有了这个称呼)。起初,大家还有些生疏,但年轻人的热情很快驱散了陌生感。很快,大家彼此熟悉起来,亲密无间,常常在熄灯后谈天说地,聊到深夜。
1993年春节过后开学时,我们按照约定每人带一瓶家乡的酒。那个年代,似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酒厂,酒名大多是“某某大曲”。孙老大来自周口西华,带来了西华酒厂的“小麦大曲”,酒体清澈,入口绵甜,带着小麦的清香;我来自周口淮阳,带来了淮阳大曲,酒香浓郁,回味悠长,仿佛能闻到龙湖岸边的泥土芳香;黄老三是周口郸城人,带来了郸城白干,酒性烈而不燥,入口劲道,带着一股子豪爽劲;王老四来自周口太康,带来了涡河大曲,酒体醇厚,入口顺滑,像他本人一样温和内敛;王老五是商丘虞城人,带来了虞城“鱼头酒”,酒香独特,带着一丝黄河故道的绵甜;马老六来自周口商水,带来了汾河大曲,酒味清冽,入口如泉,像他性格一样热情奔放;张老七是周口项城人,带来了岳城大曲,酒香浓郁,入口热烈,像他脾气一样爽快直接;最可爱的是年龄最小的苏老八(大家常称呼他“小八”),他来自周口鹿邑,家乡盛产名酒,他拿来了鹿邑大曲,酒香醇厚,入口绵柔,像他个性一样细腻体贴。
久别重逢,开学的当天晚上,年味还在空气中弥漫。我们八个兄弟迫不及待地来到学校门口附近七一路和工农路交叉口的一家名为“小洞天”的饭馆。饭馆里灯光昏黄,烟火气十足,一进来就有一种要开怀畅饮的感觉。我们找了张大圆桌坐下,老板很快拿来菜单。老大孙老大性格豪爽,风风火火,点了一桌菜,荤素搭配:香气四溢的红烧排骨、酸辣可口的土豆丝、外酥里嫩的炸花生米,满满都是家的味道。
我们把各自带来的酒摆在桌上,八瓶酒整整齐齐排列着,就像亲密无间的兄弟。老大提议,把酒都打开,品尝一遍,但是不一定喝完,更不能喝多。我率先打开淮阳大曲,醇厚的酒香瞬间散开。大家纷纷开启自己带来的酒,一时间,酒香混合着菜香,填满了整个包间。老大笑着站起身,举起酒杯,声音洪亮:“兄弟们,可算又聚齐了!这杯酒,敬咱们的兄弟情,愿咱们的情谊像这酒一样,越陈越香!”大家齐声叫好,觥筹交错,酒杯碰撞,清脆激越,随后仰头一饮而尽,烈酒顺着喉咙流下,暖到了心底。
马老六讲话,气氛愈发热烈。老六学生会任职,平时爱讲话,一套一套的,此时更打开了话匣子,几杯酒下肚,他脸红扑扑的,笑着说:“在家的时候,天天数着日子盼开学,就想着快点见到弟兄们。”说完,又给自己斟满一杯汾河大曲,一饮而尽,先喝为敬。苏老八端起酒杯,有些腼腆又谦虚地说:“就是大众酒,怕不够好。”老七拍着他的肩膀:“瞎说啥,只要是弟兄们带的,就是最好的!”大家再次举杯,一饮而尽。
酒越喝越酣畅,话题也越聊越多。有人分享假期里在家乡的见闻,如村里新兴起的热闹集市、母校的老师和同学;有人聊起为家人做的一顿饭、帮忙干的农活,还有回家“相亲”的细节经过。话语里满是成长与担当。大家一边笑,一边闹,一边碰杯喝酒,尽情释放性情。
老大酒量最好,一杯接一杯,脸不红气不喘,还不停地招呼大家吃菜,挨个倒酒。他认真地说:“兄弟们,以后不管遇到啥难事,都别忘了咱们是一个寝室的兄弟,互相帮衬着!”众人纷纷点头,赞同这“苟富贵,莫相忘”的现代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来回应这份坚定的承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开始行酒令喝酒:猜“有没有”,来扑克牌“小五张”,摈“大压小”,敲“杠子老虎”等,赢者倒酒,输了喝。最热闹的还是“划拳”,俩人来,比手指头数,裁判准备好酒杯,定好量,先明后不争。一边划拳一边喊着:一心敬、哥俩好、三星照、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巧枚、八仙寿、快九州、满堂红。
不知不觉,夜已深,饭馆里其他的客人渐渐散去,我们还沉浸在相聚的欢乐里。那八瓶酒都已打开,但没有喝完。年轻的我们脸上都带着微醺的红晕,眼神里满是对彼此的情谊。
三十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兄弟们已到奔六之年,退休的念头若隐若现。弟兄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拼搏闯荡,划出不同的人生轨迹。师范毕业的我们大都成了教师,在家乡默默地耕耘。虽然联系的频率不比从前,但每次相聚,那种豪爽与亲切依旧如初。
岁月回眸,喟叹红尘。回想起隐没在历史褶皱里的这个夜晚,往昔的温暖画面总会涌上心头。那些一起度过的青春岁月,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那八瓶酒,承载着我们的年少轻狂,见证着我们的兄弟情深。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份真挚的情谊,都永远镌刻在我们心间,历久弥新。
2025.2.4

大豫坊
个人文学作品、摄影作品。时政类文史类文化类作品选载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