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最朴实的一首诗,无一生僻字,却是感人至深的千古名作
文化
艺术文化
2025-01-14 07:30
浙江
大唐盛世,盛的不仅是繁荣的经济,更是那敢于征服四方的雄心壮志。
强大的盛唐在对外征战的时候,经常是胜多败少,国力空前强盛。在崇尚武力的文化背景下,也让诗歌中一支本来并没有那么多人关注的类别,越来越受到人文才子们的喜爱,这种文学就是边塞诗。翻开《全唐诗》就能发现,其中收录的边塞诗约2000首,几乎是各朝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边塞诗人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被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是边塞诗人的标志性人物。除了王昌龄,边塞诗人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等著名诗人。婷婷姐姐给大家带来的这首诗,也是边塞诗中的代表作,它就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逢入京使》。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水沾湿双袖难以擦干。在马背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只能托你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声平安。曾经大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一个异常悲惨的角色程参,其实他就是以唐代诗人岑参为型的人物。剧里的程参死了马,诗歌被烧,哭得梨花带雨,又被关入靖安司的牢房,倒霉又窝囊,看起来可怜又可笑。本来他出身贵族,家族中出过三门宰相,可偏偏在他出生之前,家族惨遭巨变,地位一落千丈。他从小便没了父亲,跟着兄长一起生活,长大以后想要去长安某个一官半职,一直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但只分配了一个看管兵器的九品小官。他心有不甘,决心去边塞幕府,想另辟蹊径在边塞打拼功名,但还没混出点名堂,又偏偏赶上了怛罗斯之败。这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第一次正面碰撞,却以失败告终。后来又遇上安史之乱,命运就像是给岑参开了个玩笑,他一直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但是这段边塞军旅生涯,却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丰厚的素材和灵感。这首《逢入京使》便是他第一次离开长安前往边塞时所作。那时的岑参告别妻儿,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往西域的路上,他忽然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两人立马而谈,相互寒暄,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却因为旅途匆匆没有纸和笔,就想到请他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这首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首句,岑参向东遥望远在长安的故乡,已是长路漫漫。“故园”,指长安和岑参在长安的家。长安与安西有着数千里之远,此时岑参已经离开“故园”多日,当他回首东望自然是漫漫长路,且思乡之情难免会袭上心头。次句便是对岑参思乡之情的具体描写。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还是止不住往下流。这里虽然是夸张的艺术手法,但是以此反映出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最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难得在漫漫途中遇见回京述职的使者,真想写封信让使者带回长安,只可惜他们只是在马背上匆匆一瞥,无奈只能带个口信,报平安。这两句虽然简单,但是画面感却很足,要知道当时的岑参是为了奔赴前程而不得不离开家乡,但是他对故园又有无限的眷恋。柔情与豪情的交织相融,难免会感人至深。这首诗没有生僻字,基本上读一遍就能理解,但是感情却真实且真挚。以往我们读的边塞诗,多以描写大漠风光,铁马金戈的大场面为主。岑参的这首虽然没有把焦点聚焦在边塞大场景上,但十分难得的是,它传达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游子奔赴前程时的悲壮和豪情,更富有人情味。唐朝的边塞诗虽然大受追捧,但真正有价值的却不多。青年才子们虽然向往军功报国的边塞生活,但真正去过边塞的文人却寥寥无几,多数只描绘想象中的大场面,以彰显自己。只有那些真正到过边塞,经历过生离死别的诗人,才能够感同身受。他们切身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也因此产生了对生死和生命价值更为深刻的追问。他们认真地投入到身边的一切,大到战争胜败,军士劳苦,小到胡地风俗,雪舞狂沙。一首民歌、一支新舞都能引动情思。也就是为什么,岑参这首诗虽只是描写一个细节场景,却依旧能够成为千古佳作。
在人的一生中,也许会有一些轰轰烈烈的时刻,但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能在平常之中发现他人没有注意到的美好或者细节并表达出来,就是一种不平凡,甚至也可能成为伟大的创新和历久不衰的经典。经历过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错杀忠臣,漂泊的生活也渐渐让他对官场失望。再加上他性情耿介,经常仗义执言,惹得权贵都不喜欢。后来,看尽了官场腐败,民生凋敝的岑参,辞去嘉州刺史之职,于770年病逝于成都一所客舍中。岑参写塞外的风:“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写边疆的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写战争的冷酷:“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岑参到了边塞后,他把所有的感官都打开了,灵敏地捕捉着那些新的感觉,新的气味,新的颜色,新的味道。他在边塞未能得到孜孜以求的功名、家族荣耀,但成就了唐诗中最特别的边塞诗。联系后来的安史之乱再来解读岑参,很难不产生对那个时代的悲悯。边塞将士们在苦寒之地镇守疆土,可在朝廷之上,大唐盛世的美梦正酣。要不了多久,“渔阳鼙鼓将动地而来,惊破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