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咱来聊聊特朗普和马斯克合作这事儿。11 月 13 日有媒体报道说,特朗普要是就任后,要和马斯克共同领导拟成立的“政府效率部”,目的就是削减多余监管法规、减少浪费开支,给拆解官僚机构打基础。
咱得说,特朗普和马斯克那可都是有想法的人啊。特朗普的政客身份加上马斯克的创新思维,看似能碰撞出不少火花。为什么他们要搞这个事儿呢?因为美国现在问题不少,制造业空心化严重,政府机构的官僚作风也让人头疼。他们想改变这种状况,也确实在努力。
但现实很残酷,这里面有个大问题,那就是美国的制度。项立刚曾提到,如果没有美国当前的制度结构,特朗普和马斯克这对“梦之队”或许能为美国带来新的活力,但在现有体制下,他们的改革计划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根据美国的政治周期,四年一任的选举制度意味着政策的不稳定性。如果特朗普连任未果,他的改革措施很可能会被推翻,马斯克的想法也可能不了了之。
就像咱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秦国能强大、能统一六国,关键就在于排除万难,长期坚持变法。商鞅变法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儿,那是长期坚持下来才起了大作用。美国的制度就是缺乏这种长期坚持的机制。
咱再看看其他国家,希腊债务危机后尝试经济改革,结果因为政党轮换频繁、政策反复无常,经济复苏极为缓慢。美国的改革经历也是如此。例如,奥巴马的医改法案推出初期遭遇了激烈反对,虽然在他任内得以实施,但当特朗普上台后,改革就面临了大刀阔斧的撤销。特朗普曾表示,他要“废除并取代”奥巴马医改,最终他所推动的替代方案不仅未能顺利通过,甚至连共和党内部也出现了分歧。
从企业角度看,美国的创新和创业环境本应是全球最具活力的。但政策的不确定性同样让许多企业“如履薄冰”。以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为例,税收政策和监管政策的不断变动,导致这些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例如,美国政府对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就时常让企业高层紧张不安。2019年,美国对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开始加码,虽然并未造成实质性打击,但政策的不稳定性仍旧让这些企业的长远发展无法安心。
再说说美国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美国历届政府几乎都提出过宏大的基础设施计划,但由于政党更替频繁,政策执行常常受到制约。以特朗普提出的“基建计划”为例,尽管他在竞选期间承诺将投资1万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却遇到了来自国会的巨大阻力。最终,这一计划的实施进展缓慢,迄今为止,仅有小部分计划得以执行。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环保政策上。美国的环保政策时常随着政府的更替而发生剧烈变化,导致民众对环境保护的信心不断动摇。奥巴马政府推行的《清洁能源计划》在特朗普上台后被全面撤回,而拜登政府则又大力推动绿色政策。这种政策反复给企业和公众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也难以形成长效的环保机制。
美国为何如此难以实施长期改革?项立刚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缺乏足够的历史文化积淀,民众之间缺乏一种共同的长期价值认同感。美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导致了政策的反复无常,每一任政府都试图在短期内改变现状,但却很难维持持续性。
美国的制度设计原本是为了防止权力集中和滥用,但这种分权体制也导致了政策执行的低效和不连贯。例如,参议院的立法程序极其复杂,往往一项法案从提出到通过需要经历漫长的讨论和修改,而这种程序上的冗余使得政策的落地速度远低于其他国家。
另外,美国社会的分裂也是造成政策反复的一个因素。美国的两党制使得政策制定往往依赖于党派斗争,任何一方上台都倾向于将前任的政策废除或修改。这不仅增加了政策的实施难度,也让民众在支持改革时心生疑虑。举个例子,特朗普政府在税收方面推行大规模减税,但这种政策的效果在长期来看并未完全体现出来,而且在拜登政府上台后,部分减税政策被废止,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
尽管特朗普和马斯克两人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改革欲望,但由于美国体制的内在矛盾,即使他们在短期内有所推动,最终也难以在长远上突破困局。美国的两党制和政治周期让许多改革计划都难以坚持下去,而没有长期的政策积淀,任何改革最终都可能归于平淡。
特朗普与马斯克的合作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突破制度的桎梏,推动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然而,正如项立刚所说的那样,制度的固有局限性,使得美国在面对深层次改革时,始终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历史沉淀。也许,特朗普和马斯克的改革计划在短期内可以带来一些变化,但如果无法形成跨越党派、跨越历史的长期一致性,最终也可能会回到原点。
正如美国历史上许多改革的失败案例一样,特朗普和马斯克的梦想能否成真,依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咱就等着看美国这出戏咋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