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籽同心 | 民族地图奇遇记:解锁省份,探寻中华文化密码

文摘   2024-12-16 20:39   天津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多彩的中华文化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从南到北,各省份如同调色盘上的斑斓色彩,共同绘就了一幅壮丽的中华文化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南开大学紫石榴工作室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开启“籽籽同心”系列推送,本篇旨在通过地理的视角探索并呈现中华文化的成因与主要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一条线路,穿越省份的边界,走进那些被山川河流所滋养、被历史所铭记的民族聚居地。在这里,你将看到不同民族如何在地理环境的塑造下,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文化瑰宝。每一种文化都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与梦想,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信息)


广西:山水间的民族歌谣

广西山峦叠嶂,河流纵横,亚热带季风气候赋予了这片土地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璀璨文化,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使得稻作农业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

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壮族人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他们根据季节变化,精心安排农事活动。这种农耕文化不仅体现在生产技术上,还融入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节日庆典中。“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等民族在春耕季节结束后,为了庆祝丰收和祈求风调雨顺而举行的盛大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壮族人民穿着色彩鲜艳的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唱山歌、跳竹竿舞,抒发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世居深山峻岭的瑶族人民受自然环境的陶冶,发展出独特的瑶族刺绣。史有“瑶妇尚织绣,皆自为之”“妇纺织之法,莫瑶人之若也”之盛誉。瑶族人民通过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等自然元素观察,运用方形、菱形、三角形等几何形作对称式波状二方连续排列,组成山峰、巨龙等象征性图案,并利用南岭大山里天然植物和中草药材制成各色天然染料,经纺车或针织制成瑶锦。







湖南:湘西的神秘与热情

继续北上,我们来到了湖南省。这里地处江南丘陵地带,气候温暖湿润,自然风光秀丽。在这里,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土家族聚居的湘西地区,群山巍峨,溪流潺潺。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土家族的传统手工艺——土家织锦的发展提供了灵感与材料。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其图案丰富多彩,既有抽象的几何图形,也有具象的山水花鸟,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例如,常见的“四十八勾”图案,象征着土家族人对山川河流的热爱与向往,而“台台花”则寓意着土家族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土家织锦的制作过程中,土家族妇女们会利用当地特有的植物纤维,通过手工编织,将大自然的色彩与民族的智慧巧妙融合。

苗族,作为湖南省内人口数量位居第二的少数民族群体,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发展出独特的竹编工艺。在苗寨中,随处可见用竹子编织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篮子、背篓、筛子等,这些竹编不仅实用,且造型美观。此外,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同样享誉四方。苗族妇女佩戴的银饰,如项圈、手镯、耳环等,需要经过熔炼、锻造、拉丝、掐花、镶嵌、雕花、洗涤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苗族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西藏:雪域高原上的信仰之光

接下来,我们踏上了“世界屋脊”——西藏自治区。这里地势高耸,群山连绵,冰川广布,形成了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高寒缺氧、日照强烈的气候条件,塑造了藏族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同时也孕育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藏族人民善于利用高原特有的动植物资源,发展出独特的民族手工艺。例如,藏族的唐卡绘画,以其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严谨而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唐卡画家们运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在丝绸或棉布上绘制出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像等题材的作品。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

在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上,藏医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藏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与实践。藏医药学,这一融合了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古中医和古阿拉伯医学精华的独特体系,以其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和诊疗风格,丰富的成药方剂和药品品种,独到的临床疗效和药物的纯正性,成为中国民族医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这片高原上,藏医药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它见证了藏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






宁夏:黄河岸边的回族风情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黄河自南向北穿境而过,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回族人民世代以农业为生,擅长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

得益于丰富的农牧资源,回族人民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美食。如宁夏的羊肉泡馍、手抓羊肉等,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鲜美的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回族人民还善于制作八宝茶、盖碗茶等饮品。除了茶叶以外,还要放入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果脯等,口感独特、香气馥郁。

此外,宁夏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回族人民的手工艺品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贺兰砚,取材于宁夏“五宝”之首贺兰石,贺兰石产自贺兰山,故砚以山石为名。兰石结构均匀,质地细腻,刚柔相宜,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石料。用其刻制的贺兰砚,具有发墨、存墨、护毫、耐用的优点。贺兰砚素有“存墨过三天”之誉,与天下第一的端石齐名。





新疆:天山脚下的多元文化瑰宝

离开宁夏,我们的旅途向西行进,抵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既有巍峨挺拔的高山、广袤无垠的高原,也有平坦开阔的盆地、蜿蜒曲折的河谷。天山山脉如同一条巨龙,横贯东西,将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使得这片土地南北风光各异,却又紧密相连。

作为新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其音乐舞蹈享誉中外。他们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常常以手鼓、都塔尔等传统乐器伴奏,舞蹈则融合了多种元素,既有欢快的旋转跳跃,又有柔美的手势表达,如赛乃姆、多朗舞

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维吾尔族人民都会身着色彩鲜艳的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和团聚。其中,每年3月20号到22号的肉孜节也称开斋节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节日当天,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平安快乐。然后,家长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在烟上通过,祈求牲畜膘肥体壮。这一系列的仪式不仅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也深深寄托了他们对家人幸福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祝愿。



内蒙古:草原上的马背民族

向东直进,我们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

这片广袤的土地,地势东高西低,气候干燥寒冷,草原与沙漠交织。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蒙古族人民独特的游牧文化与马背文化

蒙古族人民世代以游牧为生,他们与草原紧密相连,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骑马、射箭、摔跤、狩猎是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技能。

每当那达慕大会来临,整个草原都会沉浸在一片欢乐与祥和的氛围中。

赛马场上,骏马奔腾,尘土飞扬,蒙古族骑手们驾驭着骏马,在赛道上飞驰;

摔跤场上,蒙古族勇士们身着传统服饰,相互较量;

射箭比赛,则更是考验蒙古族人民箭术与专注力的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人民在游牧生活中,创造了世界瞩目的“草原三宝”——马头琴、长调、呼麦

马头琴蒙古语称“潮尔”,有梯形的琴身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是一种广受喜爱的蒙古民间拉弦乐器

长调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是草原游牧民族在劳动中创造的,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是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

呼麦则是一种独特的喉音唱法,能够同时发出两个或多个不同音高的声音,展现出蒙古族人民的音乐天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辽宁:白山黑水间的民族风情

我们的旅途最终抵达辽宁——广袤的森林覆盖着连绵起伏的山峦,而辽阔的平原与河流交织,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的壮丽景观。长白山余脉与辽东山地的巍峨,与辽河平原的平坦形成了鲜明对比,共同孕育了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满族,作为主要分布在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民族,其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满族人民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狩猎与渔猎曾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深深影响了满族的文化与习俗。

满族八旗文化,作为满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满族人民的英勇善战,更展示了他们独特的组织与管理智慧。在八旗制度下,满族人民形成了严谨的社会结构与紧密的社群联系,这种文化特色在辽宁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是满族人民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颁金节。颁金节与金银财宝无关,它是满语“banjin inenggi”。“banjin”,汉译是出生”、“创造”之意,音译为颁金。“inenggi”,汉译是“节日”之意,因此“颁金节”即满族“诞生日”。在这一天,满族人民穿起满族服装,开展各种庆祝活动。






民族相连  籽籽同心

地理因素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塑造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还成为了连接不同民族之间情感与智慧的纽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我们继续前行,在探索与学习中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与认同,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王玥.广西“壮族三月三”生态审美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3.DOI:10.27035/d.cnki.ggxmc.2023.000008.

[2] 黄碧君.艺术生态学视角下广东连南瑶族刺绣的图案研究[J].西部皮革,2024,46(12):49-52.DOI:10.20143/j.1671-1602.2024.12.049.

[3] 凡建秋.雪域明珠——藏族唐卡的艺术特色[D].四川大学,2004.

[4] 张洁.浅谈贺兰砚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27(11):81.

[5] 余孝明.维吾尔族节日述论[J].新西部(下半月),2007,(11):215-216.

[6] 李永凤,付凤玉,德力根其其格.蒙古族音乐中的文化基因研究[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15(03):86-91.

[7] 邵凤丽.记忆、精神与资源:作为公共仪式的东北满族节日重建[J].节日研究,2023,(01):106-119.


文案|吉楚昀

编辑|赵函玉 许安然

校对|麦尔旦 程淑涵 李臻 朱梓萌

审核|霍丽敏 李鹏琳 麦尔旦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果版权疑问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扫码关注“南开微学工”~

南开微学工
南开大学学生工作部管理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