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行易,知行合一。
这里的知,不是知道、了解这种层面,而是感知的觉醒,能在各种主客观条件下自如地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宰,而非被情绪牵着走。
王阳明是真的能于动静中觉察和控制住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我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自以为知道了”、“知道了不去做”、“知道了却不清楚怎么去做”里面打圈子。
徒如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
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静养,不是向外求,改变环境有效,但真正的内心宁静不依赖于外在,而是自我磨练后真正的“拿得起、放得下”。
比如跑去深山老林隐居,这是靠避开外界刺激来达到一种虚伪的静。一旦回到喧嚣的闹市,遇到外界的刺激,情绪又开始起伏。
比如失恋了就把人拉黑,把东西都丢了,马上找个新的替代,这不是内心的放下,而是用一种新的体验去冲淡覆盖旧的体验。
通过事情来锻炼感知和情绪控制能力,是所谓定力。通过避世、仪式感去逃避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
遇事不能感知、把控住自己的思维和情绪,那么你复盘一万次,找个寺庙静修一个月也不能真正做到。
反之,在遇事、处理事情之中可以自如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的人,往往独处静养的时候也能够安然处之。
以官员退休,富翁破产这种情况举例,部分人难以忍受这种落差而选择去求佛静养,是本末倒置。
搏杀半生,凡事能控制的住情绪,大都已和自己和解。何必求之于外物?
虽未相著,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即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
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
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然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每个人都有强大的感知能力,只是有些人更敏锐,有些人更迟钝一些,但都可以达到觉醒感知,提升情绪控制的能力。
“好色、好利、好名”可以归纳为欲望对于感知的扭曲和蒙蔽,当代人所面对的诱惑很多,能从种种外界的欲望中抽离,返璞归真回到纯粹的状态,就是“天理”的状态,这才能说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即心旷神怡)。
欲望也是个体对于某些具象或抽象对象的强烈思维和情绪,它并不可耻,因为凡人都有欲望,只是在面对欲望的时候,你的思维和情绪左右你的判断,还是反过来,你能克制欲望回归理性去做判断?
真正能抽离出情绪,能够从类似于“第三者”的角度去决策和思考,那么就是一种脱离束缚,提升感知的方式。
这就是觉醒,它可能来自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也可能来自下一秒钟的顿悟。觉醒之后,超越思考与情绪的束缚,获得感知的提升。
提升感知之后,立刻动身去“行”,水到渠成,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