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绿满津城》
第7集:水上公园
视频来源:津云
解说词节选
一套历经岁月洗礼的老图纸,将人们带回70年前,那个满载理想与热忱的年代。
1955年到1956年的图纸上,靛蓝色的线条勾勒出水上公园的远期规划。当时,市区西南部,新中国成立后天津的第一座大型公园初具雏形。在成为水上公园之前,这里却在讲述另一段过往。
一处废弃的窑地,早有一个诗意的名字,青龙潭。1860年,天津开埠,城市扩建,砖瓦需求量激增。建在此地的砖窑厂大量取土,窑坑遇雨积涝,日久不退,渐渐杂树丛生,水禽栖息,成为文人雅士钟爱的泛舟之所。这一处半人工半自然的水韵风光,为近百年后这座建在水上的公园埋下伏笔。“挖湖、填地,建公园。尽量根据现有地形,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的效果。这是造园的根本,也是中国园林造园的一个精神。”天津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原总工程师马筠筠介绍。
设计师通过土方平衡计算,确定了需要挖出的土方量。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人民政府发动群众,通过义务劳动完成了土方的挖填。
诞生于那段奠基岁月,水上公园也曾发挥经济效益。马筠筠说:“当初的五岛和九岛,一部分是果园,种苹果树、桃树。七岛是水产组的地方,养鱼,冬天的时候冰上捕鱼,最多一网有好几万斤,当时那种丰收的感觉,很美很美。”果香渔歌渐远,沉淀为记忆中温馨的回响。而水上公园与时间同行,不断呈现新的风景。
天津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首席设计师陈良介绍:“2000年以后,水上公园大致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提升。水上公园,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空间,还是我们天津市的一个历史空间,一个情感空间。”
在今天的水上公园,总能遇见那些与过往对话的风物。
曾经以数字命名的九座岛屿,如今以四季之名,串联起自然时序的更迭。春岛,梨园胜雪、梅山绯红,春花绽放,如同乐章渐次展开,直至海棠盈枝,融入整个津城盛大的春之合奏。夏岛,静观风荷漫舞、水鸟悠游,平添几分清凉诗意。待到秋来,苍穹如洗,就接受公园的邀约,登临秋岛,攀至高峰。
中空的亭阁,让登临之人将注意力全放在四外的风景中,仿佛教人放下对自己的执念,正像三层楹联所写,“意随流水远,心与白云闲。”
冬宜雪韵,雪覆盖了冬岛,更为整座公园披上银装。当然,还有瀛岛。瀛,寓意海洋。在九河归海,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的天津,水上公园不仅是地缘之美的自然延伸,更是文化理念的生动表达。(今晚报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都市频道 王言玲)
评论:这座公园,何以装满全城情感
随着城市公园数量的增加,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满足休闲、健身、娱乐和社交等需求,公园的区域化更明显,能让全城居民时常惦记的公园不多,水上公园就是一个。
与同学一起去水上公园郊游曾是无数天津孩子甜蜜的记忆,承载了太多天津人民的情感,不仅因为这座公园是天津第一座向民众开放的大型城市公园,更因为人民群众参与了她的初建,陪她一起成长,她也见证新天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期,百废待兴,如何用最低成本兴建一座满足市民休闲活动的大型城市公园成为城市管理者的一道难题。
中国园林是一幅诗意山水画,水则是园林的灵气,挖湖堆山是主要造景方法。在市区西南,一处因挖土烧砖留下的坑洼地积水成潭杂草丛生,被因地制宜修建为城市公园,因为多水,取名水上公园。枕海依河、九河下梢、七十二沽,多水的天津不同于其他北方城市,亲水爱水融入天津人的性格基因,水上公园大面积水景建设非常符合天津人的喜好。
当时缺少大型机械设备,在政府的号召下,津城百姓义务劳动参与水上公园的建设,场面之热火朝天激情澎湃可以想象。从开工建设,到1951年建成对群众正式开放仅用一年时间。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日积月累,历经几代人的打磨雕琢、提升改造,水上公园成为4A级景区。水上公园历经七十余载风华正茂,犹如一个小女婴长成大家闺秀,风姿绰约有“北方小西子”美誉,接待了大量市民和游客。
水上公园作为北方园林代表性公园,建成早、规模大、园林水平高,对此后天津城市公园的建设有着不小的影响,也深深融入到这个城市。
从人民公园人民建,到人民公园为人民,共建共享的理念较早在水上公园得以实现,回答了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为了谁、又依靠谁的问题,有力地彰显了城市公园的人民属性。
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建设日益成为引领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水上公园共建共享价值取向已从公园建设延伸到整个城市建设之中。在天津,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还是大规模城市更新,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理念,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让人民群众在城市日新月异地发展中切实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将城市打造成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公园。(天津日报 张照东)
- END -
相关新闻
天津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记录时代变迁(5集全视频)
纪录片《思源》讲好“新时代引滦故事”(完整版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