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玩坏了的“学校文化”

教育   教育   2024-03-21 11:16   罗马尼亚  


不同的人对“文化”的理解不同,不同的校长对“学校文化”的认知水平也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各异,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看到“学校文化”一再被乱用的现象实在倍感痛心,今天我们就来举例说说那些被玩坏了的“学校文化”。



玩“文化大一统”


一校一品特色发展阶段,有些学校就提出“足球文化”“诗歌文化”“乒乓球文化”“剪纸文化”等作为学校文化之旗,大张旗鼓地实行“文化大跃进”,例如人人踢足球,人人读诗歌,人人打乒乓,人人学剪纸,全体师生无一例外,美其名曰:学校文化,人人有份。



学校推行特色教育项目是没问题的,但是以文化的名义全面强制实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师生可能对足球、诗歌、乒乓球或剪纸等文化不感兴趣,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过度推行某种文化可能排斥了这部分师生,反而导致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再者,如果过于强调某种文化,可能就会带来学校发展的失衡,如重视诗歌教育,可能在数学、科学教育等方面投入就不够。因此,学校在推行特色文化时应该注重平衡,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多样性,并确保活动的自愿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和教职员工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参与。



玩“形式主义文化”


有的学校已经把“形式文化”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什么是“形式文化”呢,其实就是“伪文化”,是校长大人的文化,而不是师生共同体的文化,是玩文字游戏,而不是真正的学校文化。



例如,有这样一所学校,它做“竹文化”,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当地盛产楠竹,这就是学校“竹文化”的来源,基于竹文化,学校开设竹雅课程、竹品课程、竹创课程、竹美课程,培养像竹子一样的人,口号是“让每一棵竹拔节生长”,让每个学生做“竹”文章,养“竹”精神,追“竹”梦想。


学校的入口处栽种了一簇竹子,教学楼墙壁上也装饰了许多竹子元素,每个班级还有竹编元素,建设了竹文化馆。总之,走进这所学校,放眼望去,满目皆竹:竹竿、竹叶、竹编、竹舞、竹诗词、竹名言……学校到处都充满了“竹子味”,就是看不见多少师生除了“竹”之外的其他选择,相应地,也就看不见学生,也看不见教师,更看不见教育之美。


尽管学校可以在汇报中完美无缺地讲述“竹文化”,但如果这种文化只是在形式上存在而缺乏实质内容,那么它就是一种“形式文化”,甚至“竹雅、竹品、竹创、竹美”等并没有实际意义的形式化命名,有点玩文字游戏之嫌,缺乏真正能引发师生共鸣的动力。这样的“竹文化”可能只是为了满足校长或者管理者的个人意志或偏好,而不是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玩诘屈聱牙的“文化”


还有的学校,习惯用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文字来表达所谓的学校文化,这一点在一训三风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这样一组一训三风:(校训)孜孜以求、致敬九秋;(教风)志士仁人、德行天下;(学风)虚怀若谷、习之如饴;(校风)笃学不倦、日新月异。这样的口号有传统文化出处,有文艺范,但是需要反复多次解释和深度阐释,尽管可能充满“文化感”,但对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直接表达并不清晰,而且可能会导致师生的理解困惑和无感。


因此,我们认为,学校的顶层文化建设,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文字,而应该选择能清晰传达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口号和校训。



玩“谐音梗”


有一所学校,校名中有一个“芯”字,便把学生培养目标定义为“中国芯”,把学校样态定位为“欣欣向荣”,家校社“芯心相映”。试问,在把“人”的价值放在教育首要价值的今天,“中国芯”作为一个物品,能代替“人”的价值吗?



访校中还遇到有学校在“阳、扬、洋、羊”上大做文章,师生面貌要阳光,精神要昂扬向上,每一个人的形象都要大气、洋气,最后还用“喜羊羊”来做吉祥物。


谐音梗,本是日常生活中增加娱乐性、吸引注意力的有趣方式,可以应用于学校的某些活动、命名之中,但如果学校的文化表达、文化符号都采用谐音梗,就会降低学校的正式性和专业性影响学生对于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度。



如需咨询或接洽,请点击“阅读原文”,填写基本情况后提交,问对君将会根据具体需求安排专人与您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


问对教育
问对教育主营:学校文化顶层设计(包含理念体系、育人体系、符号体系、环境体系等)、教师专业提升、学校管理咨询、教育品牌设计及传播、教育类文创产品设计、教育活动策划。咨询:13548038083(徐老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