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政务   2025-01-31 21:37   天津  


编者按

2024年2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一年来,滨海新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国家重磅支持政策,牢记嘱托,善作善成,奋勇争先,干字当头,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扎实实施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港产城融合发展等“十项行动”,狠抓“三新”,强促“三量”,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动能更加强劲,经济实现质升量长,2024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超越“全国线”0.5个百分点。新时代“四宜”美丽“滨城”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样板新征程上展现了更大作为,在服务国家发展全局和全市发展大局中更好发挥了“滨城”作用。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特别报道“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滨城答卷”,回望一年来的“滨城”奋斗足迹,解读经济数据,讲述“锚定现代化、奋进新征程”的新时代“滨城好故事”。


2024年,滨城科创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2025年,科技工作“作战图”已出炉!


2025年开年,滨海新区创新领域传来喜讯。由脑机交互与人际共融海河实验室孵化企业天开燧世参与编制的T/CAS 976—2024《可穿戴式脑机接口专用脑电采集分析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团体标准正式发布。此举填补了脑机接口领域的标准空缺,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正向着更广阔的场景拓展,相关产品应用将更加规范,为脑机接口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在滨海新区,这样的创新范例比比皆是……


一直以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核心区,围绕着“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不断勇争先、善作为。通过积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齐头共进,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脚步。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滨城科创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各项科技工作成绩喜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93%;形成以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海河实验室、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为引领的“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自主创新体系;组建17家市级创新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2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60家,科技型上市企业总量达到33家;技术合同总成交额预计达到804.6亿元;获得17项第十二届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85项高水平成果获得2023年度国家级、市级科技奖……一连串的成绩显示出滨海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勃勃生机。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盘棋”

去年,滨海新区在协同创新联动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主动融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该中心共建“脑机交互技术实验室”等4个创新平台;与北京怀柔科学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开放共享;与工信部火炬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火炬”科创品牌;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滨海新区落地总装测试。



同时,滨海新区在协同创新载体建设方面也实现了新提升,印发实施了滨城科创区“一核”“一区”建设子方案。其中,“一核”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完成首批北京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复制推广并稳步推进扩区,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绩效考核位居全市第一;“一区”华苑科技园纳入天开高教科创园“多点”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天津科创中心运营,成功引入赛迪半导体等316家高成长科技企业。




创新底盘持续壮大

去年,“滨城”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夯实,形成了一批亮眼成果。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区R&D经费支出95.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联合飞腾、麒麟等单位组建全国首批“中央企业先进计算创新联合体”,5个市级创新联合体获得市级重大专项,12家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获评优秀。



在促进产业创新方面,滨海新区在全市率先布局未来产业,形成“八大赛道+N个细分领域”发展格局,已累计形成小核酸产业集群等9个未来产业集聚区。2024年,滨海新区发布了新一代智能绿色集装箱码头等十大未来产业标杆应用场景,累计构建70余个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和100余个未来产业发展平台及龙头骨干企业。并且围绕生物制造、细胞和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等重点领域全年引进项目超80项,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从GE医疗MR东半球总部项目落户、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到获批新药临床试验16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44项,再到合源生物细胞治疗药物、康希诺生物疫苗等创新药加速国际化布局,累累硕果显示出滨海新区的产业创新布局已见行见效。




创新策源能力再提升

2024年,滨海新区创新策源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建立了市、区联动谋划重大项目机制,并且立足滨海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优势产业领域,与市科技局建立起项目联动谋划服务机制。


另一方面,滨海新区也在积极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平台,建成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海河实验室开展了20余项核心技术攻关,并突破“高性能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编解码关键技术体系”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国家野外观测站总站实现揭牌并搭建5个公共实验平台,南港绿色石化科创中心正式揭牌建设。



此外,滨海新区还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涌现出首款可开源的“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首套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首个亿级集中式全闪存储产品、首款与人工智能融合的麒麟国产桌面操作系统,以及全国首次实现人工转化二氧化碳精准合成己糖等一批“含金量”“含智量”双高的原创成果。另外,滨城产“大火箭”助力“嫦娥”探月,“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夺得大数据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联想创新产业园实现100万台PC产品下线等“0到1”“1到N”的创新成果也为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




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

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所需,去年滨海新区全力构建重大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体系,新引进人才300余人,共设立技术转移机构11个,成立13个产业园区或集聚区;建立与中央驻津科研院所常态化对接服务机制,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快17家驻津科研院所成果落地转化。并同时积极打造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提升“滨科荟”数字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效能,凝聚5个开发区技术市场节点和81家技术转移机构,布局建设11家京津冀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熟化基地,聚集技术经理人队伍突破500人。


滨海新区还积极坚持向改革要活力要动能,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研究编制了《滨海新区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推出全国首个市场化“数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与交易平台”、国内首创细胞治疗技术针对白血病的三个病种开展试点、全国首次实行“六单一顶格”职称评审授权等典型改革案例,并在全市率先实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并完成首单落地。此外,滨海高新区连续四年争先进位,位列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5名,被确定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4年政策试点“揭榜挂帅”入围单位。



在要素赋能方面,滨海新区聚焦金融赋能创新,推动设立浦发银行浦信支行等4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推动工商银行等五大行与滨海新区签约设立AIC股权投资基金;加强“创新积分制”指标体系应用,形成了“浦汇津分贷”等创新金融产品,累计为350余家科技企业融资授信23亿元。滨海新区还进一步改版科技创新券政策,推动159家机构提供296项服务项目,累计为2400余家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并与中科院工生所等3家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3个联合研究中心,持续深化全球开放合作。




2025年,持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据区科技局主要负责人介绍,2025年,滨海新区将持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高标准建设滨城科创区,高效引导“一核”“一区”带动滨城科创区整体建设发展;加快首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的推广;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高新区优势,推广先使用后付费等先行先试创新政策;并制定《2025年京滨创新联动方案》,深化与怀柔科学城、冀中南等重点区域合作,争取转化落地一批科技成果。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点支持中科院工生所、天津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合成生物、生物纤维等领域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海河实验室建设提质增效,支持脑机海河实验室争创“国家脑机接口技术创新中心”,加快融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争取累计建设6家以上创新平台;主动服务中国资环先进技术研究院落地发展。



同时,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新质创造力。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推动重大创新平台成果产业化,引进孵化企业150家以上;深化与中央驻津科研院所合作,汇智平台探索争创先进技术成果京津冀转化中心;推动超算中心研发千亿亿次超算智算融合关键技术,打造“超智存”算力融合平台;做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化产业研究院、天津大学滨海产业研究院,全力推进南港绿色石化科创中心建设。积极推动改革试点工作,推动落实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引育一批专业化市级技术转移中心和专业领域概念验证中心;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与市级项目联动机制,建立重大科技项目梳理、遴选、推荐机制,在优势领域建立重点项目库,推动关键技术攻关。


2025年,滨海新区还将持续加强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推动龙头科企做大做强,推动中小科企加快培育,推动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形成优势。以推动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为例,今年滨海新区将深入实施“8151”工程,发展壮大生物制造、细胞和基因治疗等8大未来产业,有序布局脑机工程、生物制造等领域,开展新一轮未来产业标杆应用场景评选,积极争创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生物医药产业链争取获批临床试验超10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超30项。


此外,滨海新区还将进一步做强科创服务品牌,提升新质服务力。在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方面,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着力引育一批科创服务机构;强化“1+5+N”技术市场体系,推动全国技术市场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力争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800亿元;建强“滨城数字科创服务平台”,为科研和企业两端提供“创新孵化+成果转化”一站式科创服务,与工信部火炬中心试点培养一批复合型技术经理人。在推动科创要素资源聚集方面,发挥“滨科融”平台作用,推动银行机构设立科技专营机构,完善“创新积分”金融场景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融资额度;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面向科技企业开放350项科技服务;大力培育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加大海内外领军人才引进力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转载须注明来源滨海发布


喜欢这篇推送,点这里↓↓↓

滨海发布
展现美丽滨海,倾听百姓心声,关注滨海民生,传递前沿资讯,讲好滨海故事,传递滨海声音,聚焦政民互动……这里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政务公众账号,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