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机器狗、机器狼的不断出现,真正的“机器人”还会远吗?
作者|邓剑云
编辑|钟毅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第十五届中国航展刚刚开幕,比“机器狗”更加硬核的“机器狼”首次亮相并很快冲上热搜。
钛媒体APP注意到,由央视军事拍摄的相关视频内容,在B站上已经拥有超90万次的视频播放量。视频中,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机器狼”作战分队,不仅可以实现自由行走,还能爬楼梯,通过挂载不同模块,能实现侦查、探测甚至对目标的打击。
“机器狼”采用的四足仿生形态,相信也会让很多人想起另一个机器人的名字——铁蛋。从2021年在小米秋季发布会上初次登场,到2023年8月小米发布铁蛋二代并推出499元的CyberGear微电机,让不少业内人士直呼:“小米这次要掀桌了。”
“能跑会跳”的机器狗从何而来?
无论是“机器狼”还是“机器狗”从分类上来说,它们都可以归为“仿生机器人”(Bionic Robots)。关于此类机器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诞生,仿生机器人的研究也同步展开。最开始,人们主要关注于外观层面的形态仿真和运动结构层面的结构仿生。
更通俗地说,就是让机器人拥有与生物相近的外形或者能够实现与现实生物相同的行动能力。比如造出能够行走、跳跃、飞行的机器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1973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学WABOT项目开发出的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机器人WABOT-1,它有四肢、可对话,还能测定距离和方向。
进入21世纪后,仿生机器人开始进入机电系统与生物性能部分融合的新阶段,此时形态已经不再重要,研发人员更加注重传统结构与仿生材料的融合,以及仿生驱动的运用。像很多80/90后都印象非常深刻的美国波士顿动力Bigdog机器人,它也是很多人对“机器狗”产生形态、运动能力认知的主要来源。
可以说,Bigdog机器人的出现,让人们确认了机器人所具备的运动潜力远超想象。近两年,机器人的小型化以及生物机器人的出现,成为新的产业方向,同样是采用机器狗的形态,除了开篇提到的小米“铁蛋”,还包括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Go2和B1、蔚蓝科技的阿尔法狗(AlphaDog)等等。
体型上,与早期波士顿动力Bigdog机器人与骆驼相近的庞大体型相比,这些2020年以后出现的机器狗产品,已经可以做到与宠物狗较为类似的体型,并且躯干、电机都经过了“瘦身”,从而可以实现在室内空间甚至窄小空间内的行动,能够实现的动作上,除了跑、跳、爬楼梯以外,甚至可以实现两脚站立、坐、握手、跳舞。
从机器狗能够实现的各类动作中就不难看出,为何“狗”能从多种仿生形态中脱颖而出。在钛媒体APP看来,四肢着地天生具备的稳定性是最大的优势,而且四肢行走对地形的适应能力也更强,像泥泞、雨雪路面都可以通过,另外就是四足结构具备一定的负载能力,无论是作为运输用途亦或是为其添加各类传感器都能够很好地胜任。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成熟,机器狗的售价也从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工业产品”向消费者可以触及的万元价位下探。2015年,波士顿动力推出了首款商业化的四足机器人Spot,基础版售价达到了74,500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462,485元,去年7月发布的宇树科技Go2基础版售价则已经降至9,997元。
钛媒体APP认为,“机器狗”目前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仿生机器人形态,从运动机构、驱动电机到各类算法的演化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在近3年内由于零部件量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更多上游供应商的入局,让终端产品的价格已经显著下降,这就使得无论是工业应用还是面向C端的消费级应用都有了更多落地的可能性。
只不过站在普通用户的视角,无论是铁蛋、Go2亦或是其他机器狗产品,它的应用场景依然不明确,如果是作为陪伴型的宠物,显然它的互动能力是较为匮乏的。现阶段的机器狗,更多地像是面向极客甚至开发者的“消费级应用开发平台”,但从属性上来说,它跟苹果的Vision Pro差别也不大,都是提供了最前沿的技术,但是缺乏能够具体落地的场景。
从仿生机器人到具身智能
机器人开启“二次进化”
除了机器狗、机器狼这样的仿生机器人,“具身智能”(Embodied AI)、“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概念以及相关产品也在近两年成为科技领域的热词。根据《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产品及市场研究报告》等数据,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已达到3,647亿元,报告中还预测该赛道还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有望在2026年突破万亿元规模。
需要说明的是,具身智能与传统的机器人,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后者指的是智能化的物理实体,旨在能够让智能机器实现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而具身智能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发展领域,指的是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的能力。
具身智能最大的特质就是能够以主人公的视角去自主感知物理世界,用拟人化的思维路径去学习,从而做出人类期待的行为反馈,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数据投喂。所以从概念上来说,“具身智能”只是一项技术或者说场景应用。基于具身智能的概念,又诞生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它是能够实现具身智能的实体形态。
但从分类上来说,仿生机器人其实可以被看作是具身机器人的一个子集,当仿生机器人通过物理形态和环境进行智能交互时,它也可以被视为具身机器人。
钛媒体APP分析认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之所以在近几年热度持续上升,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让具身智能技术迈进了一大步。相较于传统固定算法驱动的机器人产品,在具身智能的加持下,机器人的自主决策、应变、感知和交互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从而让机器人的应用有了更广泛的想象空间。
其次则是仿生机器人领域的不断发展,让“人形机器人”这类更加复杂形态的机器人,有了成熟落地甚至推向市场的可能,而人形机器人的出现,又恰巧最符合具身智能所需机器人实体应该具备的所有属性。
与前文提到的机器狗相比,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仿生性和适应性。人形机器人的外观和运动方式模拟人类,可以自然融入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例如,它能够轻松使用人类设计的工具、操控按钮、打开门或者攀爬台阶,无需对现有设施进行额外改造。
同时,人形机器人因具备灵活的机械手和多自由度的关节,可以胜任复杂的精细操作任务,如抓取物品、搬运工具甚至进行组装,这使得它在多任务适配上更具潜力。此外,在人机交互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外观接近人类,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更适合在教育、陪伴、服务等需要情感连接的场景中使用。
相比之下,机器狗虽然在崎岖地形的适应性和成本控制方面更具优势,但在人类社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无疑在任务复杂度、互动性和应用潜力上更胜一筹。在与具身智能的结合上,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各种基于人类行为的学习和反馈系统,为实现更复杂行为语义提供了迭代的基础和试验场。
因此钛媒体APP认为,人形机器人的逐步完善也为具身智能的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具身智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也将为具身智能的迭代优化提供方向和空间。涉及机器人的物理存在和与环境的互动,这个概念强调机器人不仅仅是一个执行任务的机器,而是作为一个具有物理形态的实体,能够感知环境并通过其身体与环境进行交互。
像是特斯拉推出的Optimus、小米的CyberOne、宇树科技的G1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代表性产品,而它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以人形机器人作为载体。
可以说,具身智能的出现,标志着机器人从“工具”向更智能、更自主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启了它们的“二次进化”。相比传统机器人,具身智能赋予了机器具备与环境交互的能力,能够感知、理解并自主适应复杂的物理世界。
在这一进化过程中,机器人不仅能完成预设的指令,还能通过自身的感知与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应对新场景的能力。想象一下,未来的“机器人管家”可以根据用户的习惯调整自己的动作、行为;生产零件的工业机器人也可以在制造过程中进行自主优化;运输机器人可以根据搬运物品的数量、体积自主进行路径规划。
与此同时,这种“二次进化”也让机器人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的现实环境,参与到更多的应用场景中,从医疗护理、智能家居到危险环境的探索,都能看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潜力。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热点视频推荐
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雷伯特确认出席钛媒体2024 T-EDGE全球创新大会(12月6—7日),并将在中国首次阐释“动力智能机器人的未来”。购票详询添加小助手VX:TMTxiaozhushou #AI #AGI #T-EDGE全球创新大会 #波士顿动力 #雷伯特 #马克·雷伯特 #T-EDGE #机器人 #动力机器人 #人工智能 #钛媒体 #钛媒体AGI
点赞关注钛媒体AGI视频号,观看更多精彩视频
-----------华丽的分割线------------
下载钛媒体App,打开科技,打开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