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一个孩子三岁的言行,基本可以预言他们成年后的个性。
一个小时候霸道,无理,骄蛮,任性的孩子,长大后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而且,孩子的未来还极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脾气秉性吃大亏。
一个孩子的未来怎样,就看她早期从父母那里接受了怎样的教育。最近婷婷姐姐刷到一个小视频:2岁左右的小男孩错过饭点喊饿并一直哭闹,但身旁妈妈很坚定地表示错过就不能再吃了!底下有些评论就说会不会有点狠心?随即妈妈也出来解释:“上次因为不忍心,给了吃的,这次还是不按时吃饭,不能再惯着了!”孩子不能惯着,应该从小立规矩!这是很多带娃的妈妈的亲身体会。毕竟规则和界限感,是家长要着重帮孩子培养的,否则,孩子会越来越无法无天!但也如视频中的妈妈遇到的情况一样,第一次不忍心,导致后面想立规矩的时候,不得不下重手!所以给孩子立规矩要趁早,但父母在给孩子建立规则,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这6点。1岁半的孩子,当他开始说“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给他立规矩了。立规矩的时候,语气夸张,表情丰富,把规矩说得简单明了。只要你语气快乐,就会让孩子得到初步的感染:遵守规矩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一味说“不”,只会教会孩子也去说“不”。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孩子去探索,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正面强化那些对的选择。例如,孩子吃饭点儿却吵着要吃饼干,怎么办?这时,我们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一个是,现在先吃半块饼干,然后吃饭,吃饭后没有饼干吃;
如此,妈妈就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想要吃零食这件事情上,转移到了我们提供的两个选择上。这样,我们不仅巧妙地立了规则,还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其他规矩的建立,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提供选择,强化选择,而不是一味限制。比如一样东西,孩子小不能摸。但是大一些后,危险性不存在了,自然可以调整这些规矩,不必一成不变。所以,我们在跟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就可以多用“你可以做……,只不过得要等到……时候……”这样的句型。这样,其实也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规则的弹性还表现在,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的制定,允许有理由的通融。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在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情上非常有经验。他们的两个女儿从小就养成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包括自己整理床被、摆好餐桌的餐具、吃饭后洗碗、清理游戏室、将玩过的玩具收纳好。即使后来在白宫,两个女儿也是自己整理床铺、设定闹钟。奥巴马夫妇认为,制定清晰而一致的规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过规则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理由的通融。所以,在给女儿建立规则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女儿沟通,而不是强制性地让她们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所以,她们知道,自己的意见会被考虑,但并不意味着,她们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并且她们也不应该有。正是这种清晰一致而又“有弹性”的规则,让孩子们更好地遵守约定和规则,更好地养成好的习惯。立规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规矩。哪些是原则性的,必须要立规矩,哪些规矩可立可不立?因为规矩并非越多越好,规矩太多,执行起来很复杂,如果大人立了规矩又不能坚持,那么规矩就会成为摆设。很多父母问:“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症啊,做事怎么这么磨蹭啊?”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看上去磨蹭,是因为他没有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他想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预热的时间。在孩子跟你说“不”之前,我们先给他一个理解,如“妈妈知道,你可能这会儿不想吃(不想睡)。那你先玩几分钟,然后我们再吃(睡)。”给孩子几分钟的时间,让他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他缓解过来之后,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要强迫他。让孩子保持一个好的情绪,往往会让规矩建立事半功倍。比如让孩子好好吃饭这件事情。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当孩子愁眉苦脸的时候,你还硬逼他“把这口饭吃下去,不吃饭我揍你”。孩子只会更不愿意去吃饭。慢慢地,他还会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吃饭。而当你发现,孩子越来越难好好吃饭了,身体日渐消瘦,而且他还开始挑食了……那个时候,你就会感到束手无措。实际上,我们可以追溯到前面,就是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快乐的吃饭体验,所以才会导致这样。除了以上6点,我们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还需要做到言传身教,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对孩子的错误多一份宽容。这样,孩子的习惯养成会更顺利一些。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有一种越用力越无力的感觉。遇到给孩子立好了规矩,可无论我们怎么说,怎么教训,孩子就是不执行的情况要怎么办呢?“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和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小时候,我曾发过誓,等我当了妈妈,一定和孩子讲道理,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看待。回想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是居高临下地,一厢情愿地强迫孩子遵守我们制定的规矩。“不论什么时候,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愿意受到控制和支配。一旦父母采用强权压迫孩子,孩子就会通过反抗强权来展示自己的力量,这就会让教育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所以,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的语气,温和而坚定地教育孩子,只有避免“权力之争”,孩子才会愿意听父母的教导。有一次,朋友让女儿把自己沾满了泥土的凉鞋拿到卫生间冲一下。过了一会儿,朋友到卫生间一看,整个卫生间已经“水漫金山”。朋友很生气,一边训斥女儿,一边拿着墩布收拾,女儿则一副嘻嘻哈哈的样子。朋友的老公下班回家,刚好看到这一幕,生气地对朋友说:你总是这样帮她包揽过失,她永远也学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朋友把墩布给女儿,让女儿自己把卫生间清理干净。结果,朋友女儿在爸爸的严厉目光下,一边哭一边收拾,整整收拾了快一个小时。“犯了错误的人应该承担后果,让他们承担后果可以更好地让他们不再犯。”
因为心疼孩子,替孩子去承担责任,庇护孩子,其实是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恃无恐。只有让孩子承担后果,尝到苦头,孩子才会明白自己的错误行为将产生怎样的后果,才能学会约束自己不再犯错。因为在孩子眼中,规矩一旦被改,孩子就会认为规矩是可以被破环的。如果规矩不断地被破坏,被更改,最后就会失去效用,让孩子的任性得逞。更可怕的是,今后无论父母定下多么严厉的规矩,孩子都不一定会遵守。只有把规矩贯彻始终,不让孩子有空子可钻,孩子才会踏踏实实地遵守规矩。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比较宠溺、放任、偏袒,孩子长大后的出口就犹如漏斗小的那一端,孩子能走的路,会越来越小,越来越狭窄。但如果我们从小严格要求孩子,给孩子良好的教育,让孩子懂得自我约束,孩子未来的出口就犹如漏斗的大口般宽广。因此,想要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只有从小狠心管教,才能帮助孩子有一个宽广明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