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七首关于春节的诗词,领略千古中国年

文化   2024-12-11 07:05   浙江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我国各民族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符号。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在几千年的漫长传承过程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精神品格,其传统习俗和节日文化更是绚丽多姿。

古语云:“诸节之中,岁首为尊。”
春节,这一盛大节日,蕴含着丰富情感与深厚文化内涵。它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里对人生境遇、世间情感的幽微感慨;亦是“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所描绘的阖家欢乐、喜迎新年的由衷喜悦。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雅士以春节为主题,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今天,让我们一起在春节诗词中领略千古中国年。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元日”意即“初始之日”。现一般指农历正月初一。

在热闹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到来。

迎着暖和的春风,喝着屠苏酒,还有比这更惬意的生活吗?

《应诏赋得除夜》
唐·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在中国,新年除了迎新,更有“除旧”之意。
所谓除旧,就是把家中的破烂灰尘和旧物清扫出去。象征着把旧年的晦气和霉运一扫而光,清清爽爽迎接新年的到来。
就像诗人所说:“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过了除夕,春天就不远了。
那些缠绕心头的琐事,不妨就此忘却;
那些痛彻心扉的故事,不妨就此放下。
你要相信,人生如旅,往事如烟,所有烦恼,终有解药。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当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代表新的一年开始了。
趁着好天气,人们纷纷扛着锄头耕作,旁边还有牧童在一边玩耍。
闲暇之余,看着天气,都说今年是个丰收年。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一天,卸下一年的负担,心情自在又放松,陪父母唠唠嗑,一起张罗一桌好饭,喝点小酒。


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在孤独的旅馆中,寒灯映照着不眠的我,心中涌起莫名的凄凉。

是什么让我这个异乡人感到如此悲伤?

今夜,千里之外的故乡,一定也有人在思念着我;而我的鬓发,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岁月染白,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在寒冷的冬夜,北风呼啸,雪花纷飞。
四更天初至,带来了一场吉祥的瑞雪,这场雪,仿佛是上天的恩赐,恰逢岁末年初,预示着来年的丰收与希望。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宋代: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
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新年伊始,彩胜争艳,春风拂过,韶华正好。
我非不爱春,只是往昔已成回忆。春未至,我已探询花期,花期虽定,却怕风雨无情。

婷婷姐姐
中华文化领军者
“婷婷唱古文”和《婷婷诗教》创始人,
孩子们喜爱的古文老师

婷婷唱古文
婷婷唱古文,孩子们的“背诗神器”,精选千首经典古诗词,把诗词编成曲唱成歌,为孩子送上浸润心灵的书香早餐,让孩子边唱边学,在旋律中感受诗词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