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聚焦」出品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走向无比光明的前程,2024年的不平凡在时间中留痕。这一年,新中国正式跨过七十五载里程碑。这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新篇。这一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为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走新路、创新知、育新人,
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
一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以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的政治嘱托,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从深化党的建设与组织工作的系统性改革,到实现人才岗位体系的全链条优化;从推进综合服务保障体系的结构性重塑,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首创性探索,学校以改革创新为关键一招,秉持“干劲”让党放心、人民满意,鼓足“闯劲”独树一帜、勇走新路,砥砺“韧劲”扎根中国、服务人类,在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上,昂扬先锋本色,书写奋进篇章。
强化思想武装,高扬旗帜领航向
越是征程壮阔,越需领航力量。
“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把举旗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作为首位要求,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学校首次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表示。
勇当先锋,锚定伟大思想指引。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航向、凝心铸魂,坚持党委领导、统筹全局、科学决策、强化执行,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坚定的步伐,踔厉奋发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新路。
学深悟透强思想
学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列为“一号工程”,推进系列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文化传播、文献建设、干部培训六大子工程。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校党委深入研机析理、全面加强阐释,出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等标志性成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一大批理论性文章。
▲ 点击查看链接
“复兴论坛”“江山论坛”等30多场聚焦新思想研究的学术活动相继举办;“陕公大学堂”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讲,累计覆盖百万人次,博士生宣讲团、延河讲师团赴各地开展特色宣讲活动逾1000场次,理论宣讲的音量越来越强。学好、用好、讲好,中国人民大学将党的创新理论贯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传播全过程,持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入魂入行。
凝心聚力铸党建
“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在刚刚召开的学校新时代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张东刚特别强调党建引领的重大意义。
学校持续推进新时代组织工作会议对党的建设系统性改革的整体部署,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建设工程”。召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机关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深化学院基层党的建设攻坚“三年行动”,严格“两项议事规则”并结合巡视强化监督检查。一年来,学校党委多次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等全国性的党建思政工作重要会议上作为高校代表发言,阔步新路,勇做先锋,书写下以党建工作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人大篇章。
秉纲执本学党纪
“党纪学习教育要确保不偏向、不散光、不走神,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累计主讲11场党纪学习教育党课,全校范围内共举办4次全体党员同上一堂纪律教育课集中学习,上线6期“纪法公开课”,师生宣讲团“送课上门”累计授课200余次、覆盖党员干部3万余人次……
党委书记讲纪律党课,“党纪研讨面对面”、党纪学习教育座谈交流等活动相继举行,总结形成具有高校特点的负面清单和违纪违法案例库,实现党纪学习教育全覆盖、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师生员工做自我革命的表率、遵规守纪的标杆,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为走好新路提供坚强保证。
▲ 中国人民大学“党纪研讨面对面”示范专场活动举行。这是学校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以案促学、入脑入心的一项创新举措和特色活动。
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作示范
“何为先锋?先锋何为?”
12月15日,全校33个学院(书院)和附属中学、附属小学近3000名师生自主编创的《先锋·人大组歌》音乐舞蹈史诗在明德堂上演,余音绕梁,不绝回响。
“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
在河北正定,人大人的脉搏与领袖初心共振;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边疆故事跨越山河熠熠生辉;在四川巴中,基层一线刻印下人大智慧与人大担当。
《陕北公学》的铿锵誓言响彻万里九州,“马兰花儿”的清脆歌声穿梭华夏时空,从北京中轴线走到苏州博物馆,从故宫博物院走向全国各地……
▲ 中国人民大学原创话剧《陕北公学》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场演出在北京艺术中心上演。
启智润心,继往开来。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统筹谋划、多点布局,努力造就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亮旗帜,从思想上溯源——
深入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持之以恒建好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打造“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等品牌育人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共同举办首届全国“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示范交流活动。
▲ 北京中关村三小、北京学校、中国人民大学的三位教师与故宫博物院专家以“在故宫读懂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主题作“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大中小学“金课”示范教学。
发起成立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联盟,首次开展“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大中小学生入党入团入队集中宣誓,引领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 “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 大中小学生入党入团入队集中宣誓活动举行,300名新发展党员、300名新发展团员、300名新入队队员参加。
深化思政“金课”体系和课程思政建设,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思政课青年教师沙龙,久久为功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走大地,从实践中探索——
“要对社会有大情怀,对时代有深思考,关心‘真问题’,面向‘真场景’,促进学生所学知识向能力转化,以问题为牵引带动创新。”
坚持用社会实践锤炼筋骨,健全完善“先锋”社会实践体系,开展“追寻领袖初心路”“大国边疆育人路”“脱贫攻坚铸史路”“千村百巷振兴路”“田野课堂实践路”等十路品牌社会实践。组织近5000名师生深入全国31个省(区、市)的200多个县(市、区)学习实践,举办学生社会实践先锋论坛,上线先锋社会实践数字平台,发布“千村百巷”强国大调研数据库、《“追寻领袖初心路”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实践教学指南》等系列成果,共建共享实践育人资源,展示青春先锋形象。
一盘棋,从体系上发力——
“要通过改革树立新的育人理念、形成新的育人手段、完善新的育人链条,构建一流的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学校新时代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如是说。
坚持立德为魂、树人为本、学为中心、严字当头,中国人民大学深入推进落实《面向2037建校百年人才自主培养创新行动计划》,健全纵向本硕博贯通、横向多层次学科交叉的多元立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组建吴玉章学院,配置优质资源、重塑课程体系,全面培养提升学生领导力,培育弘扬劳模精神、英模精神、时代楷模等凝铸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
持续推进新型书院体系建设,“学院—书院—社区”协同的校园基层综合治理生态格局正徐徐铺展;
▲11月16日-17日,第二届明德琢玉学生论坛举办。
建强体育文化节、“美育大讲堂”、劳动教育实践等品牌活动,不断完善五育并举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育人与育心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立德树人体系更加完备,“独树一帜、勇走新路”的办学特色更加彰显。
厚植学科根基,守正创新筑高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
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
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获奖数全国第一!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总数
连续3次位列第一!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和立项经费
北京市第一!
“第一”,是给予“先锋”的表彰与荣耀,更是全体人大人日夜奋斗、团结聚力的时光烙印。回望2024年,学校创新脉搏强劲有力、科学研究不断结出硕果。
——自强
联合60家成员单位组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大学联盟”,发起成立哲学、法学、新闻传播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社会学等11个自主知识体系学科联盟;召开3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发布会,面向全球发布30余项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选送的重磅学术成果;召开87周年校庆学术报告会,打造具有生命力、创造力的人大学术品牌,守好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重要阵地,做好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锋示范。
——创新
建成全国首个集公益性、开放性、全链条、数智化一体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学术世界”;紧盯技术前沿变革、加速学科跨域交叉,开创“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等多个创新研究平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持续推进科研“七抓”管理,举办首届新时代高校社科管理创新发展论坛,团结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不断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贡献力量。
——担当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组建调整社会学院、人口与健康学院、物理学院、生态环境学院、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国家治理工程学院、“一带一路”国际商学院等多家教学机构,抢先布局建设文明学、中国古典学等一级学科,守正创新做好学科建设。成立中华文明研究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推进《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文明和谐论》《文明冲突论的终结》《文明学论纲》等重大项目研究编撰,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先行使者,服务人类文明进步。
左右滑动查看
密织智库网络,锚定前沿布新局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
先锋者,创新不息,勇立潮头。
3月22日,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从南平启航。
5月19日,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在深圳着陆。
9月19日,福州研究院落地、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深圳)揭牌。
11月19日,与苏州、常熟、常熟理工学院四方联合共建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
12月26日,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俄罗斯问题联合研究院在哈尔滨落地。
……
多点布局、跨区联动,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创新组建涉外法治研究院、涉外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总部)、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苏州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等新型研究机构。
从北到南,一大批新型研究机构落地生根、拔节而长,为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从北京辐射全国,紧密围绕党中央治国理政和国家重大需求,持续提供服务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大方案”,这是人大高校智库建设一以贯之的要求,也是紧盯时代前沿需求的责任与担当。
围绕国家战略
坚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多层级智库体系建设,智库成果质量评价近三年稳居全国高校首位。
聚焦地方发展
与福建省、浙江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档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山东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湖大学、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江苏省社科联等30多个地区和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广东、河北等地共建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实践研究基地,主办首届“武夷论坛”“京沪论坛”,以“新时代中国公共政策创新与国家发展”为主题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论坛2024系列活动,打造校地合作模范标杆,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强交流平台
持续举办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中国金融学科年会、“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未来”明德战略对话(2024)、“一国两制与中华法治文明”主题研讨会等高端对话平台,以强大的学术感召力、人文吸引力,融通各方智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践行人才为要,强筋健骨聚宏力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先锋担道义,教育铸灵魂。
9月8日,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他说,“要做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工匠’。”
过去一年,许许多多“大工匠”在人大校园辛勤耕耘,他们是学养深厚的“经师”,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师”。学校始终坚持赓续红色基因、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培养更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激发澎湃动能。
榜样引领,弘扬教育家精神
发挥12位国家一级教授的示范引领作用,制作并展播“人大·人师”系列视频,引导广大教师见贤思齐,让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保障。
▲ 9月11日,学校召开2024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为中国人民大学师德优秀集体、师德标兵获奖代表颁奖。
德高为范,深化师德师风长效建设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推出《大师文库》《大先生》等主题出版物;在全校范围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活动,推动广大教师切实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破立并举,推进人才人事体制改革
召开新时代人才强国论坛2024,探讨一体化改革激发人才活力新路径,深入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20条》;编制《人才战略规划图册》;加速实施先锋博士后项目;持续实施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等体制机制改革,“进、选、育、管、用、退”全流程重点领域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人才源头活水。
深化中外融通,勇挑大梁传新声
“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位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11月7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致贺信。中国人民大学承办大会第二分论坛,柯马丁、刘小枫两位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言。躬逢盛会,勇担使命,人大人又一次在场、发声。
一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大全球倡议”,胸怀人类命运,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先行使者,致力于加强国际人文交流,让世界看见中国,让中国看见世界,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通天下,达五洲。千年大运河畔,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上,千余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共商全球发展、共话人类文明。
“团结起来、共同前进,为世界和人类提供一个可持续、和平与繁荣的未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开创人类美好明天注入崭新活力!”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在特别演讲中发出呼吁。
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向共进,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勇立潮头、走在前列。
与中国日报社签署国际传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建新闻学院、深化共建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2024国际传播协作机制研讨会,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举办中欧文明论坛、国际儒学论坛、中法人口老龄化国际会议等国际论坛品牌项目,积极参与承办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发布《大国复利:中国高质量发展与2035年趋势畅想》等中外合作智库报告,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上不断增强影响力和话语权。
为全球培养领军人才——
成立全国高校第一所全球领导力学院,深度参与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建设运营,着力培养一大批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领袖型人才,壮大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战略力量;
办好“中意美三学位管理学本科项目”,大力推进“留学人大”“留学育人”品牌建设,持续推进海外孔子学院建设;鼓励引导学生前往“一带一路”国家、重要发展中国家、区域重点国家,开展暑期班、主题研学、田野课堂、“行知天下”海外研学、海外实习等各类项目......国际化战略人才涵育水平不断提升,一批批“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的“先锋闯将”在这里成长成才,从人大出发走向世界。
▲ 中法学院学生开展“欧洲共产主义思想之旅”,图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地——布鲁塞尔天鹅咖啡馆。
为人类提供中国方案——
访问日本、中亚、欧洲、非洲等地,建设中希、中法、中匈、中非、中国—西班牙5家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上走在前列;
左右滑动查看
组建国际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共同发起成立“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世界政党智库合作联盟;首次提出“人类全面发展2050年目标”等原创性概念,研制发布“高等教育强国指数”等,提供高等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中国标准;
举办“首届中拉人权圆桌会”、“世界文学与中国”学术研讨会等高端对话平台,成立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为世界之问、人类之问书写人大答卷。
稳步优化治理,一体统筹惠师生
坚持以师生为本
让师生有更多的
获得感、幸福感
活力满满的半价“先锋早餐”,吃了没?
香气扑鼻的肉桂卷、瑞士卷和蜂蜜小面包,吃了没?
来自天南海北的椰子鸡、咸肉菜饭、美龄粥,吃了没?
于平凡处见用心,于细微处见真情。学校坚持践行师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守正创新、善做善成,持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食、住、学、乐等多维度“小细节”,全方位提升全校师生满意度与幸福感。
——改革破局新机制不断完善
统筹召开新时代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培养、学科发展、财务工作等“新时代”系列会议,破除各领域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起底式清理规范全校3647项制度,面向重点单位、重点领域持续深入推进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以新机制应对新挑战、推动新发展。
——办学育人新空间不断拓展
9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精彩亮相、正式启用,学校发展建设开启崭新篇章,迈出从“新中国新大学”到“新时代新校园”的坚实步履。
全力推动通州校区基础设施、园林景观、智慧校园等建设工作,着力打造一流的办学空间。涉外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总部)挂牌、“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展览开展,各类学术机构在通州校区落地,高端培训、论坛会议及智库科研活动在通州校区接连举行。
积极构建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并重的办学格局,立足北京、苏州等地校区,用好深圳、福州、义乌、宜宾等拓展地,以大空间育人、聚人、强人。
——服务保障新动能不断激发
“句句有回应,事事有着落,这样的高校食堂很难不爱上!”有同学因需要控碘在“人大e办”说明困难,学校快速响应,在食堂提供无碘盐定制餐食服务,暖心举措获《人民日报》专门“点赞”。
“智慧校园3.0”建设专项行动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人大e办”和“你说我改、你夸我听”温馨易办系统进一步优化升级,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不断让学校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师生,共绘新时代幸福校园的美好画卷。
晨光初照行路时
踏石留印山川阔
壮阔的复兴航程
标注下又一个崭新的奋斗坐标
从陕北公学
到中国人民大学
从“革命的先锋队”
到新时代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全体人大人
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牢记嘱托、奋楫笃行
一步一脚印行进在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
康庄大道
又是一年好景在
奋发有为正当时
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保持先锋姿态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续写绚烂华章!
出品:党委宣传部
文字:党政办公室 政策研究室
设计 责编:诗涵 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