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育玲
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一座城。来康乐生活几十年,我深爱康乐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目睹康乐迂回曲折的历史变迁和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不禁让人心怀感慨,顿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悲壮与豪情。记忆中那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如一帧长长的画卷,又如一部浩瀚的电影,在脑海徐徐展开又轮番上演。要想忘记,谈何容易。
康乐位于甘肃省的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南端,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的农牧交汇地带,境内有回、汉、藏、东乡等9个民族,属国家重点贫困县。二十多年前的康乐,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乡村一片狼藉,城区环境恶劣。城镇居民住房紧张,房屋破旧。市政道路基础设施极不完善,仅有的一条主干道还是土路。县城居民,天晴两脚土,天下两腿泥。县城周围的河流,泥沙淤积,污水横流,要是赶上雨雪天气,更是泥流滚滚,寸步难行,居民出行极为不便。
2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诸多惠民政策的扶持下,在康乐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智慧决策和周密部署下,康乐逐步摆脱贫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贫到富的华丽蜕变,由一个偏僻闭塞,毫不起眼的“灰姑娘”华丽转身,嬗变为一个以绿色养殖,生态旅游为支撑,宜居怡居,美丽动人的“绝色佳人”。
2000年,世纪之交,千禧之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接轨。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重大飞跃,康乐这片靠天吃饭,靠地养家的贫瘠土地,也像破壳的雏鹰,睁开惺忪的眼,开始放眼远眺,瞩目世界,积极探寻出路,渴望飞向天空,展翅翱翔。常言道:“想要富,先修路。”这一真理似乎在康乐这片土地上得到了更好的印证。2004年,兰临高速建成通车,如同给闭塞的康乐打开了一条缺口,沉寂如一泓死水的康乐如决堤之源,喷涌而出,顺势而行,汇入了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康乐走出大山,走出闭塞,走向更加宽广的世界。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如和煦的春风吹拂祖国的山川大地。康乐这片久困于贫瘠的土地,也如枯木逢春般迎来了新生,焕发出勃勃生机,积极投入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浪潮,开始投资建设村级公路,实现桥梁通四海,纽带贯城乡,道路连万家的美丽梦想。2014年,临康和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大幅缩短了康乐至和政、临夏、临洮、兰州及周边各县市之间的距离,加速了当地与外地的联系,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为康乐群众的日常出行、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等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临康和二级公路的开通如同给康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康乐一跃而起,开始踏上了更加开放发展的道路,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康乐以建设新型生态旅游县城为目标,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畅通“连接线”。实现了村村通,路路通的长远规划和项目,使得村村有公路,家家门前都有硬化路。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公路,一条条干净结实的水泥路,就像一条条银灰色的绸带,连接着各村各社,各家各户,四通八达,纵横交错,伸向远方,飘向天边,飘向康乐人民梦想到达的地方。
踔厉耕耘炼初心,厚积薄发铸辉煌。20年沧海桑田,山乡巨变,康乐已不同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延展,经济转型,环境变靓,人文素质提升……。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形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良好局面。村有致富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康乐的乡村变样了,山青、水绿、路通畅,一改旧时模样。康乐人变了,变得灵活包容、开放进取。他们紧跟时代步伐,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开辟了智慧物流、夷农电商、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等多个特色项目。一批龙头企业昂首挺胸,龙腾城区,虎啸山冈,正在浓情为康乐人的幸福生活增砖添瓦,倾情奉献。康乐县城变美了。康乐以绿色为底色,以建设“绿色、生态、山水、休闲、宜居”的园林城市为目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功能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实现了从贫困县向新型生态旅游城市的美丽嬗变。
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今日的康乐已走出深闺,面向世界,真正成为康宁的盛世,乐居的福地。城镇灯火通明,乡村烟火浓烈。康乐正以全新的姿态,迈着铿锵的步伐,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相信,康乐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