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开幕式,我熬夜陪大儿子看了一个小时。他不想看了,我也就睡了。第二天早上,看到反差很大的评论。有激动如潮的狂点赞,也有震耳欲聋的无语感。今天看到,有家企业(美国科技公司C Spire),因不满开幕式存在对宗教的嘲讽(一些人士模仿《最后的晚餐》场景)而撤销赞助。后续效应仍在路上。有些感受,简谈几句。
(1)脚手架——展示过程。
一个场景是,在修缮中的巴黎圣母院,舞者于高空脚手架上起跳。我孩子担心他们安全,我想到“过程”这个词。脚手架为证,修缮仍在过程中,客观如此,“因陋就简”用舞蹈展示,效果不错。过程重要,还是结果(修缮完成)重要?享受过程,还是终局思维?具体时空上或有冲突,根上看并不矛盾。整个开幕式,几条线索并行:河流、岸线、火炬手。整体看,也是在展示“过程”。
(2)六角铁——用好共识。
奥运奖牌,嵌了一块六角铁。“六角”是法国地图形状(就像中国地图像雄鸡),“铁”来自埃菲尔铁塔的建筑尾料。“敝帚自珍”不是个坏词。讲故事的一个很高层次,是用已有“共识”的标志物,迅速建立“连接”。埃菲尔铁塔是世界对法国的已有“共识”,与塔有关的废铁是标志物,它嵌在奖牌上,让人们很轻松地与法国建立连接。我想到柏林墙倒塌后,四散的砖头(“共识”的标志物),被人拿来收藏。还想到飞机蒙皮,被人用来制作行李铭牌。利用共识(而非创造新共识),能提高讲故事效率。脑海是个广阔市场,去找那片或者那条已经培育好的区域。
(3)符号群——有序呈现。
断头王后、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名著《漂亮朋友》、歌剧《卡门》、小黄人、“刺客信条”等标志性符号,密集出现。它们涂抹出了法国的文化底色。在极大丰富性中做取舍,是件并太容易的工作。取舍完后,如何用一条或几条线索清晰而非散乱展示呈现,更是挑战。整体看,用的是“移步换景”、时空组合、动静结合。巧思以及巧思的实现,都要下功夫。
(4)争议点——存在冒犯。
想捂住孩童眼睛的时段,“一看一个不吱声”的细节,并不少见,争议点多如敕勒川上的牛羊。有人认为展示了多元开放,有人看到了“堕落”“衰朽”。争议是传播的一部分,甚至是加速器。从存在即合理的维度看,不少争议点映照了法国乃至欧美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冒犯性。所有的冒犯,都有风险。这种风险,能否用浪漫二字化解,要看结果(而非只看过程)。马卡龙说,“This is France!”(这很法国)。他用了感叹号。他还说,“Make it iconic!”(让它成为标志)。这是他的雄心。什么样的标志?能实现吗?
(5)有点乱——折射变化。
社会作品,不独立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独立于社会存在。“有点乱”“看不懂”的背后,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与乱,它们是时代变化(变动)的一部分,甚至是某种浓缩。有些变化,是螺旋性的,会有反复。
收个尾吧。国际传播格局,包括宣传、外交、经贸、旅游、体育等领域,部门、地方、媒体、智库、企业、高校等主体。奥运这种顶级体育赛事,是讲好故事的关键性节点。从巴黎奥运开幕式中,可以继续思考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