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时间管理重要1万倍的,是精力管理

财富   2024-09-06 06:00   泰国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天一开会,大脑就宕机;工作任务一大堆,就是提不起精神干……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导致拖延症,但事实并非如此。
很有可能是你的精力消耗完了。
什么是精力?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
很多人因为精力不足,做事就容易恍惚,可能原来1个小时就能做好的事情,2个小时也不一定能做好。
所以说,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管理精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商业大佬,即使事务繁多,也能保持精力充沛。

但好在,精力好不是天分。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达到精神饱满的状态。

管理精力,首先要认识精力的构成分别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管理好这4者,就能管理好个人精力。

体能管理:管住嘴,迈开腿,好好睡
体能是精力管理的基础,它好比一块电池,普通人只有500毫安,而那些精力充沛的人可能有4000毫安。

只有你的电池(体能)容量大,才能有更多的电量(精力)来完成每天的事项。

具体来说,体能的重要来源有3个:饮食、运动和睡眠。

1.吃对了,就不累了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精力来源于氧气和血糖的化学反应。

想要保持一天的精力,你需要尽可能减少血糖的波动。而这,就需要改变我们的饮食结构。
① 少吃多餐

米饭、馒头、面条,这种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容易让人血糖升高很快,引发色氨酸进入大脑,合成褪黑素,褪黑素越多,人就会觉得越困。另外,吃得太饱会让大量血液来到消化道,也会导致大脑疲惫。
但如果我们两餐之间间隔的时间比较长,血糖容易很快下落,又会导致能量不足。

所以为了能减少血糖的波动,我们需要少吃多餐。

比如,早餐、午餐和晚餐少吃主食,多吃蔬菜,因为蔬菜不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在上午和下午的间隙,你可以补充一些零食,比如坚果、水果、蔬菜沙拉等。

② 吃低糖高营养的食物

用NQI(营养质量指数)表判定——即食物的营养占比与食物所含热量占比比值。

比如,NQI小于1,说明该食物营养较低,热量较高,就不属于“相对健康”食物。一般情况下NQI大于2就OK。

耶鲁大学格里芬健康研究中心
③ 多喝水

人体70%都是水构成的。有研究机构称,肌肉若缺水3%就会失去10%的力量和8%的速度。喝水不足也会损害大脑的注意力和协调能力。
如何判断自己喝水喝得够不够?

两种方法:

第一种,用体重(KG)除以32,得出每天摄水量(L)。比如我体重70kg,算出来大概2.2升。

第二种,根据尿的颜色深浅,颜色越深越说明你的水摄入不够。
2.适当的运动

人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加速消耗氧气和葡萄糖,使得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加快。

特别是有氧运动,对大脑十分有益。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0年发布的指南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即最大心率的60%-70%时的运动,最大心率为“220减去年龄”)。 

比如,如果你是30岁的人,每周用五天时间来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比如可以在午饭后一段时间进行快走运动),运动期间心率达到120左右即可,可通过智能手表/手环检测。

3.睡得香

除了进食和运动,睡眠是人类最重要的精力恢复来源。

“精力旺盛的人,睡得少”绝对是个错误的认知。

即便少量的睡眠缺失——我们称为精力再生不足——也会深刻影响力量、心血管能力、情绪和整体精力水平。

大约有50项研究表明,思维能力——即反应时间、专注力、记忆力、逻辑分析及辩证能力——会随着睡眠不足而衰退。
在一项大型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丹·克里普克与同事追踪了100万人在六年间的睡眠模式,每晚睡7~8小时的人死亡率最低,睡眠不足4小时的人死亡率较前者高出2.5倍,而睡眠超过10小时的人死亡率相比高出1.5倍。

睡眠需求随年龄、性别、基因体能而异,但普遍的科学共识是:人体每晚需要7至8小时的睡眠才可以运转良好。

从生理学上看,睡眠本身就是一个修复过程。

我们平时产生的一些代谢过后的废物,会在夜晚被大量地清除掉,免疫系统会得到增强,大脑和肌肉会进行生理性的修复,甚至记忆力也会得到加强。

怎样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睡眠?

记住这个顺口溜:早上按时起,户外多活动,下午打个盹,没事别上床,睡前准备好,小心酒和鼾。

情感管理:将威胁转化为挑战
你的情绪,将决定你当天的状态。如果你出门时是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便会充满动力。而如果是负面情感,你会觉得毫无兴趣工作。

负面情感代价昂贵且效率低下。它们会快速耗尽我们的精力储备,好比一辆高油耗的汽车。
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最常见的负面情绪有:愤怒、焦虑、精神内耗和抑郁。快速调整这些负面情绪,是保存精力的关键。

1.如何缓解愤怒?

我们要知道,愤怒是大脑保护自己而开启的一种紧急模式。当发现自己怒不可遏,或者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渴求之心时,可以用RAIN法的四个步骤来控制这股冲动的情绪。

RAIN法的实践步骤:

① 认知

“啊,我生气了。”认识到自己正在生气,但不要把愤怒和愤怒的自己画上等号。

② 接受

接受自己愤怒的事实。毕竟,我们是普通人,对自己生气的事实不加以评判,容许其存在。

③ 调查

观察一下自己愤怒时身体有何变化,心率变化如何,身体的哪个部位感到了紧绷。

④ 保持距离

不要过分纠结自己的愤怒情绪,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注意一般愤怒顶峰时期12秒,12秒内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可能就会好很多)。

2.如何缓解焦虑?

焦虑就是我们常说的担心或者害怕,是我们对于危险和不确定性的一种反应。

它的好处是帮助我们对这个世界更加警觉,但一般的焦虑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如果你一段时间都处于很焦虑的状态,有三个方法可以帮你缓解:

第一,放松呼吸练习。

把你的注意力锚定在你的呼吸上,通过这个练习可以让你精神更放松,注意力更集中。

如果你是第一次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并不能够专注。但是没有关系,你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地就会适应。
第二,情绪标签法,这个方法可以跟呼吸练习一起做。

当焦虑感在你的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时候,你可以试试给焦虑打标签的方法来缓解焦虑。

具体怎么做?在焦虑时,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特征,比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然后你在内心对自己说,这个感觉就是焦虑。

等你熟练之后,能在意识上认知到焦虑的感觉,你也就不那么焦虑了。

第三,把焦虑的事情写下来,并且列出相应的对策。

为什么写下来会缓解焦虑?这是因为焦虑的发生常常有两个因素:

一是过度专注,陷入对一件事的无限思考中,也就是钻牛角尖,这需要我们转移注意力来缓解。

二是我们想不到解决的方法,觉得担心,但是没有答案,导致焦虑泛化。

所以把问题写下来就能让注意力转移到纸上,而不是问题上。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算不完美,也能朝解决问题的方向迈出一小步,焦虑感就会随之减少。

3.如何缓解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

举个例子,你在准备做一件事之前,虽然准备的比较充分,但依然会因这件事未知的困难,而感到痛苦、焦虑、害怕、烦躁、压力,在这些情绪压力下,你纠结于是否真的要做这件事,也因此踌躇不前,不断犹豫。

精神内耗是一个非常耗费精力的状态,即使你什么都没做,你的内心也会感到极度疲惫。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第一,理性分析困难的真实性和复杂程度。

当我们分析之后可能会发现,原本的问题并不是问题,也就对困难的真实性进行了证伪。

可能是我们内心戏太多,想象出很多困难,正是这些“想象的困难”阻碍了我们的脚步。

另外,也需要对困难进行“定级”,了解困难的复杂程度,“举起10公斤石头”与“举起1000公斤石头”的问题难度是不同的,我们的解决方法也会不同。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先定级、后拆解、再执行。

在理性视角下,你会少了很多阻碍,也就不会陷入“做”与“不做”的纠结中。

第二,停止讨好,树立自己的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因为一些社交关系而不得不做某些事,但内心又是抗拒的,于是心里开始拉扯、对抗,最终只能向内消化产生的负面情绪。

这种状态伤害的往往是自己,所以,非常重要的事情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交关系,停止讨好,树立自己的标准。

不必因为想要保持某种关系,刻意迎合他人看法;也不必因为过分关注他人看法,导致束手束脚。
第三,停止完美主义,培养成长型思维。

高敏感度、强迫症人群会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做事力争达到完美。
不过,完美的存在毕竟少数,我们应学会成长型思维,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不会强迫自己过多幻想不存在的困难,更容易集中精力做事。
第四,停止幻想,立即行动起来。

陷入情绪内耗的我们会用大量时间“做准备”,反复纠结是否该做、该如何做、会遇到多少困难和问题,这些漫无目的的思考和幻想导致我们不敢行动,或错过最佳行动时间。

如此一来,因为在思考和纠结上花费大量时间,只能在完成事情上压缩时间,结果并不能如意。

正确的做法是,在一定层次上进行思考,思考后立即行动,避免无序思考带来的困扰,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控生活。

4.如何缓解抑郁?

抑郁主要的表现是情绪低落,感觉不到快乐,也没有动力。严重的话可能悲观厌世,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

怎么预防抑郁症?两个小技巧:

第一是培养感恩的心态;

抑郁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感觉不到快乐,而要感觉到快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培养感恩的心态。

举个例子,公司年终奖发了一万块钱。如果怀着感恩的心态,就会觉得我在公司学了这么多东西,还能挣到钱,真是太好了。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就觉得我一年到头干了这么多活才给一万块钱,太亏了。

第二是保持运动。

医学研究表明,运动对于抑郁症的治疗非常有效。五公里的跑步相当于吃一种抗抑郁的药品,因为运动过程中身体会分泌两种快乐激素:内啡肽和多巴胺。

当感觉不开心、不高兴了,那就积极地去运动吧。

思维管理:注意力在哪里,精力就流向哪里
我们的大脑不会自己闲下来,如果你没有将注意力投入明确的方向,它会像自动驾驶一样到处乱逛,被各种广告和信息吸引,导致精力被各方牵扯。

关于培养注意力,有3个方法:

方法一:设定尽可能清晰的目标
知道要走向哪里,脚下才会更有力。
所以,我们要设定尽可能清晰的目标,其次是拆解目标(短期和长期),然后再将各个目标细化成具体的任务,并设定时间点。

每完成一个时间点的任务(或未完成),就适当给予自己奖励或惩罚。

当然,在这一系列操作之中,一定要有仪式感,仪式感能为实现目标带来更大的意义感和荣誉感,帮助我们坚持下去。

方法二:划分专注时间和休闲时间

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减少对精力的分散。

如果你一边聊天,一边写稿子,注定两件事都做不好。

有研究显示:我们要花25分钟时间,才能把已经分散的注意力,恢复到原有状态。

为此,我们可以学习双峰哲学:
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深度工作时间和开放时间,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
在深度时间里,要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浮浅时间里,不把专注作为首要目标。
这两块时间可以按周划分,例如每周4天做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为开放时间。还可以按天划分,例如每天上午做深度工作,下午为开放时间,处理浮浅事物。 

方法三:精力最旺盛的时刻,做最难的事

大脑会对困难或者不熟悉的事有一种天然的抗拒感。

比如写一篇文章、学习新技能等等。

大脑做简单、重复、满足好奇心的事非常擅长,比如刷抖音,刷得停不下来。但是想成为高手,一定要改掉这种习惯。

你需要每天找出一段时间,通过一些仪式感进入心流的状态,专门用于处理复杂和困难的事。
但是请注意,人的精力输出不是线性持续的,而是脉冲短跑式的。做一段时间就要休息一下。
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到番茄钟工作法。一个番茄钟,一共30分钟,包括25分钟的工作时间,和5分钟的休息时间。
以25分钟为一个时间周期处理一件事情,中途不要做任何无关的事。时间到,就休息一会。然后继续。一直到事情完成。

意志管理: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尼采有句名言 :“知晓生命的意义,方能忍耐一切。”

任何能够点燃人类精神的事物都有助于全情投入、促进最佳表现。

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说到: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就好比下棋,不可能有一招制胜的绝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没法替代的,你必须自己找到。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一个人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帮助他人实现了意义,进而实现自己的意义。

那么,又回到那几个经典的问题:我擅长什么?我做这些是为了谁?Ta能得到什么?

换句话说,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且擅长的,以及社会(他人)所需求的这三个东西中间的交汇点,很大程度上你就找到了意义。
当你找到了意义感,人生就有了灯塔,就有了方向,做决定也就不再纠结了。

总结
时间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选择,选择把你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向哪里。
你可以选择花时间发呆和娱乐,也可以选择花时间去学习,没有什么对错,它们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不过你要意识到,你最想做成的是什么。
|END|

东家自习社
聚焦客户的挑战与持续增长,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与有温度的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