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卷啦!“00后”都开始拿中国新闻奖啦

学术   2024-11-21 17:59   北京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读


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373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

我们惊喜发现,众多获奖的主创人员和编辑中,开始出现“00后”的身影。

是运气使然还是努力认真的必然?我们邀请到了两位“00后”获奖者,分别是重庆日报评论员、评论编辑王瑞琳和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彭泓铭,来分享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和他们的从业感受。


我是作为编辑获奖的:团队信任我 放心大胆做


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重庆日报评论员、评论编辑王瑞琳作为编辑编校的作品《支持民营企业从还欠账做起》获得评论二等奖。



2023年7月19日,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同年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

重庆日报编委兼理论评论部主任单士兵敏感地意识到,这两大政策性文件主要聚焦于宏观政策层面,但具体配套制度尚待完善,特别对涉及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内容相对较空泛。面对这一“痛点”“难点”,这位从业20多年的老评论员在第一时间就判断出了“给民营企业还欠账”的评论价值,并立刻投入到写作当中。

拿到稿件后,她和另外两名编辑从文章立场到选题逻辑,逐一进行编校,一点不敢懈怠。好作品一气呵成,这篇评论成稿只用了单老师午休时的40分钟。

最初的原稿里,单士兵用一段的体量,来阐释“禁止污名化民营企业家”的相关行动。编到这一段时,王瑞琳认为这段内容与本文主题“还欠账”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强相关,与同事讨论,大家也有此同感。和作者沟通后,作者表示认可同意删去这一整段。业务上大家一定要平等对话、大胆讨论,是单士兵一直以来的工作理念。“团队信任我,放心大胆去做就好了”,这种团队氛围是王瑞琳踏实编稿改稿的底气:“单老师说,别因为他是‘领导’就不敢动他的稿子,按我们的想法来。”

图为重庆日报理论评论部团队,从左至右依次系王瑞琳、张燕、单士兵、刘咏、臧博


只不过,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文章发表后,被各大媒体转载,24小时阅读量就突破了100万。不仅如此,这篇文章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包括重庆在内的全国多个省市纷纷推出配套政策和举措,加大对拖欠民营账款问题的清理力度。这让王瑞琳真切地感受到一条评论的社会效益。

好消息还在不断传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后,王瑞琳得知这篇评论获得了二等奖,更是感到惊喜与意外,但内心是平静的。

“我们要快乐,也要尽每个人之所能追求专业;我们要冲奖,更不负每一条最普通、最不起眼的稿子。”王瑞琳告诉传媒茶话会,无论是写稿还是编稿,都没人抱着“这个作品要拿奖”的心态,只是像对待每一条普通的稿件一样对待它。

“即使这次获了奖,我依然是这个行业里的新人,团队始终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在王瑞琳眼里,“我们”比“我”更重要。在重庆日报理论评论部的这段时间里,她从困惑中生长、收获了良师益友、逐渐明晰了人生的坐标。

图为今年中国新闻奖正式公布当日,重庆日报理论评论团队在食堂吃晚饭小庆。从左至右依次为张燕、臧博、单士兵、王瑞琳。摄/崔力


王瑞琳告诉我们,她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会走上评论员这条道路。

最开始接触并尝试评论写作,是因为学校课程的硬性要求。

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本科生课程规划里,大三学生有一门新闻评论课,授课教师刘海明教授要求每位学生须于学期内,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至少3篇评论作品。

“我怕自己做不到,所以大二暑假就开始提前尝试写评论。”王瑞琳说,“不过第一次写的稿子很顺利就发表了,给了我很大信心,之后也就越写越多。”

后来的实习实践,王瑞琳也向着评论相关的岗位靠拢。王瑞琳的第一段实习在未来网评论部,在那里,她一边进行评论写作,一边开始尝试做评论编辑的工作。

凭借这些经历,王瑞琳获得过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学子提名奖,还在重庆日报主办的一个网评比赛中获过奖,这也是王瑞琳与重庆日报的缘分开启的契机。2022年10月,王瑞琳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重庆日报理论评论部实习。从实习、见习到转正,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最终顺利成为重庆日报的评论员和评论编辑。

很多初相识的人都很难相信“00后”的王瑞琳竟然是党报的评论员。即便如此,在王瑞琳看来,“00后”这个身份不是挡箭牌:“我喜欢这份工作,珍惜这份工作,我从来不觉得年纪小可以是不负责的理由,更不会奢望能‘倚小卖小’只写简单的选题。”

作为评论员,不论政经类评论、还是热点类评论,从来不挑着写,遇到难度高的也不推辞。今年中秋节,3天的假期王瑞琳主动来报社加班2天,完成了3篇评论员文章。

图为2023年年末,重庆日报理论评论团队凌晨仍在打磨稿件


王瑞琳告诉我们,她更想在这个行业扮演一个手艺人的角色:“我没什么野心,就想写好评论,希望我对得起文字,对得起每一寸新闻纸。”

年轻人要善于抓住每一次机会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彭泓铭,作为主创人员之一参与的重大主题报道《Fiona的“大运”中国行》,获得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三等奖。

《Fiona的“大运”中国行》讲述了成都大运会期间四川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们与瑞士代表团击剑运动员Fiona的“成都一日游”。

图为彭泓铭和Fiona采访拍摄期间的合照


“我能参与这个报道有很大的巧合成分。”彭泓铭告诉传媒茶话会,成都大运会期间,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报道系列节目《Panda Eye大运》。

在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辞中谈道,“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受此感召,许多参赛选手在竞技之余也乐于探索成都,享受并传播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Fiona就是其中之一。获悉线索后,四川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们连续多天跟随拍摄,和Fiona一起走进成都的街头巷尾。

“因为采访全程都需要和外国运动员用英文交流,此外对于字幕准确性的把控等,都需要一个对英语熟悉的记者,领导就想到了我。”

彭泓铭大学期间学的是播音与主持艺术双语播音专业,从大学入学就有相关课程要求他们进行英语和汉语双语播报的训练,因此,工作后,台里很多有关英语播报和主持的任务,往往有彭泓铭参与。

在大运会期间的赛事采访中,彭泓铭问瑞士击剑运动员Fiona对成都的印象是什么,她给出了和大多数外国人一样的答案:熊猫之城。为了让采访出新意,也希望Fiona感受到更为多元立体的成都,四川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们连夜制订游玩计划,邀请Fiona来一趟成都之旅。在游览了金沙遗址博物馆、人民公园、合江亭,尝过了钵钵鸡和火锅后,Fiona对成都有了更多的了解。

Fiona的大运中国行(上)

Fiona的大运中国行(下)


在《Fiona的“大运”中国行》中,除了在屏幕前与Fiona沟通、互动,做好“记者”和“热情好客的中国朋友”外,拍摄结束后的新闻初稿及英语同期声的确定,也由彭泓铭来完成。

《Fiona的“大运”中国行》的主创人员和编辑中,彭泓铭是年纪最小的,而这次一起合作的经历,也让彭泓铭感受到,好作品是需要打磨的。据他回忆,作品的新闻稿就改了4版,而这4版打磨出的稿子还只适配于发布在一个频道上的节目,发布在卫视频道和电视新闻频道的内容还需重新调整。除此之外,现场怎么拍摄?环节怎么设计?怎么深入挖掘采访对象?节奏怎么把控?前辈们都给彭泓铭作了生动的示范。

彭泓铭告诉我们,从小他就立志要从事媒体行业。高考后,彭泓铭被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双语播音专业录取。2022年7月,经过校招和见习考核,彭泓铭作为全媒体记者正式入职四川广播电视台。

“刚入行的时候真的很懵懂。外人或许听起来太抽象,但真正进入职场的时候,懵懂的那种状态、感受,很难忘。”不知道怎么采访、不知道怎么挖掘新闻点,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作新闻点……初为记者的迷茫和无措,彭泓铭也有过,“但很幸运的是我入职就遇到了很好的前辈老师和同事,老师们真的是一点一点的教,和我同一批进来的小伙伴们大家也相互鼓励,就这么适应过来了。”

刚进入四川广播电视台时,台里的一位老记者向彭泓铭介绍了一位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的前辈,那时,一颗种子也悄然在彭泓铭内心深处种下:“这位老师太牛了,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也是我前进的驱动力。”

令彭泓铭没有想到的是,工作第一年就有幸参与了大运会的报道,并因大运会报道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不过,对彭泓铭来说,最大的感受还是感恩和幸运:“一方面是感谢,感谢单位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一方面也觉得幸运,自己抓住了机会,并幸运地获奖了。”

“获奖对我来说,是荣誉但更多的是鞭策,做新闻就要走到一线、扎根一线,为人民群众发声。”基于这个初心,彭泓铭毅然放弃待在成都,而是选择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当驻站记者。他告诉我们,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驻站记者还比较少,拍摄、写稿、出镜、配音的工作,他都要自己做,这是挑战更是难得的锻炼机会。

我们和彭泓铭的这段对话,就是在他去盐源县做采访的路上完成的。


主编:刘娟
撰稿、编辑:陈映安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

百雀羚回应:依法依规生产经营,产品不涉违禁成分!媒体报道注意三点问题

四大亮点、三大不足,全国县融中心发展特征及趋势解析

舆论引导要走出五个误区


传媒茶话会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主管,传媒研究头部新媒体平台,探讨主流媒体采编、经营、融合话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