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在安徽省文联成立7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展示安徽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省文联组织开展了“我与安徽省文联”主题征集活动,得到省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踊跃投稿。经认真遴选,分期推出部分作品选登,共同回顾文艺工作者与省文联同成长、同奋斗、同心筑梦的往事记忆,进一步激励全省文艺界赓续传承、砥砺前行,扎实推进安徽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周末上午,窗外细雨绵绵,我听着电脑里播放古琴《高山流水》。沏上一杯家乡祁红,回望半个世纪的路程,“艺”路同行,我和你——安徽省文联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涌上心头……
初识安徽省文联,我还是个少年。1978年12月,年仅十岁的我,考入徽州地区京徽剧团。为了让我们得到系统学习,徽州地区文化局在屯溪杨梅山地区文工团成立徽州地区文艺训练班,像艺校一样单独为我们培训整整三年。1981年,我们代表徽州地区文艺训练班参加徽州地区首届青年演(学)员戏曲汇演,全地区十几个剧团选手激烈角逐,我们以全地区第一名成绩荣获集体一等奖,个人分获一、二、三等奖。
随后,媒体纷至沓来,采访我们这些小演员。安徽省文联的刊物《戏剧界》和当地《徽州报》等,刊登了我们练功、演出剧照……
恰巧的是,我刚到黄山市文化局工作时,我们与黄山市文联在一层楼办公,更为巧合的是,几任文联领导都由黄山市文化局领导接任……
之后,我一直在黄山市宣传文化系统领导岗位上工作,与中国文联、安徽省文联、黄山市文联、区县文联接触更多,联系更紧,感悟更深。
2005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联、省文化厅、省广电局和黄山市委市政府等联袂主办的中国戏曲文化首次寻根活动——“京剧寻根之旅”系列活动在黄山成功举办,梅花绽放,名家云集,南腔北调,唱做念打,也让我近距离接触到尚长荣、梅葆玖、叶少兰、李维康、耿其昌、裴艳玲等大家,收获颇丰,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文联,顾名思义,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每一位文艺家的娘家和港湾,文联为党和政府与文艺家之间架起一座“联”心桥,连着你,连着我,连着他。
我的首个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证是安徽省舞蹈家协会发的。别人很奇怪,你不是学戏曲的吗?怎么不参加剧协而参加舞协?
问得好!你且听我慢慢道来:最早接触舞蹈是在歙县城关第一小学时,或许是老师知道我父母是歙县黄梅戏剧团比较知名的演员吧,我也有点文艺细胞,所以让我参加了学校的宣传队,我们到工厂、农村表演舞蹈节目,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打算盘的少儿舞蹈。
1987年,屯溪市首次举办迪斯科大奖赛,盛况空前,我表演的单人迪斯科荣获一等奖。当时,我们剧团领导找我,让我带领年轻演员排练一批舞蹈节目,在传统戏曲前面加演歌舞节目,吸引年轻观众,效果很不错。之后,我又参加黄山市文化局组建的艺术团,参加厂团联谊活动,领衔表演了舞蹈《元宵夜》《草原牧歌》等舞蹈节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黄山市文联组建文艺家协会,当时刚到黄山市文化局工作、二十出头的我,与金强、吴利夫、李泰四名同志发起成立了黄山市舞蹈家协会,我历任秘书长、副主席、名誉主席。之后,我也先后加入安徽省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
黄山市舞协比较活跃,积极参加省文联、省舞协举办的活动:全省“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大赛、全省中老年舞蹈大赛等。
值得一提的是黄山市选送的少儿舞蹈《小徽班进京》,表现的是徽剧传承的主题,作词、作曲是刘伯谦、张斗武老师,编导是曹清、胡跃琴,胡天宇领舞,由黄山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选送。这个节目经过多次打磨,数易其稿,相继在安徽省和全国“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大赛荣获金奖。
唱戏是我的老本行,我出身京剧世家,父亲胡云亭是知名京剧武生演员,舅舅邵林童是苏州市京剧团业务团长,师从素有“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关外唐(唐韵笙)”的唐韵笙先生,我母亲邵雪红和大姨邵雪云、大姨父石君楼都是京剧团的业务骨干。我大姨和大姨父的儿子,是全国著名戏曲导演石玉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参加了安徽省戏剧家协会组织的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展演团,时任省剧协副主席王汝贵率队,省京剧团刘宗台、张文富、王文才等老师加盟,黄山市华鸾老师领衔,还有华勇等老师参演。展演团赴合肥、六安、安庆等地巡演,我主演京剧《周瑜归天》,安庆的杨何、高琳演出京剧《挡马》,王庆生演出京剧《战马超》。印象深的是在六安皖西剧院排练时,剧院边上宿舍区失火,我们赶去救火的场景,我也深深体会到了“救场如救火”的深刻含义。
应该说,我对戏曲有种特殊情感,从小就在歙县黄梅戏剧团大院长大,工作又在黄山市京徽剧团,之后,任黄山市文化局副局长时兼任过剧团团长。我担任黄山市文化委党组书记、主任期间,策划组织了几台大戏,如:黄梅音乐剧《曙光曲》,由蒋东敏编剧,邀请了安徽省剧协潘昱竹执导;黄梅戏《远去的差距》由余治淮编剧,汪静执导。这两部戏分别荣获安徽省第十四、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
我先后加入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我创作的小戏《那一抹红》荣获省文联面向全国征集的100部小型优秀原创戏剧剧本、曲艺作品之一。编剧的小戏《挑起一片天》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和安徽省文联举办的小戏小品大赛荣誉编剧奖。
说起近些年我的文艺创作,主打一个作词。第一次参加大赛就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文联联合举办的“美好安徽”全国征歌。也许是“无意插柳柳成荫”,我作词,王凯东老师作曲的歌曲《新安江,我的乡愁》与其他两首歌并列银奖(金奖空缺),并应邀参加安徽省新年音乐会,之后出版了音乐专辑。
这些年,我认真学习许多音乐大家的书籍,专程赶往合肥,参加省音协牵头组织的车行、舒楠等名家音乐专题讲座,受益匪浅。这些年,既体会到为“词”消得人憔悴,又达到“'词'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我作词,程方圆作曲的歌曲《那一抹红》入选安徽省“百年百首”全国优秀原创歌曲十首歌曲之一;我作词,王凯东老师作曲的《山坞飞来金凤凰》入选“听见中国听见你”2021年安徽优秀歌曲之一,并推荐参加全国比赛。我作词,纪恺作曲的歌曲《那古道》荣获安徽省文联“九个一批”的唯一一首歌曲。
我创作的一批徽文化系列歌曲《月映徽州》《十绣鞋》《雕刻徽州》《徽州味》《那古道》《大徽班》先后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歌曲《雕刻徽州》荣获安徽省社科奖(艺术类);歌曲《徽州味》《那古道》《那一抹红》荣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歌曲《百里画廊出新安》《泉水甜 鱼儿欢》MV等在央视播出,电影《黄山恋》主题歌《月亮里的马头墙》及黄梅歌《雪飘徽州》、歌曲《水墨徽州》等全网上线。
去年,我参加了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换届大会,并当选为理事。在这次会上,我结识了一大批音乐界大咖。为庆祝国家艺术基金成立十周年,我为征文活动撰写的《我的1+6》一文收录《金色十年》书籍。今年,我创作的歌词《那一页》《雨中,邂逅徽州》在中国音乐家协会核心刊物《词刊》刊发。
说起文学,我似乎很有缘。从小就喜欢看书。在徽州地区文艺训练班时,我十几岁写的命题作文《我在排练中》曾作为范文,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屯溪二中金雍成老师读了我的文章,常言说“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一个演员谁不想赢得观众的鲜花和掌声,但也不要在观众的掌声中而陶醉……
之后,我用四年时间,攻读安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的文学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在《自学考试报》撰写了《自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一文。笔耕不辍几十年,在各级媒体发表文章几百篇。出版个人作品集《寻梦徽州》,主编、策划出版《徽州技艺》《徽州百祠》等书籍。
年轻时,刚到黄山市文化局工作的我,在媒体发表了一些文章。有一天,我收到《清明》杂志发来的函,让我参加一个文学培训班的培训。热爱文学的我真想去参加啊,但我当时的工作岗位不允许参加,擦肩而过,失之交臂,一直遗憾。
我与安徽省作协打交道还是为了组织一次比赛,黄山市文化委与安徽省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征文大赛,并编辑出版作品集,书名《粉墙黛瓦恋徽州》。
去年,安徽省文联组织作家来祁门进行文学采风,我认识了一批网络文学新生代,深感后浪有点厉害,感叹: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
省摄影家协会是我参加最晚的一个协会,也许是觉得还不够专业吧!偶然的一次机会,在省摄协副主席、黄山市摄协主席潘成的推荐下,走进了摄影家协会的大门。
最早让我接触摄影,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一个是黄山市文联的摄影老师黄荫湘,一个是我的大姐夫叶大明。
我们当学员的时候,许多剧照出自黄荫湘老师之手,他个子高高的,一口外地话,摄影技术精湛。我在地区汇演获奖时,他说,“小周瑜”,来,我为你拍一张练功照。他还拍了一张照片,是在徽州地区影剧院的舞台上父亲给我说戏,这张照片虚实结合,神态也非常好,四十多年过去,我一直珍藏着。
我大姐夫当时有一台海鸥牌照相机,我的许多演出剧照都是他拍的,摁下的是快门,定格的是艺术瞬间。那会的黑白照片要到暗房冲洗。接触摄影后,1987年,我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照相机,那是我参加市首届迪斯科大奖赛荣获一等奖,发了奖金购买的。从此,“咔嚓咔嚓”东拍拍,西拍拍,对摄影有了感性认识。
说起与安徽省摄影家协会的渊源还是一次全国摄影比赛,我应邀与省摄协和全国的摄影专家,共同参加评审,这其中让我也学到一些新知识。
我经过系统学习后,摄影技艺大长,出门很受大家欢迎,这个来一张,那个来一张,效果都挺好,虽然挺辛苦,但我挺有成就感。
不由得从心底发出呼唤:“摄”彩缤纷,打卡去!
来源:安徽文艺理论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