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全省优秀小戏小品展演每两年一届。12月4日,来自全省各地的近300名演职人员陆续抵达亳州,迅速投入展演前的精心准备与彩排之中。本次展演共分6个场次,全省40余家专业院团和民营戏剧院团带来了40多个剧目,其中既有传统折子戏,也涌现了涉及红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社会道德与家风建设等题材的新创剧目。主办方将从参演剧目中遴选一批优秀剧目,经打磨提升后,推荐到国家级展演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各剧种参演演员铆足了劲,竞相展现各自的表演实力,其中不乏“90后”“00后”面孔的年轻演员。
本次展演既延续以往惯例,邀请戏剧名家、名角担任推优专家,同时又创新地设置了集中点评环节。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吴亚玲,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省剧协副主席汪育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省剧协理事吴美莲、袁媛,省剧协理事、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戏剧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李蓓蓓担任本届展演推优专家。每场演出结束后,专家们对参演演员的艺术表演、舞台呈现等进行集中点评,既肯定他们的可圈可点之处,也直言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提升之处。参演演员和演出单位均表示,这样的交流和互动让他们受益良多,并为进一步打磨作品和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帮助。
连日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的药都银行大剧院门前人头攒动,观众络绎不绝。作为一项文艺惠民活动,本次展演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戏迷们打卡留影、翻阅节目单、观赏剧目,与喜爱的演员、专家热情互动。不少戏迷从首场演出一直追“剧”到最后一场。演出中,看到精彩处,观众席中不时爆发出掌声、叫好声。当地一位姓杨的戏迷兴奋地表示,平时在亳州听梆子、二夹弦较多,这次在家门口就能听到黄梅戏、徽剧、庐剧、皖南花鼓戏、泗州戏等戏曲,感受到不同剧种的特色和韵味,过足了一把戏瘾。一位领着9岁孩子前来听戏的年轻妈妈说:“这次展演有许多小品,反映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带孩子来观剧,就是增加他对戏剧的现场体验,从中获取教益。”
本次展演期间,由省剧协主办的“当文学遇上戏剧——《击缶歌》•安徽地方戏品鉴会”广受好评。
12月6日,正值传统节气“大雪”之日,古韵与新风交融的亳州花戏楼三馆居,上演了一场文学与戏剧的交流与共鉴的雅集。现场装扮着朵朵“梅花”,吴亚玲、何云、汪育殊、吴美莲、袁媛五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化身“朗读者”,朗诵了《击缶歌》精彩段落;十多位戏剧演员分别表演了《击缶歌》中所描写的安徽民间代表剧目。省作协副主席、《击缶歌》作者胡竹峰,《击缶歌》学术顾问王长安、安徽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孙立等分别介绍了实地寻访诸多戏曲源头发生地、兴盛地等采风经历、创作体会和出版情况,部分与会作家、媒体人士和读者分享了阅读体会。台上台下频频互动,共同奉献了一场高浓度的沉浸式文学与戏曲品赏会。
据悉,描写了近二十种戏曲的《击缶歌》,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省文联、省剧协重点文艺项目,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曾获2019—2020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奖文学类一等奖。参与品鉴会的戏剧专家、作家,以及来自滁州、潜山等地的参演剧团负责人、演员纷纷表示,“当文学遇上戏剧——《击缶歌》•安徽地方戏品鉴会”在主题、内容和环节设置上别出心裁,特别能触动人心灵,可以更直观地体会到文字之美、戏曲之美和文化之美,希望今后还能举办这种高品质的跨界文艺活动。
省委宣传部文艺二处副处长文坤,省剧协副主席、秘书长潘昱竹,省剧协副主席、亳州演艺公司总经理刘传师,省剧协副主席、芜湖黄梅戏剧团团长曹帮萍,亳州市文联主席杨荔等参加品鉴会。亳州市文旅集团、亳州市文联、亳州市演艺公司、省剧协青年工作委员会、省剧协戏剧创作与评论工作委员会、省剧协民间职业剧团工作委员会及亳州市谯城区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团体给予协办、支持。
展演期间,省剧协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还走进古井集团,为生产车间工人现场表演了节目,并与他们进行了交流互动。品鉴会、志愿服务及创作采风等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本次展演内容,更为亳州增添了浓厚的“戏份”“戏味”。
来源:安徽省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