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又一全国百强榜单“诞生”。
日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2024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并揭晓了2024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单。其中,郑州进入前20强。
面对新一轮的区域创新竞争,河南表现如何?哪些城市有了新突破?
01
榜单中,河南有5座城市“榜上有名”,分别为:郑州(19名)、洛阳(36名)、新乡(73名)、南阳(81名)、许昌(84名)。从上榜的数量来看,河南在中部六省中处于中间位次,与安徽并列第三。其余四省,湖北位居第一,共有7城进入榜单,湖南第二,6城上榜。江西、山西上榜数为4城、1城。与上次2021年百强榜单相比,河南上榜数量没有变化,但具体城市中,周口“落榜”,新乡“闯进”榜单。整体来看,今年的上榜的城市平均得分高于往年,这表明城市科创百强门槛不断上升。榜单中,苏、鲁、浙、粤等省份城市依旧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领头者,江苏“满员”入榜;山东、浙江、广东、湖北、河北、福建等地入榜城市数量增加;河南表现平稳。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新乡屡次“出圈”,这次,新乡不仅闯入了百强榜单,还在排名上超过了省内城市南阳、许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破解我省种业大而不强的问题,2022年,河南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拉开了全力建设中原农谷的序幕。据新乡市科学技术局相关人士介绍,中原农谷已建立了“管委会+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实现扁平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落户,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建设,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4家、省级创新平台44家)、种业企业82家、种业领域人才达350余人。目前,新乡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省实验室3家、居全省第2位,省级重点实验室23家,省级以上实验室总量位居全省前3位。除了满足省内战略布局需要,新乡也在不断强化自身的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新乡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已连续跨越65亿元、75亿元、85亿元,达到88.9亿元,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2.22%提高至2.57%,投入总量及强度均居全省第三位。此外,依托自身工业基础,新乡正在加速打造支撑产业创新的体系。现阶段,新乡已建立了新型化工及新材料等17个重点产业链“四图谱六清单”,明确17条产业链重点创新平台298个,推动4000多名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活跃在产业发展第一线,逐步形成以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为引领,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为落脚点的全要素科技创新支撑体系。2023年,新乡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2.9%。截至目前,新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85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392家,分别位居全省第三、第四位,均较三年前实现翻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73家,培育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9家,均居全省第2位;华兰疫苗进入胡润全球独角兽榜,6家创新型企业在境内成功上市。
表现“亮眼”的不仅是个别城市,省会城市也起到了引领作用。榜单显示,入围的省会城市平均得分要比全省平均得分高出4.8分。以河南为例,全省的平均得分为近60分,郑州得分为近70分。2021年,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置于“十大战略”之首,此后,郑州在科技创新方面“一路狂飙”:技术合同成交额三年翻番突破650亿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进入全国前20;创新平台建设上,中原科技城在全国348个科技城中跃居第19位,重建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引进一流大学研究院8家,建成研发平台5000余家;郑州研发活动人员数达到12万以上,接近全省18个城市研发活动人员综合的三分之一;有效发明专利数,郑州为3万多件,占18个城市有效发明专利数总量的45.8%……成绩虽然不俗,但对比往年数据,郑州的排名有了明显波动。2021年百强榜单显示(该榜单为赛迪顾问上次发布的“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郑州位居13名,今年为19名。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同样有此趋势,2021年,郑州排名21名,2023年为23名。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郑广建表示,这与评价机构采用的指标权重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郑州所处的创新发展阶段相关,“创新需要很长的周期沉淀,需要产业、平台支撑,人才流入等,这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另外,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科技创新上‘大踏步’前行,会出现‘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情况,郑州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他建议,郑州可以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大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搭建,出台更多吸引人才来郑、留郑的举措。
榜单中,同为中部六省城市的湖北武汉、安徽合肥一直稳居全国前十,他们有哪些“经”可以取?武汉是“大学之城”,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成果转化是武汉创新发展的着力点。2020年起,武汉率先试水向重点高校、重点实验室派驻科技联络员,专门驻扎对接院士专家项目,链接科研供给和市场需求。今年初,武汉出台促科技成果转化“二十条”,明确提出在汉高校院所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技术交易“四个有奖”等全国首创举措,为当地创新发展引入源头活水。曾经,合肥被调侃为“安徽最大县城”。“十三五”以来,当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力推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合肥以高校院所为主体,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大学合作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平台,深度加强产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和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如今,合肥已蝶变为国内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报告将城市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创新潜力作为研究体系,从研发经费支出及占GDP比重、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国家高新区产值、专利授权数、高企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高等学校数量、国家级实验室数量等维度,对全国各城市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估,从而得出百强榜单。-END-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
并注明来源金水路观察(ID:ddxwjslgc)及原作者
顶端新闻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