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营:嵩县古二十四孝

文摘   2024-12-01 16:14   河南  


  郭学营 吴建设

  【按语】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古今社会永恒的主题。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经济实力怎样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今天,弘扬孝道文化,倡导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二十四孝》流传很广,影响深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还在为人们所传颂。

  在嵩县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有记载的古代孝贤人士多如繁星,他们的事迹十分感人。这里选取24位,以成《嵩县古二十四孝》。这24位所处朝代,上自夏末商初,下至清朝末年。有为官的,有为民的;有男的,有女的。在行孝方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掌握的史料很不全面,肯定有更感人的例子没被录入。希望掌握有更好孝行史料的社会同仁,对本稿进行增删修改。更欢迎各位文友不吝赐教和修改润色,使其成为一篇对家乡嵩县来说,有地域特色,又亲切感人的孝贤故事。

  1、伊尹祭母封墓(zhǒng)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有(shēn)国(今嵩县)人,生于空桑涧(今嵩县纸房镇龙头村),幼年在有莘国耕地采药,研究治国安民之道,后经商汤三次聘请,当了商相,辅佐汤王推翻荒淫无道的夏(jié),建立商朝。

  伊尹出生后,母亲即去世,被人收养。长大后,他遍寻生母埋葬之地,得知母亲葬在洛沟村,便每年都到母亲墓前祭拜,封土扫墓,年复一年,从无间断。现在洛沟村巨大的伊姑冢,就是伊尹几十年间封起的墓冢。

  以诗为颂:

  伊尹不忘生母恩,累年祭母土封坟。

  辅佐商汤除暴政,顺天应人慰母心。

  【点评】

  伊尹身居高位,不忘母恩,终身怀念母亲,年年封冢祭母。生不及养,死永怀念,孝心可嘉,为后人称道。但就今天来看,年年封墓之举并不可取,终身致力于治国安民,成为一名利国利民之人,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

  2、德秀陪母拉板车

  元德秀,字紫芝,唐天宝年间嵩县陆浑人,以孝贤闻名,举为孝廉。赴京赶考时,不忍远离母亲,就用板车拉着母亲一同前往。为官后,总把母亲迎养在任所,晨昏侍奉。母亲病故,在母亲墓地搭起草庵,守候三年。任鲁山县令期间,勤政怀民,多有政绩。他在鲁山县城搭起琴台,抚琴奏曲,与民同乐,留下千古佳话。

  元德秀在母亲去世前未及婚娶,母亲去世后便不谈婚事。有人以无嗣为由劝他成家,他说:“兄嫂去世,留下一儿,可以为嗣。”便精心抚养侄儿成人,自己终身未娶。

  以诗为颂:

  板车负母孝心见,琴台善政惠黎元。

  德秀乳孤感天地,紫芝眉宇成美谈。

  【点评】

  心里有母,身不离母;抚养侄儿,终身不娶;德政惠民,百姓称颂。没有至贤至孝之心,难以为此!

  3、程颐孝亲传孝道

  程颐,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理学家。出生于湖北黄陂县,后在洛阳履道坊居住,经常到伊皋书院讲学,晚年在嵩县程村定居,去世后葬伊川(时属嵩县地域)程氏祖坟。

  程颐曾说:“得一食,必先以食父母,夫何故?以父母之口重于己之口也。得一衣,必先以衣父母,夫何故?以父母之体重于己之体也。”教育弟子:“在家孝敬老人,出门尊重长者,关心爱护众人,人就成为圣人了。”有个弟子问程颐如何行孝,程颐说:“至诚事亲则成人子。”就是说,诚为孝之本,用最真诚的心来侍奉父母,才是真正的行孝,才能真正成为人子。

  二程侍父至孝,家庭和睦,对叔伯弟兄姊妹照顾备至。人们经过程家门口,莫不对其孝廉家风肃然起敬。

  以诗为颂:

  诚为天道不相欺,至诚事亲是天理。

  诚心诚意侍父母,孝感天地动乡里。

  【点评】

  怎样孝敬父母?程夫子给出了答案。只有对父母有了至诚之心,真心实意对父母诚敬和爱戴,才能发自内心的去孝顺父母,才能在侍奉父母时 尽心尽力,乐此不疲。

  4、董遂弃官探病母

  董遂,字良卿,明嘉靖年间嵩县新店保人。中嘉靖庚戌年进士,时任山西省襄垣县令。一日,他得知母亲病重,便急忙起身回家看望母亲。同事提醒他请了假再走,他说:“母亲病重,哪还有心告假?这官位也不过像烂鞋子一样,丢了算啦!”

  董遂赶到家中,母亲见了儿子,心里高兴,病即痊愈。当政者因他的孝行举荐他,擢升为给事殿中(官名,负责抄发章疏,稽察违误,其权颇重),又擢升为顺德簿、山西副使。后为赡养母亲,辞职返乡。

  以诗为颂:

  急见病母弃官去,官位比母如敝履。

  母见孝儿得痊愈,董遂孝行胜神医。

  【点评】

  因孝母心切,为尽快见到病中母亲,宁可丢弃官位也不足惜,此等孝心至诚至真,感动后人。

  5、大兴孝心事继母

  杨大兴,字时遇,明嘉靖年间嵩县人。少时生母亡故,父娶继母。大兴伺奉继母如生母,顺从继母心意,尽量让继母欢心。其父病故,大兴把田产全都分给异母兄弟大有。

  杨大兴的孝行义举传遍乡里,官府闻知,表彰其为“义让先业”。嘉靖十九年,其以贡生身份任榆次县教谕。

  以诗为颂:

  侍奉继母如生身,顺从母意令欢心。

  孝心可比老莱子,精神养老启后人!

  【点评】

  赡养父母,不能只求老人温饱,更应注重精神养老。尊重老人意愿,让老人心情愉悦,安度晚年,是儿女应该做到的,又是最容易忽视的。多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尊重老人合理要求,与让老人吃好穿好一样重要。

  6、杜端和衣侍病父

  杜端,字正甫,明成化年间嵩县新店保人。中邑庠生。其父病重,朝暮汤药侍候。数月间,陪在父亲床前,衣不解带,卧不就席。父病故,悲痛欲绝,父一下葬,即搭一草庵,在墓旁陪父三年。知府陈宣上报其事迹,皇帝崇尚其孝行予以表彰。名载《明史·孝友传》。

  以诗为颂:

  朝暮汤药数月间,衣不解带侍父前。

  父亡悲(tòng)感天地,庐墓伴亲又三年。

  【点评】

  父亲病重,朝夕煎药为父医病,数月间废寝忘食,昼夜陪伴在父亲床前,尽心行孝。然庐墓三年的做法,在当今大可不必。父母生前喂口汤,胜似灵前献猪羊!

  7、李尚请求代父死

  李尚,字谦父,明成化年间新店保人,御史李兴的长子。李兴因严正执法,获罪将被处死。诸大臣合章相救无果。李尚上书朝廷,请代父死。书中写道:“窃惟皇上以孝治天下,律有‘子代父’之条,祈以臣正法,臣在九泉得为有父之鬼,臣父得为有子之人臣。尚感恩于地下,臣父、臣母、臣弟,亦感恩于永世矣。”

  皇帝看到书信,为之动容,下诏免去李兴死罪,发配广西南丹。李尚随父一同前往。李尚于弘治戊午年中广西省举人,后在庄浪、蓝田、灵寿三县任职。

  以诗为颂:

  尊父衔冤将就刑,孝儿上书代父终。

  入情入法感朝廷,使得尊亲得还生!

  【点评】

  子代父死,无至诚孝心者难以为之。李尚上书求代父死,终以孝心感动皇帝,足见骨肉之情感动天地,孝父之心非常人所能及!

  8、贾琏尽心侍奉母

  贾琏,明嘉靖年间嵩县人。家贫,以卖扇为业,兼为乡民子弟教书。若遇缺粮断炊,必出门为其母买一面饼充饥。每有新鲜食物上市,总是给母亲买些,让母亲尝鲜。寒冬,以微薄收入买些木炭,在母亲房中生上火炉,供母亲取暖。母得温饱,贾琏与其妻则常常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乡民对他倍加称赞。知县刘尚礼感其孝心,予以褒扬。

  以诗为颂:

  家境贫寒度日艰,缺粮断炊受饥寒。

  孝子力求母温饱,乡民县官尽称贤。

  【点评】

  以贫寒之家,能使老母得以温饱,宁可自己忍受饥寒,不让老母挨饿受冻,无至诚孝心难以至此!足见:孝心不分贫与富,敬老不论贵和贱!

  9、人龙诚心医继母

  姜人龙 清朝嵩县人,庠生。12岁时丧母,其父又娶何氏,对继母何氏像对生母一样孝敬。继母双目失明,医治无效。他朝夕用舌头(tiǎn)(shì),终于使继母双目复明。其父患了重病,侍奉左右,亲喂汤药。其父死后,在墓地守丧整整三年。其孝行贤举为世人称道,供奉在忠义孝悌祠。

  以诗为颂:

  继母双目致失明,百般医治无效功。

  朝夕舔舐医病疾,孝心使母见光明。

  【点评】

  事继母如生母,朝夕用舌头舔舐病目,终使继母双眼复明,这是何等的孝行!真可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

  10、君烈孝心感“贼寇”

  武君烈 字良甫,康熙年间嵩县人。幼有才智,臂力过人。与弟君相种田赡养老母。一日,“贼寇”突来,其背负老母入山躲避,不料路遇“贼寇”,欲杀老母,劫其入伙。君烈挺身迎上,用脖子挡住利刃,誓代母死。“贼寇”怜其孝心,遂刀下留情,放他母子而去。

  武君烈从军,屡建战功,后战死。康熙二十七年(1688)追认怀远将军。后入忠义孝悌祠。

  以诗为颂:

  “贼寇”欲杀年迈母,挺胸迎刃感人心。救母迎刃挺胸立。

  怜其孝心放归去,后汉江革再现身! 从军誓死保社稷。

  【点评】

  生死关头,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不惧寇威,迎刃而上,为保母亲以死相拼,真乃大贤大孝之人!

  11、大申尽孝无倦容

  黄大申,字定远,嵩县人。雍正已酉年举人。其幼年丧父,侍奉寡母,励志读书。母亲久病不愈,身体(càn)弱,其侍奉左右,亲喂汤药,悉心调理。夜守母亲床前,衣不解带,随呼随应,10余年无倦容。其母死后,哀痛欲绝,数日不食,乡民称其为“黄孝子”。乙卯年诏举为孝廉方正,后任用其为兰阳县教谕。

  黄大申教诲学生以孝悌为先。任职9年,在任上去世。其学生前往哭祭,争相捐钱为其治丧。

  以诗为颂:

  赡养病母十余年,昼夜侍奉病榻前。

  诚敬于心无倦容,孝子美名不虚传。

  【点评】

  俗语云: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黄大申侍奉病母十几年如一日,从不厌烦,毫无倦容,皆因内心深处对父母的诚敬。

  12、复始孝贤感乡邻

  雷复始,字一元,乾隆年间嵩县寺庄保人。其父早亡,对寡母恭敬孝顺。后又侍奉祖母,尽行孝道。其妻王氏,善良而贤惠,和颜悦色承顺婆母和祖母意愿,尽心奉养两位老人二十余年。其叔父去世时,分家已久,雷复始象对父亲一样给叔父办理丧事。叔父留下二子,年幼,复始供其衣食,请先生教其读书,抚养成人。其孝贤之行闻名(xiá)(ěr)

  以诗为颂:

  孝敬寡母尽和颜,侍奉祖母二十年。

  抚养堂弟读诗书,夫妻善良称孝贤。

  【点评】

  雷一元夫妇,孝敬母亲和祖母二十多年,为叔父办理丧事,又供养两个堂弟吃穿读书,没有孝贤和仁爱之心者焉能如此?此等孝贤夫妇,堪为后世楷模。

  13、而栋孝贤让家产

  乔而栋,字子桢,清朝时期嵩县人,庠生。生母早亡,其父续娶,对继母视若生身,饥饿冷暖关爱倍至,饮食起居照料周到,乡邻无不称赞。其兄而(táng)早逝,留下三个儿子家贫不能自立。而栋把分给自己的房屋全让给三个侄儿,自己住进一间草屋。乡邻敬其义行,推举其为优生。

  以诗为颂:

  善事继母孝心真,饥饿冷暖挂在心。

  家产尽让三侄儿,孝义之举感乡邻。

  【点评】

  视继母如生母,恪守孝道;视侄子如儿子,尽让家财,心中没有至善,没有大爱,难以做到。古人堪为今世之楷模!

  14、刘明虎口救父身

  刘明,清朝时期嵩县西南董湾(今大章镇东湾村)人。18岁时随父进山砍柴。一日,一只猛虎蹿出,将他父亲扑倒在地。刘明猛冲过去,举斧朝猛虎砍去。猛虎转身,腾空扑向刘明。刘明朝猛虎头上连砍数斧,把猛虎砍倒在地。不料猛虎又起,发着怒吼,咬住父亲右小腿不放。刘明奋力击打老虎牙齿,直到筋疲力尽。老虎终被刘明打死。刘明舍身打虎,救父性命,县官闻讯,赏银十两,授“孝勇可嘉”匾牌。

  以诗为颂:

  晋伏白额有杨香,清毙猛虎有刘明。

  舍身救父凭孤胆,神勇皆由孝心生。

  【点评】

  面对张牙舞爪的猛虎威胁父亲的生命,是舍身相救,还是退避三舍?紧急关头的一闪念间,孝子必为勇士,逆子必是懦夫。

  15、任(gùn)(shǔn)疮疗父疾

  任琯,字西献,嘉道年间嵩县潭头(今栾川县潭头)人。任琯生性至孝,他的父亲晚年身上生了脓疮,他昼夜用嘴吮吸疮中脓液,来减轻父亲疼痛。父亲病危,任琯口尝父亲粪便察看病情。父亲死后,任琯哀痛欲绝,茶饭不进,瘦若干骨,陪在父亲灵侧;下葬后,还昼夜守在坟上。光绪年间,知县罗梁材保祀任琯为乡贤。

  以诗为颂:

  吮脓尝粪缘孝心,常人难为诚至真。

  古人事亲能如是,今人理应孝双亲。

  【点评】

  任琯为父亲吮脓尝粪,今天看来,做法虽不足取,但他对父亲的至诚孝心着实可嘉!多关心父母的饥渴冷暖,多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多留意父母的喜怒哀乐,都是做儿女的本份。

  16、芝兰奉亲顺母心

  王芝兰,字吉人,清朝时期嵩县人。其先辈自宜阳移居嵩县。王芝兰修行谨严,父亲早逝,事奉寡母极其用心,“先意承志” (不等母亲开口,就知道母亲想要做的事)。居守母丧,哀恸不已,形同枯(gǎo),人不忍见。王芝兰的一个姐姐嫁到杨家为妻,夫亡早寡,他倍加关爱,乡邻称芝兰为“完人”,赞叹不已。后以岁贡身份任新野县训导。70岁卒。

  以诗为颂:

  孝敬寡母善用心,“先意承志”境界新。

  孝义如此天下少,无愧乡邻称“完人”!

  【点评】

  不待母亲开口,便知母亲需要什么,足见用心到何等程度。在这里,人们看到了“母子连心”的另外一层含义,也是更高境界的孝老敬老。但愿天下做儿女的,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17、光()身老谨行孝

  梁光谟,咸丰至同治年间嵩县人。自幼生活艰难,侍奉母亲周到耐心,虽家境贫寒,也总要设法让母亲温饱,让母亲顺心。梁光谟78岁,谨行孝礼。母亲享年110岁,无病而终。葬母后,在坟上居守三载。乡民倍受感动,在道旁为其立碑赞颂。

  以诗有颂:

  老母何以得高寿,孝儿侍奉用心周。

  年逾古稀行孝道,孝行百年美名留。

  【点评】

  本已寿高仍谨行孝道,以老事老,事奉老母享年110岁而寿终正寝,他的孝心至诚、至恒,他孜孜不怠的孝行令后人敬仰。

  18、杜集终生伴娘亲

  杜集,咸丰至同治年间嵩县南山人。家境贫寒,无立锥之地,居住在破庙里奉养母亲。每日靠打工、讨饭谋生,得来食物总是先母后己,10多年如一日。为侍奉老母,从不远去,偶而离家,夜间必归陪母。母九旬失明,杜集年已60挂零,出入必向母禀告。母亲亡故后,杜集白天出外打工,夜间守在母亲坟旁。并用泥土塑成母亲肖像,诚心供奉,像母亲在世一样每餐必祭,直至70多岁去世。

  以诗为颂:

  家境贫寒无立锥,侍奉老母形影随。

  心中只有老母在,穷家孝星闪金辉。

  【点评】

  最好的孝心是陪伴。杜集一贫困村夫,要为生计奔波,又要为老母做伴,实难两全。但他做到了。父母不光要饱、要暖,还要儿女能多陪伴。愿天下儿女,在家的多陪陪父母,在外的常回家看看。

  19、赵流守贫尽孝道

  赵流,光绪时嵩县人。少时父亡,家境贫寒,终身不娶。靠打短工侍养母亲。昼出劳作,晚必回家给母请安,陪母安歇,十余年如一日。母老多病,不再出门扛活,亲手给老母做饭煎药、照顾老母饮食起居,所有家务全由一人承担。母亲病故后,痛不欲生,顿足捶胸,令观者动容。

  以诗为颂:

  父亡母寡家清贫,终身不娶侍娘亲。

  里里外外一人当,铁肩男儿志如金。

  【点评】

  贫寒之家,度日维艰;老母多病,雪上加霜!所有重担压在一人身上,没有人能为他分忧。孝心至诚者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不知疲倦地伺侯病母,为病母养老送终,着实感人!

  20、庆(yáng)家贫厚养亲

  蒋庆飏,光绪时嵩县人。性情憨厚,待人忠诚。其家境赤贫,然侍奉父母十分诚心,千方百计弄些有营养的食物供奉父母,从不让父母忍饥受饿。每天亲自侍候父母饮食起居,数十年无倦容。父母去世后,逢年过节,亲做祭品,供奉叩拜,终生不忘。

  以诗为颂:

  赡养父母家赤贫,百计千方使饱温。

  双亲免遭饥寒苦,幸有孝子一片心。

  【点评】

  家贫养老更艰辛, 更要儿女尽孝心。今天生活富裕了,做儿女的更应该让父母生活质量高一些,让父母吃好、穿好、健康、顺心,安度晚年。这就需要做儿女的对父母有至诚至敬的孝心。

  21、乔氏救婆赴烈火

  李大周妻乔氏,清朝嵩县人。其家境甚贫,终日靠纺织养活婆母。一天夜里,乔氏室内起火,延及婆母房中,乔氏冲出房屋,直奔婆母卧室相救。不料火猛焰烈,婆媳俩没来得及逃出,俱被烧死。

  以诗为颂:

  为救婆母扑火海,自身生死置度外。

  弱女不让须眉男,烈火吞(shì)英灵在。

  【点评】

  一贫弱女子,为救婆母性命,毫不迟疑地冲入火海,这一壮举,着实让不少七尺男儿汗颜!没有诚敬孝义之心,就没有这种壮举。足见弘扬孝道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多么重要!

  22、傅氏伺婆志守贫

  李登科妻傅氏,咸丰至同治时期嵩县人。17岁嫁到李家。其家境贫寒,清苦度日。年余,丈夫病死。傅氏以纺织赡养婆母,从不懈怠。傅氏颇有姿色,年少丧夫,恐招是非,亲手击落牙齿,终日敝衣垢面,伺候婆母三十多年,为婆母养老送终。邻里对她倍加敬慕。

  以诗为颂:

  丧夫守节度日艰,赡养婆母三十年。

  终日纺织维生计,养老送终称孝贤。

  【点评】

  守节守寡是封建枷锁对妇女的束缚,在今天应该摈弃。但作为儿媳,因年轻守寡怕招惹是非,自残面容,破衣垢面,以永葆贞节的志向,世间少有;像女儿赡养母亲一样,无怨无悔地侍侯婆母几十年,心甘情愿地为婆母养老送终,这等孝心,天下难觅!

  23、张氏守节伺公婆

  雷振纹之妻张氏。17岁出嫁,过门2年夫亡。无儿无女,家境贫寒,公婆体衰多病,张氏悉心侍奉,终年以野菜糟糠度日,无苦不尝。公公久病不愈,想吃一点荤腥。张氏暗中割下腿上肌肉,公公食后病愈。几年后公公去世,婆婆病重,怕儿媳再伤自身,说自己厌恶腥荤。时人对张氏推崇备至。

  以诗为颂:

  夫君早亡家贫寒,公婆体衰度日艰。

  野菜糟糠充饥腹,割股疗亲动地天。

  【点评】

  张氏19岁夫亡,无儿无女。面对家境赤贫、公婆病衰的困境,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以纤弱之躯扛起家庭的重担,精心侍奉公婆,艰难度日。她割股给公爹治病的作法虽不足取,但体现了她的至诚至孝之心。她的孝行义举足以感动世人!

  24、牛氏孝义感人心

  温泉里南庄村牛氏,清末人,23岁夫亡。牛氏悉心赡养婆母,穷苦度日40年,直至婆母去世。又含辛茹苦,把丈夫的侄儿作为子嗣抚养成人。其孝义之心为时人所称颂。

  以诗为颂:

  少寡悉心侍婆母,夫侄做子视亲生。

  穷苦度日四十载,孝义之举赢誉声。

  【点评】

  有大贤大孝之心者必有大贤大孝之举。牛氏女23岁夫亡,精心赡养婆母40年,又含辛茹苦把丈夫的侄儿抚养长大,此等孝行义举,常人难为。


陆浑文学
扫花文学及嵩县作协、历史协会网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