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如何打破被定义的“成功”诅咒怪圈?

文化   2024-12-13 23:19   四川  

在商品社会,“成功人士”的定义越发被收窄,简单粗暴到两个字:

有钱。

即以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多寡来判断其是否优秀。

所以也衍生了以财富、以房、车、社会地位等来划分阶层的做法。

同时,抑郁成为一种广泛进入公众视野的疾病。

不只是成年人,连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也会抑郁。

特别是一些资质不错,被定义为“优秀”的人,更容易突发中重度的抑郁,出现人格障碍。

整个社会缺乏良好的价值导向和包容,实际上成功的标准量化并且趋同。

社会对于“优秀”的认定也是急于对于“成功”的偏狭理解:绩优则为优秀。

但被隐藏的语境是:服从、被规训。

即你的优秀除了绩优之外,还需要来自上位者的认可。

对于规训、压迫和PUA需要有一种社会默认规则下的顺从隐忍。

否则,即使真的有能力、够优秀,也只能在规则内被视为异端抹杀。

能被大家视为优秀的人,要么有强大的钝感力,要么自己已经修炼成规则下的适者生存。否则就会处于弹簧状态:即在规训、压迫和控制下不断忍耐来获取认同,这种忍耐对人的心性和意志力是一种积聚的消耗。



简单说就是不断压制隐忍自己的情绪。


学校、体制内、职场上这种现象也很常见,往往被压迫的中层会变本加厉压榨底层员工,层层规训,层层压迫。




任何人在情绪持续被压制的情况下,都会选择性虚设一个回报性的目的。



可以比喻成棍子上的胡萝卜。


比如忍一忍,就可以升职加薪。


比如忍一忍,就能够提干分房。


比如忍一忍,就能顺利拿到学位。



当隐忍和这种回报不成正比的时候,人会进入情绪内耗失控的状态。



比如被老板PUA无限压榨,却没有得到许诺的回报;


比如被领导奴役多年,提拔的却是关系户;


比如给导师做牛做马,论文还是通不过。


隐忍不是目的,设置的目标完成了,就能登顶上岸,封佛位。

一如孙悟空,张狂的猴子不优秀,封官拜佛听话的猴子才优秀。

在那之前,你要走完取经路,就能成正果。

死在取经路上,那是你心志不坚,能力不够,而不能怪设置九九八十一难的上层。

我们的孩子为了一个“考上优质大学”的目标,疯狂刷题,疯狂卷。

似乎考上大学一切都解决了?

看看疯狂内卷的学历和应届生就业情况,似乎不支持这个结论。

大学就是目前处于中学阶段孩子们预设的目标,棍子上的胡萝卜。

当他们考入大学瞬间,会有瞬间的轻松,部分人开始疯狂释放高中的压力,报复性休闲:开始疯狂玩游戏、恋爱、旅行,做高中不能做的事情。

实际上,他们最多到达了取经路上某个小节点。

对于已经积压了情绪疯狂卷的学生,中考分流或者高考落榜,可能是全家的抑郁。沉没成本很高,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可能是举家之力培养的孩子就此失去了往上走的基础。付出的所有补课费、兴趣班等一大票投入打了水漂。

而被成为优秀的天之骄子透支意志,金榜题名,进入理想中的名校,发现路还长着呢,还是需要继续卷:考研,考公……

以后还有择业、择偶、成家……某个节点一口气松懈了,就很可能陷入自我认知的否定之中。


确实会有天资过人也很有韧性的人,一路过关势如破竹,每个节点都完成得不错,如果从小受到丛林法则和利己主义教育,还会有buff,但是,当他们到达一个阶段之后,他们那层“天命归我”的感觉很快就会失去。

得到的当下就是失去,熟悉的“被定义的优秀”剧目看去,其实并无超越常人之处,你的头上总有无数群星闪耀,“人上人的生活”不过是片刻成就感之后的日常重复。

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历经艰辛追到女神,在初期激动和兴奋过去之后,在日子陷入日复一日的夫妻日常之后,你也会发现:女神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饭放屁。当新鲜感变为日复一日的重复之后,人生瞬间被拉平到一种新的均衡:

继续隐忍继续卷,还是歇口气?

新的目标是什么呢?走到哪一步算是优秀、成功呢?

尤其是见过风景、到过高峰之后产生跌落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成功会拉高下一个节点的预期,而现实长期的具象是残忍的反讽,当耗尽心力求之不得,或求到的达不到预期时,也容易产生虚无的感觉。

发现没有,这种语境之下,成功和优秀,是一种诅咒,是紧箍咒一般的存在。他让人异化成社会裹挟的价值观中失去自我,不断消耗心志去锚定和追求所谓“成功”愿景的怪圈。

《红与黑》的于连就是一个典型有人格障碍的例子,聪明而有天赋,为了爬上上流社会而不择手段。

他身上有女性特征的温柔羞怯,也有男性特征的占有欲和勇猛。他极端的自卑化为了极端的自负。

于连的赴死其实是一种解脱。

我们处于这种带有儒家影子的社会规训之下,除了被广泛定义的工作、学习、赚钱、升职等等优绩主义评估体系以外,需要给自己多样化的评价。

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变成两点或者三点一线的一成不变的重复,任何人在这种简单重复之下,都很容易出现情绪压抑。

跳出主流评价体系,寻求自我,善于发现生活中能够滋养我们心灵的美好事物,是我自己的做法。

当我经历一段让我觉得不堪重负、产生焦虑的人际关系或工作时,我发现自己要透支了,我会选择暂时离开来滋养自己,获得喘息的机会。

因为本身对物质欲望不高不会大手大脚,又一直有理财的习惯,所以出现暂时离开主流环境一段时间的时候,不会太过焦虑。

其实我在高中、大学和成年的时候,都曾出现过不堪重负的时候,选择了暂时离开那个环境,寻求内心的平和。

放低对所有人和事情的期待,善待自己,然后自己的内驱力让自己走出来,在合适的时候再度回归到社会体系。

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性的必然——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概率性的盲盒。

和阿甘的巧克力一样,你无法做到每一次都确定吃到什么口味的。

不要用社会体系下被定义的成功和优秀去抹平人的差异性和可能性,不要用压力和焦虑去压迫你身边的人。

不要因为自己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就把追求确定性作为毕生目标。

做家人和朋友身后的支持者,而非挥鞭驱策他们内卷的帮凶。

毕竟,他们已经在取经路上跋涉的时候,期待的是一杯水一餐饭的善意,而非遇到熟人下凡兴妖作怪。

文君读书
理性和知识是个人最好的武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