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
四、BV25
BV25的设计开始于1970年代中期,此时的西门子、OEC才开始设计第一台C形臂,奇目刚在1972年设计了胶片自动曝光控制盒,要到1983年才推出第一款C形臂。BV25采用了9"和6"两种影像增强器配置,数字显示的kV、mA和,mAs,具有透视和拍片功能。从现有资料看,BV25应该是采用了中频一体化球管(Monoblock),逆变频率300Hz,灯丝频率600Hz。见下图,看到这个图,GE的老朋友们是不是感觉很眼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BV25的上市确立了长达20年的C形臂金标准,这个型号时间跨度长,有很多型号,例如:
BV25-S、BV25-T、BV25Gold、BV26、BV29、BV212(12"影像增强器)BV300(9"和12"影像增强器)和。早期的相机应该是摄像管技术,后来出现了CCD后就改为了固态的CCD相机。显示器是14"黑白显示器,有单显示器和双显示器两种配置。
限束器有虹膜光阑和双叶半透(0.5mm Cu)光阑。
BV25系列的资料在网上比较多,各种版本的电路图都可以找到。BV25的电气设计上没有采用单片机,全部数字电路都是用的CD4000系列门电路搭的,看懂电路图很不容易,大家有兴趣可以试试。BV25平台的最后一个产品是BV300(12寸增强器),和BV300Pluse(15kW),飞利浦终于从几十年的2.2kW走出来,推出了15kW的C臂,这恐怕和OEC 的15kW C臂卖得越来越好有关。从C臂部分看,BV300的改进已经很大了,SID从90cm加大到了100cm,C臂控制台部分已经和下一代的BV Endura很像了。
五、BV Libra、BV Endura 和BV Pusera
90年代末期,飞利浦公司在BV25,BV300和BV300Pluse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推出了BV Libra、BV Endura 和BV Pusera。这三个新型号的早期版本和BV300类似,用的是CRT显示器。
后期版本C臂变化不大,但是升级了工作站。见下图,这款工作站的最大特色是小巧,两个液晶显示器可以合起来。后期的Endura(12寸影像增强器,3.15kW):这款C臂的orbital 滑轨是两级,可以扩大滑动范围。BV Pusera是15kW,目标市场是介入领域:
Pusera的球管用的是Gilardoni的一体化15kW球管。而BV libra用的球管还是飞利浦自己的,从最近获得的各种信息看,BV Libra 用的球管还是BV25的中频球管,具体是300Hz还是600Hz就不知道了。上图是高压变压器,用的硅钢片,工作频率显然应该是中频。
从BV300 tank的维修手册上可以看到,这款球管用到了BV300,BV Libra和BV Endura 上:一款80年代初期开发的中频球管能一直卖到2010年代,那也是相当的厉害了。其实BV Libra是一款不错的C臂,操作轻便,图像质量也不错。不知道为什么飞利浦公司前几年停产了。BV Pusera 后来还有一款三D款:3D-RX,是绕水平轴旋转采集重建三维,在市场上很少见。飞利浦在2010年后推出的各种平板C形臂如Veradius,Unity在市场上基本没有溅起什么水花,然后在中国的销量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在一些统计数据里面快归入Others了。我记得7-8年前做竞争分析都已经不考虑飞利浦公司的C臂了,为什么呢?没有什么竞争力了。大约在2016年左右,飞利浦公司把C臂的研发中心转移到了印度普纳 ,在普纳的研发中心推出的第一款是BV Vectra(基于影像增强器的),后来又有Zenition 系列平板和影像增强器C臂,Zenition50,Zenition70和Zenition 90(电动版),以及去年推出的Zenition 10 和Zenition 30。Zenition 系列C臂的操作手册和部分参数表都可以在飞利浦官网下载到,这儿就不详细说了。作为局外人,一点也看不懂zenition 10 和Zenition 30的产品定位设计思路,这两款C臂都是3-4kW左右的平板小C,但是机械上差别非常大。Zenition30上有一些还可以的创新设计,值得业内人士研究研究。飞利浦公司的C形臂历史,从1955年发明第一台C形臂开始,到BV25确立小C的金标准,到BV Libra 系列吃老本开始走下坡路,到2016年把研发转移到印度,沉寂8年,又开始有一些局部创新设计的产品。从研发人员的角度看,我推测飞利浦公司的产品在后期创新严重不足,应该是人才断代造成的。1955年研发BV20的时候,一群富有创新力的工程师设计了第一款C臂BV20,因为没有零部件供应商,所有的零部件都是自己设计,这就造就了一个研发实力强劲的团队,他们不断创新,不断改进C形臂,跟上工业技术的发展。后期率先做出了中频球管,用在BV25上,又大卖30年。这些工程师从50年代工作到90年代末期,大部分应该都退休了,这中间加入进去的新工程师应该做的都是修修补补的设计,失去了底层创新能力了。因此BV Libra的球管还是和BV300一样,用的中频球管,而BV Pusera的15kW干脆就直接买的现成的。一个公司,失去了底层设计,就失去了底层创新能力,必然泯然众人矣!到2016年研发中心转移到印度后,全新的印度团队接手了飞利浦C形臂的研发,开始学习,改进,然后创新。直到2023年的Zenition 30开始了一些易用性方面的创新设计。这个团队如果保持这种创新能力,持续做下去,飞利浦的C形臂未来翻身是有可能的。
医疗设备的研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产品一旦成熟,很难在上面做出突破性的创新。在产品成熟后,老人把持不愿意创新,后期老人退休,新人接不上不懂创新,然后就衰落下去了,很多公司最终都会走到这一步,只能各领风骚数十年。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怎么走出这个怪圈呢?上周正好在学习高级工程师的修养,把其中几条关于创新与冒险的条目分享给大家,这可能就是答案:1. 老工程师要创造一个敢于冒风险的研发氛围,鼓励年轻工程师在失败中学习。2. 要奖励那些敢于创新的工程师,即使创新的结果并不好。
昨天和一位老朋友打电话,聊到了关于创新的话题。我总结了一条我的自问自答:关于临床有价值的创新,怎么判断该不该放到项目范围中去,评价标准是什么?答:“只要在项目时间节点和成本预算内,只要临床有价值,就应该加进去,不要去讨论加了这个功能后,能多卖几台;只有严重影响时间进度和成本的重大功能变化,才需要重新讨论ROI”。这个回答里面隐含的是,要建立一个鼓励一切和临床相关的创新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