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2024年已成过去,2025年正式开启!
元旦的来历
但在我们中国,“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
相传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
但“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所以历代的元旦日期也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
商朝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
周朝的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而且,“元旦”这个称呼,其实在古代也并不是统一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但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除此之外,还有比如元日、开年、上日、华岁等,但在这些称谓中还是“元旦”用的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那现代的元旦是怎么来的呢?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也就是阳历,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作为其就职誓词的结尾。这就是新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
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热闹的元旦风俗文化
燃爆竹
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荆楚岁时记》
燃放爆竹是古人庆祝元旦最普遍的方式。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
换桃符
自古以来,神明传说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我国就有用桃木辟邪的文化传承,先秦时的桃茆(桃木柄笤帚),就传说有驱鬼除邪的神奇力量。
君临臣,以巫祝桃茆执戈,(鬼)恶之也。
——《礼记.檀弓下》
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庄子》
在古代元旦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在大门悬挂桃木制的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画像,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
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在元旦的前一天挂在门两旁,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
后来到了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在除夕的时候让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孟昶对学士所题的词语不满意,就自己挥笔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让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如今一些专家经过考证认为孟昶的题词就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饮屠苏酒
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
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苏而已。
——唐·韩鄂《岁华纪丽·进屠苏》
韩鄂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时纂要》中披露了这一预防瘟疫的屠苏酒方:大黄、花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两,乌头半分。
欢聚团圆
当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新的一年到来了,无论大家身处何方,在做何事,最重要的肯定是要新的一年与家人欢聚一堂,共庆新年了。
在此,婷婷姐姐也祝大家: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朝朝暮暮,岁岁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