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论坛和校长论坛 |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年会和第六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海淀基础教育学术会议

政务   2024-11-11 17:55   云南  
9日下午,聚焦大会主题,2个局长论坛和4个校长论坛平行开启。局长论坛设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论坛分设在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学校、北京市一〇一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来自福建、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云南、安徽、辽宁、浙江、广东、四川等11个地区的36位嘉宾和发言人,通过专题报告、主题发言等形式,围绕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高质量育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校家社协同育人等话题,聚焦区域、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多维度探讨,分享理性思考成果与创新性实践经验,12位点评专家围绕发言主题与内容进行了深入点评,为区域、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的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指导。

PART.01




局长论坛1 区域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 


论坛现场

局长论坛1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吴谨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重庆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原副巡视员、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专家李源田作为点评专家出席论坛,6位发言人围绕论坛主题分享理性思考成果,进行区域经验交流。

吴谨副书记主持会议




主题发言1: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培育挺膺担当的时代新人



陈珍书记发言

福建省厦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珍提出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以思想引领铸牢立德根基、以专业精进涵养育人智慧、以拔尖引才创新体制机制、以健全体系共筑如光新梦。新时代的好老师要善做“信仰导师”、勇做“教学名师”、誓做“厚德仁师”。

主题发言2:夯实强师惠师之举 助力教育强市建设


福建省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福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游昕分享了福州市党政主抓、部门协同、系统发力、保障到位的强师惠师机制下的四方面创新举措:创新师德培训机制,让教师育人有信念;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让教师补充有源流;创新培养激励机制,让教师成长有通道;创新待遇保障机制,让教师从教有热情。

游昕书记发言


主题发言3: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密云实践


北京市密云区教育委员会教育工委书记张文亮从“共绘蓝图,擎举队伍建设之‘纲’;优化配置,激活队伍建设之‘源’;精准培训,铸就队伍建设之‘魂’;完善管理,抓好队伍建设之‘要’”等四个层面,分享了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密云区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的有效实践路径。

张文亮书记发言


主题发言4:卓越引领 创新驱动 激发教师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迅基于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五点共识,从“高位统筹,构建高质量教师发展新格局”“创新驱动,激发高质量教师发展新动能”“专业赋能,培育高质量教师发展新样态”三个方面分享了朝阳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孙迅副主任发言


主题发言5:探索和平“三力”模型,建设新时代专业强师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副局长王伟从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大挑战出发,探索建构具有和平特色的“三力”模型”:创新机制、优化治理,让队伍迸发活力;打造团队、强化支撑,让成长蓄满动力;深化改革、全面发展,让教育充满魅力。

王伟副局长发言


主题发言6:坚持问题导向 敢于较真碰硬 全面锻造新时代“荣光焕发”教师队伍


山东省荣成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志刚针对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从“统筹推动教师交流轮岗”“推进职称能上能下改革”“落实全员精准培训”“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荣成教师队伍建设的有益经验。

刘志刚书记发言

专家视点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用“高站位”“大布局”“实举措”“强行动”“好效果”高度肯定6个专题发言。他认为在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时,建议做到“方向准”,能够把准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政策稳”,能够当好教育政策的操盘手;“措施实”,能让一线老师有切实的获得感;“环境好”,营造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心态静”,让老师静下心来干教育。

汤丰林副院长点评

重庆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原副巡视员、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专家李源田用“厦门味道”“福州情怀”“密云计算”“朝阳云彩”“和平体制”“荣成机制”等关键词进行评价。他认为6个发言体现出“政治站位高”“专业思考深”“问题意识强”“未来谋划远”的共性特点,具有“回应时代召唤”“坚持因地制宜”“追求志在创新”“持续深化改革”的共同属性。他建议将培育、弘扬和践行教育精神落实到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引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李源田教授点评


PART.01




局长论坛2 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实践


论坛现场

局长论坛2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史怀远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卓玉、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高书国作为点评专家出席论坛,6位发言人围绕论坛主题分享理性思考成果,进行区域经验交流。

史怀远副书记主持会议




主题发言1:攻坚改革砥砺行 共筑苏教新高峰——区域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践路径探索


江苏省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分享了苏州市立足发展需要,找准关键领域,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并分享实践经验: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领导;加快优质均衡发展,建设“家门口”新优质学校;推动多样特色发展,深化普高管理体制改革;擦亮“苏式教育”品牌,实施课程教学改革行动。

周志芳书记发言

主题发言2: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的泉州实践


福建省泉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殊芳分享了泉州基础教育的行与思,主要体现为:聚焦智慧教育建设和办学模式创新,实现全域扩优;坚持人才强教,全面育才,深化高质量发展内涵;全力支撑,破解难题,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

刘殊芳书记发言


主题发言3: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飞跃——探索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实践“玉溪路径”


云南省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燕华分享了玉溪市着眼立德树人,从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构筑五育并举教育新生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分学段聚焦质量提升开展专项行动等方面开展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

张燕华书记发言


主题发言4: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促进教育扩容提质——合肥市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考和实践


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红贵立足“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促进教育扩容提质”,分享区域综合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举措,主要包括:聚焦保障机制,高位引领改革系统工程;聚焦全面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机制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聚焦扩优提质,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暖心便民,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张红贵副局长发言


主题发言5: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夯实基础教育基点 打造“教在大连 学在大连”教育高地


辽宁省大连市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鞠振伟从三方面阐述大连基础教育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与实践举措:构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全要素政策体系;构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牵动项目体系;构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资源保障体系。

鞠振伟书记发言

主题发言6:改革引领 系统跃升——海淀区集团化办学的创新实践探索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史怀远聚焦集团化办学,从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加大支持力度、搭建共享平台、首创集团化办学质量评估体系等六个方面系统分享以改革促进海淀实现由“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系统跃升的创新性实践经验。
史怀远副书记发言


专家视点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卓玉表示,6个区域的经验和做法亮点多、水平高,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积累了丰富有效的实践经验。各地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实践中都体现了一些共性:即高度重视区域教育改革实践创新工作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实践举措和创新体现了制度建设的系统化和科学化;聚焦短板、难点工作,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张卓玉厅长点评

高书国秘书长高度评价了6位局长的发言,认为各地敢于面对新形势,善于开辟新思路,持续推进新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他表示,通过论坛分享听到了基层教育治理现代化最真实的声音,展示了各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典型发言覆盖不同类型的区域。希望各地要深化理性思考,进一步提升实践水平,发挥辐射作用,讲好教育故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高书国副秘书长点评


PART.01




校长论坛1 初中学校高质量育人创新实践 



论坛现场

校长论坛1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党校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海淀区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主任赵欣主持,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言人文系主任、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改进与评估中心主任杨朝晖,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原校长郭涵作为点评专家出席论坛。本论坛内容由1个专题报告和5个经验交流构成,6位发言人围绕论坛主题分享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赵欣书记主持会议



从数据到决策:“学校大脑”在教育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党委书记饶美红分享了本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基于AI具有强大的泛化能力、多任务学习能力、自我迭代能力等特点,学校开展学生导向下的5项AI赋能教育的行动:赋能课程开发设计、课堂教学迭代、教师职业成功、学校特色发展与家校社协同育人。

饶美红书记作专题报告


主题发言1:一个就是全部——构建指向每一个的学生成长支持体系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书记、校长王海霞分享了学校构建面向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支持体系的实践经验,强调了建立学生胜任感、自主性和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王书记倡导在学生身边建立支持网络,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需求,融入支持性文化于学校教育各环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王海霞书记发言


主题发言2:在探奥索隐中实践创新人才贯通培养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校长马玉国分享了本校创新人才的实践路径:以兴趣发展为导向,在多元探索中发掘笃定志趣;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在真实情境中提升核心素养;以初高贯通为抓手在自主探究中进阶深度学习;以大中衔接为契机,在资源融通中共育创新人才。


马玉国校长发言


主题发言3:以课程统整构建实践育人新样态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书记、校长邵学文就利用丰富的地域教育资源、通过课程统整和跨学科项目群设计实施路径,突显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交流,分享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开发方式,体验、探究、创造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依托项目式学习推进课程实施的策略。

 邵学文书记发言


主题发言4:实现“四个超越”,教育大数据助力育人模式创新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实验中学书记、校长,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副校长徐崇明分享了学校用大数据助力育人的实施路径:超越分数,实现更有意义的“学”;超越瓶颈,实现更有差异的“教”;超越过去,实现更高效的“研”;超越无序,实现更精准的“管”。

徐崇明书记发言


主题发言5:用“领跑者精神”驱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质量育人矩阵


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党委书记叶卉分享了学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质量育人体系的路径与成效:设计“一体三翼”课程体系、设计“学科教学框架”标准、推进数字化课程开发、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现“五育并举”,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叶卉校长发言


专家视点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言人文系主任、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改进与评估中心主任杨朝晖以“以‘领跑者’的姿态 引领时代教育发展新方向”为主题进行点评。杨教授指出作为教育“领跑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善于识势、乘势,引领时代方向;大胆创新实践,敢于自我突破;善于系统思维,整体谋划;建立稳定的价值系统,保持前进定力;善于抓住关键,聚焦核心领域;善于做“减法”,为教育减负。


杨朝晖主任点评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原校长郭涵对各位校长的发言进行了逐一分析与点评,就学校的育人实践案例,讨论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包括自我认知、学生敏感性、学业问题等。聚焦高质量育人,郭校长强调针对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目标性和成长性,要把工作落细、落小和落实;要抓好课程建设,注重学科实践与育人目标高度一致。通过阐述数字技术在教学变革中的应用,强调教师的人格信仰对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的重要性。此外,郭校长还就育人路径和共育机制的建立等相关问题进行指导。

郭涵校长点评


PART.01




校长论坛2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论坛现场

校长论坛2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姚守梅主持。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作专题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郭其俊作为点评专家出席论坛。本论坛内容由1个专题报告和5个经验交流构成,6位发言人围绕论坛主题分享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姚守梅校长主持会议



指向五育融合的课程发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从教育改革的整体背景切入,指出“五育融合”理念下学校课程系统建设要以整体性、扎根性和“长脚”性为特征展开。课程优化与重构需要在课程内把握学科本质,关注真实生活情境,实现学科知识与鲜活生活的融合;在课程间开展多门课程综合设计,突破单门课程独立运行弊端。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需要超越:一方面,课程设计从精准“投食”到激发需求的超越,学生从课程受体到供体的超越,教师从学科教师向课程建设者的超越;另一方面,需要顺应规律,因势利导,实现学生、教师和课程的深度联通与互动。

王凯主任作专题报告


主题发言1:生态智慧 五育融合——北京一〇一中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北京一〇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从生态智慧理念下的五育融合价值意蕴、课程改革和“生态链”三个方面做分享。学校基于生态智慧下的五育融合理念,系统建构起“发展素养、成就个性和突出文化特性”的生态智慧课程体系,构建起生态观、生活观和生命观的生态智慧课堂,以融合思维创新推动“综合素养”评价改革。

熊永昌校长发言

主题发言2: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论——学习主题引领的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聚焦主题教学,分享立足学科落实五育融合理念的思考与实践。她表示,五育融合是整体联动,是实现学生全面的个性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教师要心中有儿童,处理好课标—教材—课堂三者间的转化,要基于学习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并将其作为学习方式嵌入课程教学之中。


窦桂梅校长发言

主题发言3:“艺术+”美育课程的建构和实施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王华基于对五育相互关联、融合互育的认识,聚焦 “艺术+”美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作交流:围绕美育课程目标,立足基于适性教育、指向艺术创作、形成课程群的顶层思考,建构美育课程群;以单元项目、模块项目、创意项目为依托进行课程实施,实现五育融合。

王华校长发言

主题发言4:打破课程边界,让天赋自由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刘春景认为打破课程边界,是立足时代需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构建无边界课程群,宜围绕成长的广阔性、发展的过程性、成长的可塑性、生成的外显性,开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需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刘春景书记发言

主题发言5:五育融合视野下的深度学习


四川省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党委书记吴明平分享了学校十余年持续开展深度学习,推进五育融合的思考与探索。学校在课程整合、备课转型、课堂重构、作业创新四个方面探索实践。以“课堂重构”为重点,立足问题导向,开展系统变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自主地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书面互动、深刻表达;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话式学习。

吴明平书记发言


专家视点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郭其俊副理事长在点评中认为5个发言生动体现了五个关键词:

看见:一〇一中学尊重人与自我、自然、社会的关系,拥抱不断变化的现代技术,看见课程改革给学生带来的美好感受。

儿童:清华附小坚持儿童视野,呈现了学校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的教育实践,体现了教育者对儿童深深的热爱。

融创:北师大二附中的“艺术+”美育课程,有效助力学生通过融合学习,遇见五彩缤纷的生活,生动诠释教育真谛。

打开:深圳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顺势而为,打开学校、学科、课堂的边界,驱动课程改革。

解放:成都七中育才学校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独立学习走向深度对话学习。

他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做好五育融合课程改革,一是进一步弘扬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式教育改革道路;二是选准深化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促进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断成长;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和学校实践的有效结合。

郭其俊副理事长点评


PART.01




校长论坛3  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实践 



论坛现场

校长论坛3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霞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晶莹,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许晓芳作为点评专家出席论坛。本论坛内容由1个专题报告和5个经验交流构成,6位发言人围绕论坛主题分享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赵霞副主任主持会议


推进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选育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景安磊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选育的策略。拔尖创新人才的外显,往往存在时间速度、智能领域、特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在选育拔尖创新人才时要关注:整合各学段表现,进行多维识别;注重大中小衔接的连贯教学,渐进统筹实施;创新跨界交叉融合培养模式,强化数智赋能;统筹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多方主体力量,营造共育氛围。

景安磊副教授作专题报告

主题发言1:以创新激发创新 以成长成就成长


人大附中暨联合学校总校党委书记、人大附中校长刘小惠结合人大附中经过40余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小-初-高-大学(科研院所)长链条贯通培养体系的成果,分享立德为先、课程筑基、教学求变、成长护航、以评促学、师资助力、文化蓄势等七条实践策略。

刘小惠校长发言

主题发言2:大学中学联动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吴鹏程介绍了学校秉持“星空教育观”,以大学中学联动为平台,在星空课程体系的建构中深化科学教育的内涵;在层级式实践活动中彰显科学教育特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学校行动。


吴鹏程校长发言

主题发言3: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的时代使命和实践应答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朱焱分享百年老校的变革经验:学校紧扣“守正”“创新”两大主题,通过“院士课堂”“江苏少年工程院”“数理人才贯通培养计划”等系列举措,探索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路径。

朱焱书记发言

主题发言4:“双螺旋”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管杰介绍了学校聚焦创新素养提升,通过构建“双螺旋”模式,形成了以“基础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发展性课程”与“学思型活动、对话型活动、服务型活动”为两条主线的培养模式。

 管杰书记发言

主题发言5:生长·超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十”探索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党委书记欧阳玲从大思政一体化、贯通式培养、五育并举和借助与高校合作,开设高阶课程等方面分享了学校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的举措和经验。

欧阳玲书记发言


专家视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晶莹基于各位校长的发言,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合作网络及学生成果五个维度深入分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并肯定了这些实践经验的借鉴意义。王教授指出未来应构建系统化的科学教育与实践机制,依托循证研究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王晶莹教授点评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许晓芳对五所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实践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共性特点包括:重视价值观引领,德育为先;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面向全体学生;探索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同时,许院长还从课程建构、资源集散、项目学习、阶梯渐进、数智赋能和教师成长方面指出改进方向。

许晓芳书记点评




PART.01




校长论坛4  校家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  


论坛现场

校长论坛4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剑光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吴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单志艳,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作为点评专家出席论坛。本论坛内容由1个专题报告和5个经验交流构成,6位发言人围绕论坛主题分享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胡剑光副主任主持会议


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本土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从政策背景、实践之困、理论之思、国际视野及中国智慧等角度,全面剖析了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与构建路径,并提出了“共建共治共享协同育人模式”。她强调校家社协同育人需明确责任、整合资源、平等合作,共同构建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最后,康教授分享了北京、广西、江西等地的成功案例,展现了协同育人机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康丽颖院长作专题报告

主题发言1:发于关心  成于支持 构建友好型、成长型校家社协同育人良好生态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董红军分享了学校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生态的积极探索与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构建学生成长支持系统、教师育人能力培养体系,以及多样化的家长学校课程、日常化家校沟通等。

董红军校长发言

主题发言2:构建和谐共生教育场 共创校家社协同育人新形态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朱郁分享了学校通过“参与互动式家长会”拉近家校距离,利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项目提升教师指导能力,还通过挖掘校外资源拓宽学生实践空间等,阐释了学校在构建和谐共生教育场方面的实践。

朱郁书记发言

主题发言3:时光轴:用行为设计学打通校家社协同育人链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校长庄惠芬介绍了学校运用行为设计学理论,进行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经验:通过编制《家庭美好时光手册》,设置日、周、月三条时光轴,涵盖劳动、健康、阅读等多个方面,增强家庭教育粘性;运用家庭会议、思政会客厅等活动,强化朋辈影响,拓宽孩子社交圈。

庄惠芬校长发言

主题发言4:校家社协同联动 筑牢育人共同体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杨建主要分享了学校筑牢育人共同体的实践经验:通过厘清校家社责任边界,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有效形成育人联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共同体育人生态。

杨建校长发言

主题发言5:从单向走向融合的家校共育实践探索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中学党总支书记刘丽华分享学校从单向走向融合的育人历程与经验: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家长养育课程,开展线上家长微课、线下家长沙龙、家长咨询等活动,有效提升家长育人水平;通过家长学分制,促使家长高质量参与校家社协同育人。                 

刘丽华书记发言


专家视点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吴甡认为,目前校家社协同育人法理依据越来越全面,但执行主体对协同育人的态度有不同的认识,校家社还没有完全形成合力,仍需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吴甡副理事长提出三点应对策略:一是改变观念,学校要坚持把校家社协同育人看作是育人质量的增长点并列入学校治理的体系;二是建设队伍,学校要培育好家庭教育指导师、班主任、骨干教师等专业队伍;三是学习迁移,学习先进经验并扎实开展协同育人工作。

吴甡副理事长点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单志艳认为,校家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治理体系的重大变革,三者应该同时被重视:学校教育是专业化的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提供场所,家庭教育最需要学习和成长。她建议:第一,要让社会和学校帮助家长成长,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第二,学校要充分运用好社区和家长资源,设计好课程、培养好队伍、搭建好平台、创建好机制;第三,要发挥“教联体”的积极作用,助力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开展。

单志艳副研究员点评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从厘清认识的角度,提出建议:一是重要与重视,校家社协同育人非常重要,要高度重视并付诸行动;二是认同与协同,校家社有共同的愿景和理念,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和创造性开展工作;三是被动和主动,要积极建立好信任关系和掌握好工作策略,高质量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

罗滨副秘书长点评




本次大会既是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第二十次学术年会,也是中国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持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此次会议还是第二届海淀基础教育学术会议,充分展示海淀区基础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优秀经验。同时面向全国搭建了交流、分享、推广的学术平台,来自各地的115位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铸魂·强师: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主题,展开全面、多维、深入的交流互动,集思广益、共商共研。

大会第一天下午,4个专题报告、32个主题发言和12位专家点评引领与会人员对教育强国背景下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学校综合改革,赋能高质量育人形成深刻理解和广泛共识,明晰了方向和路径。后续报道,敬请期待!

文:谢婧、韩硕、李海刚、王刘依、孙琪、洪云、张柳、张乃新、林情情、刘丽丽、李辉、王果、马萍、隋晓雪、杨夏月、皮国萃、陈艳、曾瑞强

统稿:洪云、谢婧、王刘依、张柳、刘丽丽、马萍、皮国萃、闫梦菲、王西娅

图:张烨、张治、徐磊、杨家旺、孙菲、李响、姜志刚、高双五、崔战

编辑:夏玲玉、高琳、袁华

玉溪市教育体育局
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