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一票否决,中方怒斥:为战争续命,联合国的权威还能剩多少?
联合国安理会,那可是国际和平的“中枢指挥部”。 可就在 11 月 20 日的安理会上,一个本该给加沙带去和平的决议草案,因为美国的一票否决,瞬间化为泡影。这次事件再次让美国站在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各方对联合国的权威发出了质疑。
14 票赞成 VS 1 票否决
这次的决议草案由 10
结果呢?14 票赞成,美国用一票否决,让所有努力功亏一篑。美国的理由是:“措辞不当”,特别是草案对“释放人质”的优先性强调不够,可能会被哈马斯误解为可以暂缓放人。
问题是,这草案也明确要求立即释放所有人质啊! 很多国家觉得,停火和释放人质应该是并列目标,没谁是附属条件。而美国的这番操作,无疑再次引发了国际社会的不满。
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使用,从来不低调。根据统计,过去 13 个月内,安理会针对加沙冲突提交的 12 项决议,有 8 项未通过,其中 6 次是美国一票否决的结果。
自 2023 年 10 月以来,加沙冲突因美国的阻碍愈演愈烈:
2023 年 10 月第一次否决: 当时,加沙已有近 3000 名平民丧生。
2024 年 4 月第五次否决: 死亡人数飙升至 34000。
2024 年 11 月最新否决: 伤亡人数已超过 44000,其中大部分是无辜平民。
每一票否决背后,都是一场场人道主义灾难的延续。美国的“固定节目”,究竟保护了谁,又牺牲了谁?
对于美国的这一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直言不讳:“这是在为战争续命!” 他指出,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早已超出“解救人质”的范围,彻底变成了全面攻势。
傅聪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否决让安理会的权威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双重标准显而易见: 一边向以色列输送武器,一边在安理会上阻碍停火努力,背后显然是“选择性维护”以色列利益。
国际人道主义灾难恶化: 加沙基础设施几乎被摧毁,平民伤亡惨重,美国却通过否决权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兜底”。
傅聪还强调,联合国安理会的存在意义本该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而如今,美国的行为正在破坏这一初衷。“每一个死亡数字,都是一条人命!”
美国的行为不仅遭到中国的强烈谴责,其他国家也难掩失望情绪。非常任理事国圭亚那的代表直言:“这是一份平衡各方利益的草案,包含‘无条件停火’和‘释放人质’两大目标,本是推动和平的重要一步。” 可惜,美国的一票否决直接葬送了希望。
巴勒斯坦方面更是怒不可遏。他们指责美国的行为是“纵容以色列继续屠杀巴勒斯坦平民”,并导致人道主义危机雪上加霜。以色列却反其道而行之,公开感谢美国的支持,并称决议草案是“向恐怖主义妥协的工具”。
事实是,更多人正在为这一场冲突付出代价: 数万平民丧生,几十万人流离失所,医疗和人道援助体系濒临崩溃。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仍然坚持为以色列“保驾护航”,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美国的这次否决,再次将联合国改革的议题推到了台前。傅聪在发言中不仅抨击了美国的行为,还呼吁国际社会重新审视否决权的合理性。尤其是在加沙这样的人道主义危机面前,单一国家的否决权是否应该优先于全球的和平利益?
实际上,关于否决权改革的讨论早已存在,许多国家都对“五常”否决权的滥用感到不满。比如:
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多次呼吁扩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减少否决权对决议效率的影响。
法国曾提出“否决权限制机制”,建议在涉及大规模屠杀或人道主义灾难时,禁止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
不过,改革至今未能达成共识,根本原因就在于现有常任理事国(包括美国)不愿放弃这一“超级武器”。
美国一票否决不仅让这份草案流产,也让世界看到一个赤裸的事实:所谓“国际和平的守护者”,在利益面前,也不过是选择性睁眼。 面对成千上万平民的生命,美国的态度却是“已读乱回”,既含糊又冷漠。
中国代表傅聪的一句话振聋发聩:“和平不能加条件。” 这不仅是对美国的警告,也是对国际社会的提醒——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任何破坏和平的行为,最终都会反噬其始作俑者。
这次事件之后,国际社会是否会继续容忍美国的行为?联合国是否会进行真正的改革?答案或许不容乐观,但无论如何,这场关于“和平与否决”的博弈,远未结束。
也许问题的答案不是今天,而是留给历史去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