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暗战已开打,中方砸10万亿救市,马斯克转移工厂,伯恩斯没有骗人

2024-11-12 11:53   河北  

在当今全球格局下,中美关系备受瞩目。美国不断出招,美联储降息、马斯克要求转移工厂,他们真的能借此打压中国经济吗? 中国砸下10万亿救市又能否有效应对美方压力?中美之间究竟是走向全面对抗,还是存在合作的可能?让我们深入剖析这场中美暗战。

中美两国在无形的战场上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博弈。美国看似来势汹汹,企图将中国打击至垮,然而中国也毫不示弱,积极应对挑战。


先看美方的手段及意图

1. 美联储的降息策略:全球资本流动的微妙操控

美联储降息背后动机复杂。 11月7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降至4.5%至4.75%。
这是美联储在近期一系列政策调整中的一部分,声称“平衡就业与通胀目标”。但有分析指出,美方此举意在控制全球资本流向

2023年,美联储连续加息使美元吸引力增加,导致大量资本回流美国,推高美元指数,削弱新兴市场本币价值。如今美方降息,资金或将流出,寻找新兴市场的低价资产收购。
通过这样的操作,美国能够“收割”国际市场,令他国资产贬值再抄底购入。

这一系列货币政策的操作,对中方影响不容忽视。在美联储降息影响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或会进一步波动,中国资本市场面临外资流动风险。
但在中国10万亿救市措施的支撑下,人民币汇率得以稳定,国内市场更加抗风险。

2. 马斯克的“迁厂”策略:产业链转移背后的地缘政治

马斯克要求部分台湾供应商迁出,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色彩。 特斯拉CEO马斯克近日要求旗下部分台湾供应商将生产迁往他国。
分析认为,美国有意在“2027年时间节点”前进一步控制台海局势,以防范中国在供应链方面的控制力。

台积电自2022年起已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约400亿美元建厂,台湾制造业转移潮已开始。 台积电这一布局既是响应美国的“去中国化”要求,也是主动规避风险的地缘选择。
美国政府推动“制造业回流”策略,将经济与地缘政治挂钩,显现了将台海局势与产业链紧密结合的意图。


此外,马斯克此举也呼应美国“制造业回流”计划。2023年,美国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为本土制造业提供500亿美元的补贴和税收优惠。
这一策略不仅在经济上“去中国化”,也在技术领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面对美方的压力,中方强有力的应对策略及成果

1. 10万亿救市计划:增强市场韧性,避免被资本抄底

中国的10万亿救市计划展示了强大的市场稳定能力。2024年年初,中国宣布投入10万亿资金以支撑房地产、科技、制造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此举防止了优质资产因资金流失被美方资本抄底,同时成功稳住了股市和房市,为市场注入信心。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科技和房地产的核心资产价格已恢复至2023年水平。 这表明救市政策效果显著。
同时,政府对科技企业施行特别税收优惠,鼓励研发创新,提升企业内生增长力。

这样的举措不仅稳住了市场,还增强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抗跌能力。当外资企图抄底中国市场时,高昂的资产价格成了“护城河”。
外资望而却步,使美方的经济攻势难以奏效。


中美之间其实也存在着合作机遇

中国市场的广阔需求依旧对美国企业有吸引力。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指出,2023年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超310亿美元,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尤其在大豆、玉米等农产品方面,中国是美国重要的买家,这为美方农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除此之外,高盛、摩根大通等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获得了更多牌照,进一步扩大了业务。这说明在贸易和金融领域,中美经济依存度依然高,彼此需求广泛。
新能源、医疗健康、气候变化等领域也具备巨大合作空间。

例如,特斯拉在中国的业务增长迅速,而中国在绿色能源技术上的进展也为双方带来更多合作可能。这些合作有助于稳定经济发展。
双方的需求和机会说明,经济利益联结仍然深厚,合作共赢的基础依旧存在


摒弃对抗思维,共寻共赢之路

对抗不是长久之计,合作才是互利共赢的基础。 在中美关系中,双方若能摒弃“实力逼迫”思维,转向合作,将有利于全球稳定。
当前全球经济波动频繁,气候问题严峻,中美在全球舞台上合作将产生深远影响。

不仅可以稳定经济,也能在环境、科技、医疗等领域贡献创新力量。伯恩斯指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经济也有利”,这种双赢思维应成为中美关系的方向
双方通过理性对话与合作,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也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

期待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能够走向更加理性、健康的发展道路。



故事探长渠主任
渠主任给你讲述不一样的故事 接下来,关上灯,好好听讲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