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崇明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7项、区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20项。如何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加强活化利用,让这些凝结了千百年民间智慧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既是我们共同的使命,也是一个重要挑战。
2021年崇明山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5年崇明土布传统纺织技艺入选上海市非遗项目名录
非遗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内在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涵。尊重历史,守住文化的底线,同时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创新形式,才能更好地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善意楼为例,这家新入选第八批崇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基地的糕点店,严格遵循崇明传统糕点的制作手法和工序,保留崇明米糕制作技艺精华的同时,创新性地融入了年轻群体喜爱的新式食材,令食客们赞不绝口。
今年中秋节善意楼推出“荷塘月色”“花舞中秋”等多款造型精美的国潮月饼
这几年,越来越多“非遗+”的创新呈现,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让人们得以感受非遗魅力,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从崇明老白酒通过工艺创新推出新口味,到崇明土布和时尚品牌合作打造爆款文创产品,再到扁担戏融入时代元素进入年轻人视野……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现代理念和创新思维的加持下,崇明不少非遗技艺以令人惊喜的题材和形式融入现代社会、体现当代价值,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
为了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既能“活下去”又能“活得好”。一方面,要厚植人才沃土,以多元渠道吸引各领域人才投身其中,为非遗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政府层面,可以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选拔和培训机制,以此对非遗传承人培养形成政策支持。社会层面,要加强非遗科普教育,设立非遗教育基地、传习中心、培训基地等场所,培养非遗“年轻态”。十多年来,崇明“非遗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使青少年了解中华灿烂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还需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除了依靠传统的展览、演出等形式,还可以运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推出贴近时代生活的创新内容,将传统技艺进行现代化演绎。
当然,不能奢望非遗文化一亮相,年轻人和孩子就会瞬间爱上它。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找到精准的切入点,需要技巧和耐心,需要协同发力、久久为功。由此,才能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记者:郭杨如熠
编辑:朱怡婷
责编:李琳、朱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