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姜萍事件中,大众真的是沉默的大多数吗?当科学被立场压制,我们是否还能保持理性?在这个看似一边倒的舆论场中,不同群体又有着怎样的态度和行为呢?
咱先说说理性的那部分大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极其理智。在全网给姜萍封神的时候,也就是 6 月 28 号,在社交媒体上,有高达 95% 的人都一致确认姜萍不是数学天才,并且还痛斥相关机构居心叵测。这部分人能够依靠自身的知识和理性进行判断,不会被情绪和立场干扰,他们没有保持沉默,而是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进一步分析,这些理性大众能够保持清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背景来看,他们可能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科学教育和逻辑思维训练,这使他们明白科学的严谨性和不可侵犯性。例如,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对数学等学科有深入的学习,了解其规则和原理,不会轻易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
从社会环境因素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相对开放的时代,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知识,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同时,社会对科学精神的倡导和弘扬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使他们在面对类似事件时能够坚守科学的底线。
然而,还有一部分大众那可就太荒谬了。他们有一个奇葩的逻辑,认为姜萍是中专生,所以代表了底层;因为代表底层,所以就是正确的;因为正确,所以当然是数学天才。这简直离了个大谱,数学和阶层有啥关系?而且他们觉得底层一直在被打压,所以必须支持姜萍。
可实际上呢,在中国,尤其是数学界,根本不存在对底层的打压。咱就说每年高考结束后,那些出身贫寒的高考状元瞬间冲上热搜,还有 2023 年快递小哥参加数学竞赛拿到名次,被全网关注,媒体对底层逆袭一直是偏爱的。但这部分人不管这些事实,就认他们那套歪理。
深入剖析这种非理性逻辑的根源,除了对弱势群体的过度同情导致失去理性判断外,还可能是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比如,当下社会存在一些人喜欢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看到一部分人支持姜萍时,他们也不加思考地加入其中。
另外,一些人可能存在一种 “反权威” 的心理,他们认为高校和专业人士是权威的代表,而自己作为 “底层”,要通过支持姜萍来表达对权威的反抗,却忽略了科学本身的客观性。
这种非理性大众的行为不仅在网络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还可能对社会舆论和学术环境产生更深远的危害。在网络上,他们的大量言论可能误导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使更多人陷入错误的认知当中。
从学术环境来看,这种对学术造假的盲目支持可能会让一些真正有才华的学者感到寒心,打击他们进行学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也可能会给一些学术不端者传递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觉得学术造假是可以被接受的,从而破坏学术环境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另外,还有一部分大众可能选择了沉默。为啥呢?因为他们知道给姜萍封神的人根本不在乎事实,只讲立场,他们担心引火上身,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进一步来说,这些沉默的大众可能看到了之前一些人因为表达不同意见而遭受网络暴力的案例,为了避免自己也陷入这样的困境,他们选择了保持沉默。
姜萍事件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从学术环境的角度看,它可能会导致学术造假的风气更盛。如果这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支持得不到遏制,那么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人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学术声誉,这将严重影响学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学术研究的质量。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说,此事件可能会让人们对公平、公正的追求产生动摇。
当人们看到不合理的事情却无法得到纠正,当科学被立场和情绪所压制,那么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将受到挑战,人们可能会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产生怀疑。这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极其不利的,毕竟中国能有今天的逆袭,是因为尊重科技,要是都像姜萍事件这样,科学被立场压制,那还了得?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要做坚持真理的理性者,还是被情绪绑架的非理性者,亦或是选择逃避的沉默者?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科学和真相的尊严,可别让这种荒谬的事情再发生了,不然咱中国的科技发展可就要受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