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所彰显的人类文化普遍性受到国际性认同

文摘   2024-12-06 16:28   安徽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大屏幕播放春节宣传视频。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点击图片浏览文章《春节,申遗成功!》)

  

“春节——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所彰显的人类文化普遍性
受到国际性认同



当地时间12月4日11时14分许,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评审结果公布后,在位于亚松森的评审现场,年味十足的旋律响彻会场,春节文化符号占据了会场大屏;而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尽管已至深夜,“春节申遗成功”的话题依然登上了社交媒体的“热搜榜”,“春节红”瞬间“刷屏”。
  
“春节申遗成功,将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丰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形式,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贡献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表示。

点击图片浏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署名文章《中国春节,世界共享:写在春节申遗成功之际


春节文化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看到“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长期研究节俗文化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感慨万千:“中国的春节是‘一年’这个时间循环中重要的节点,又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中国人情感生活的一大寄托。也因此,春节节俗非常丰富,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文化硕果彰显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旺盛活力。”
  
“春节申遗成功,主要源于其深厚的传统积累、美好的精神内涵和广泛的文化影响力。”潘鲁生认为,春节不仅是一种民俗仪式、节日盛典,更是一种文化纽带,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凝聚力,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非遗是“活”的历史,在漫长的积淀与变迁中承载记忆、凝聚情感、孕育价值、推动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春节文化正是人类历史中文明创造突出的代表。”潘鲁生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朱刚是此次参与春节申遗工作的专家之一。在他看来,春节申遗成功,与近些年来“对春节相关习俗和社会实践的保护卓有成效”同样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针对非遗提出的系统性保护理念,强调过程性保护,相较而言是一种更符合非遗本位的保护思路。”朱刚表示,在举国重视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保护的语境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节成为活态的遗产,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产生着“新节俗”和新的文化意涵。“正是春节这一活态遗产不断更新、调适,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使其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朱刚说。


春节申遗成功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在朱刚看来,此次春节申遗成功,不只体现了春节丰富文化内涵和旺盛生命力,它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申遗成功影响深远,不仅在于其获得了一种类似于荣誉的国际性确认,更在于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社会认可春节这一非遗项目所彰显的人类文化的普遍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基础上,以辞旧迎新为核心的、向往美好生活的文化期待。”朱刚表示。
  
东南大学教授、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季中扬同样认为,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春节文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在国外,长期以来,春节的流行往往局限于华人社区,影响力有限。”季中扬表示,未来,春节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将显著提升,国际社会会更多了解这一具有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载体,春节申遗成功将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桥梁,推动不同文化的互动,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
 
“春节作为一项深植于民族情感的传统节日,其申遗成功彰显了将民族传统文化转化为全球文化遗产的可能性。这对于那些同样具有深厚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的非遗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季中扬表示,春节申遗成功的案例强调了其在历史、家庭、社会和自然伦理等多个层面的深远影响,这意味着其他申遗项目在准备材料时,应深入挖掘并全面展示其多维度的文化价值。同时,春节“文化共享性”的重要特征,也为其他跨民族、跨地区的文化项目提供了“强调文化包容性和普遍性”的申遗范例。
  
朱刚进一步谈道:“春节申遗成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讲好中国故事,要注意以非遗为抓手,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技术条件或理论阐释,消除外国受众对于非遗项目的隔阂感、陌生感,最好能够激发其共同的生命体验或实践经验,创造‘移情式’的接受条件。”


春节申遗成功背后:
“中国对非遗概念的认识愈加深入”


曾担任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的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荣书琴介绍了春节申遗的历程:2022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委托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组织完成春节申遗的文本撰写和翻译、图片和社区知情同意证明文件收集等工作;2023年3月底,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提交申报材料。“此次春节申遗成功,不仅能在世界范围内提高春节等非遗项目的可见度,还将推进春节等传统节日及其民俗的保护传承工作,中国大地上的‘节味’将更加浓厚。”荣书琴表示。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中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中国申遗成果丰硕,在荣书琴看来,一方面与中国这一文明古国本身所具有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有着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从国家层面实施的非遗保护工作联系密切。“从建立机构、出台政策到评审认定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建立生态保护区,以及各种形式的宣传普及工作的开展,系统性保护工作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重新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荣书琴同样谈道,中国申遗工作的开展,次次都履行“政府组织、专家参与、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草案的一次次讨论、一遍遍修改甚至推翻重来,每一句申报文字、每一张图片和每一帧视频影像的审定,大家都同心协力,尽心尽力,共同完成申报工作,这也是中国申遗工作成果显著的重要原因”。

此次春节申遗的过程中,朱刚明显感受到了“中国对非遗概念的认识愈加深入”。“我们对于非遗这一人类全新的遗产话语形式的深刻理解,乃至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机制下相关国际规则的透彻把握,是我们申遗成果丰硕、长期有效维护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朱刚介绍,此次春节申遗成功,申报团队从春节作为非遗的特定属性出发,以中国传统的民俗时间为界定依据,对作为民俗过程的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过程渐次加以描述。“如此,一方面能够真正从非遗与物质遗产不同特点出发,‘如其所是’地描述该项目在时间维度的各种传统性规定;另一方面,也能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鼓励的文化对话精神,让处于异文化中的受众能够更容易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以共情的眼光欣赏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朱刚表示。



阅读链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安徽省文联
“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安徽文学艺术分享与展示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