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崇明小伙,透过镜头爱世界

政务   2024-11-23 17:02   上海  

前不久,一本新书《海上遗珍·永嘉路》的出炉,让更多人了解了上海永嘉路。浓厚的海派风格建筑,新式里弄住宅,文化创意园区……书中一百多幅精彩的配图,移步换景式展现出独属于上海的“市井烟火”和浪漫的城市风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朱昱伟


这些配图的拍摄者正是95后小伙朱昱伟。这位土生土长的崇明小伙,是一名摄影记者,也是IP Shanghai和视觉中国等多个平台的签约摄影师。他专注于观察城市和乡村风光,所拍摄的作品,获得了不少摄影赛事的奖项,也登上了诸多媒体平台。


风光摄影爱好者




眼下,永嘉路两旁的梧桐树,又开始泛黄。去年也是这个季节,朱昱伟接到了单位安排的拍摄永嘉路的任务。他用半个月不到的时间,漫步永嘉路,经过各式花园洋房,深入石库门里弄、新式弄堂洋房,将道路两旁六七十栋建筑纳入了镜头。航拍视角,光影加持,灵活运用的摄影技巧赋予了这些照片更多层次和情感,多组作品发布后迅速刷屏朋友圈。



朱昱伟告诉记者,《海上遗珍·永嘉路》作为《海上遗珍》系列丛书之一,由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与中华书局合作推出。打开这本书,读者能深入了解这条辟筑于1920年的道路风貌。而书中的照片,为读者“深度阅读建筑”提供了更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这次拍摄,让我看到了城市风景的独特之处,也深切感受到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朱昱伟说,“能够参与此次拍摄,讲好上海的历史建筑故事,为留存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做一份贡献,我感到很荣幸。”



城市风光,是朱昱伟最常拍摄的题材。在他看来,带着相机在城市漫步,是记录城市风貌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楼顶俯瞰也是拍摄城市风光必不可少的视角。他在这几年拍摄城市风光的过程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爬楼党”,攀登过不下10个上海制高点,在几百米高的视角下,繁华盛景尽收眼底。航拍视角下的建筑群,浦东壮丽的最美天际线,夕阳渲染下的城市夜色……他用镜头拍下了“最美魔都”,很多人也是通过他的镜头认识了不一样的上海。



为了给城市风光照打上最好的“滤镜”,有时候还需要“天时地利”。朱昱伟每天关注空气质量和能见度,若是遇上通透的“水晶天”,或是有绝美朝霞和晚霞的预测,他一定会扛着标志性的大背包出门拍照。


“很多人以为拍城市风光照只要设备好就行,其实拍摄背后要做很多准备。有的要借助软件进行‘科学测算’,有时候角度有偏差效果就会差很多。”朱昱伟说,“还要学会看天气,不同天气对拍摄的光影效果影响很大。比如追朝霞是最‘痛苦’的,夏天四点半日出的话,我会提前定好闹钟,凌晨一点半爬起来看卫星云图,确保拍摄不会‘翻车’。


透过镜头爱世界



说到如何与摄影结缘,还得把时间拨回至朱昱伟刚上大学的时候。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摄影“门外汉”,他却被选修课上的摄影内容深深吸引。“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要给自己购置更好的摄影装备。”朱昱伟用省下的零花钱,购置了心仪的微单,开始在周末和寒暑假,带着相机走街串巷,“只希望能拍出不一样的照片”。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崇明区融媒体中心担任摄像记者。这份工作,让他有机会走遍崇明的角角落落,用镜头记录下家乡的生态美景。“工作前两年赚的钱,都用来买了相机,加上无人机,前后花费十几万元。”



崇明的西沙湿地,是拍摄日出日落的绝佳地,深深地吸引着朱昱伟,他去过近20次。夏季的西沙湿地绿意盎然,芦苇荡水天一色,生态环保木栈道贯穿其间,如入人间仙境,带来无尽的治愈感。他用无人机七倍长焦,记录下了这美轮美奂的场景。这张照片成了他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


通过多年对于崇明乡村风貌的观察,朱昱伟不断输出自己对于这片土地的理解。在晨雾中苏醒的岛屿,纵横密布的河网,鸟类云集的湿地和芦苇荡……他用镜头勾勒出家乡崇明乡村的生动模样。



朱昱伟说,在乡村四季变幻的景色中,在用脚丈量城市风景的过程中,自己在不断填补认知真空地带,也因此变得更加脚踏实地。“现在去哪儿都习惯带着相机,这是我探索世界的方式。”几年来,他到访祖国多座城市,记录了河山美景,也拓宽了视野。算下来,已累积摁下快门超过15万次。


虽然经常要扛着几十斤的设备前行,但能够记录下沿途的风景,朱昱伟觉得很值。“我们是城市发展和乡村蝶变的见证者、记录者,也是满怀热忱的摄影追梦人。”当被问到摄影的意义,这位出生于Z世代的95后略有所思地说:“人活在世上,总要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记者:郭杨如熠
照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焦倩倩

责编:李琳、焦倩倩

上海崇明
崇明——生态之岛、长寿之乡、宜居之地、智慧之城,关注“上海崇明”,了解生态崇明,分享原味崇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