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与明亡

文摘   2024-11-18 22:00   河南  
本文作者:故事兔子
    我一直想写一写徐霞客的故事,别无它意,只是想以正视听而已。这个想法源自于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在全书最后采用以徐霞客为结局:“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这种描述给人的感觉吧,就是徐霞客这个人超凡脱俗,脱离了低级的趣味,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值得去推崇赞扬的人。然而,真实历史上的徐霞客,完全非书中所言…我承认《徐霞客游记》的伟大,但是在伟大之下,亦深藏时代的悲剧。此外,徐霞客的一生,与明亡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历史上有如许之多徐霞客这样的人,大明才亡的那么圆润顺滑…故而,徐霞客不是徐霞客,我们的故事,也自此开始。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声,又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其遗作经好友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名为《徐霞客游记》,是一部旷古烁今的恢宏巨著。与很多人所想象不同的是,徐霞客并非寻常人家的子弟,他出身于梧塍徐氏,也就是江浙巨富之家。徐霞客的高祖徐经与唐寅曾是好朋友,并一同入京会试,后因牵扯进了考场舞弊案,两人最终未能上榜。所以徐家并不是单纯的富商,同时还享有“清江文献巨室”之名,其所筑的“万卷楼”中藏有大批宋、元两代的古文献。徐霞客的太祖父徐元献,是梧塍徐氏以文才著称的佼佼者,高祖徐经在江浙也颇具文名,祖父徐衍芳更是终年读书,想要金榜题名,但未能如愿,父亲徐有勉则拒绝入仕,靠艰难创业让家道中兴。徐有勉曾对朋友说:“次子弘祖眉宇之间有烟霞之气,读书好客,看来可以继承我的志趣,我并不愿意他富贵。”可见他不仅自己绝意宦途,也不希望儿子追求功名利禄。董其昌在《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中写道:“盖公性喜萧散,而益厌冠盖徵逐之交。”也就是说,徐有勉不仅不愿做官,而且讨厌与达官贵人打交道。
    徐有勉说的这个“次子弘祖”就是徐霞客,“霞客”二字是他自取的号,后来编著的游记也以此冠名。徐霞客自小就很聪明,看书能过目不忘,且倒背如流,但他的志向却与同龄人格格不入,别人都在为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理想而刻苦准备,而他的理想却是游山玩水,曾写下过自己的志向:“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意思是有九州土地,我要跋涉八州,有五座大山,我要攀登四座。并豪情满怀地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意思为,一个有志气的人应该早上观碧海,傍晚登苍山。正是有啥样的爹,就有啥样的儿子,父亲徐有勉对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并没有任何偏见,反正家里有钱有势,也不在乎他当不当官。由此,徐霞客对科举考试很不上心,在他15岁那年,参加童试未能通过,自此与仕途无缘。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徐有勉去世,享年60岁,徐霞客为父亲守孝满3年后,打算践行自己游历天下的理想,但又拘泥于“父母在,不远游”的礼教而左右为难。此时,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却很支持他,还为他制作远游冠,支持其出游,彻底打消了徐霞客的顾虑。
    于是,从22岁起徐霞客就走出家门,去饱览名山大川,直到他54岁逝世的前一年才返回故乡。在这三十多年中,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天的21个省、市、自治区,做到了“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记录各种景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最后汇集成天下奇书《徐霞客游记》。值得一说的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是公元1613年5月19日,而从2011年起,每年的5月19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好了,正面的故事到此为止,接下来就要说真实的历史了…我们都知道,古代可没有现代的高速公路、高铁等道路体系,交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徐霞客怎么就能做到游遍天下呢?哪怕说他家里有钱,也完全不差钱,可是在那个年代,即便是明末路引制度已经崩坏的时代,想要到处跑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如何达成这一史诗级的成就呢?答案就是,他占了朝廷的便宜,而且不是一般的便宜,而是非常大的便宜…我们知道,历史上为了为了方便各地投递文书、传递军情、转运物资、运送就任或离任的官员,专门设置的有驿站体系,其功能大体相当于现在的邮局、交通局兼各级公办的招待所。
    只是,想要使用驿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出差人员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马牌,也就是通行证,否则驿站可以拒绝接待。我们在明史故事中就经常讲到,某致仕还乡的朝臣,皇帝会给予“驰驿而还”的恩典,也就是破例准许其使用朝廷的驿站返乡,沿途的所有花销朝廷都给予报销。但到了明朝的后期,不少官员会假公济私,随意发放马牌给它人使用,有权有势的人拿到马牌,就能够免费使用驿站,基本上吃住行的花销全都不用自己花钱。而徐霞客就当仁不让的钻了这个空子,并且在他的游记中毫不忌讳的记录了下来,还引以为荣,洋洋得意。滥用驿站的问题是当时朝廷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御史毛羽健就向崇祯皇帝上疏:“驿递一事,最为民害。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名如纸。敲骨吸髓,见闻心寒。”就是说驿站把老百姓都害惨了,驿站的差役都很威风,祸害一方,老百姓怕他们怕的很。紧接着,给事中刘懋给崇祯皇帝上疏,阐述裁撤驿站之后一年可以省几十万两白银,正在为财政伤脑筋的崇祯皇帝听了非常高兴,立马下旨裁驿,自此大明那些不怎么常用的驿站纷纷裁撤,驿站的驿卒也全都下岗,而这里面就有一名驿卒,叫做李自成…
    当然,李自成的故事另当别论,而裁撤驿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主要线路的驿站是不可能完全裁撤的,因为朝廷也需要驿站来保障信息和物资的传递。所以,还是说徐霞客怎么利用驿站来占便宜的吧。徐霞客的《粤西游日记三》中,记录了自己在崇祯十年十一月下旬的经历,“丁丑十月二十六日晨餐后,得两肩舆,十夫”,意思是今天我搞到了十个民夫给我抬轿子。“十一月初二日饭后夫至,少二名,以妇人代担”,意思是今天我酒足饭饱后民夫到了,但是没到齐,少了两个,我用两个妇女代替了。“候夫甚久,以二妇人代舆”,意思是今天我等候民夫很久,没耐心了,就让两个妇女给我抬轿算了。“初三月村小夫少,半以童子代舆”,意思是今天我到的村子太小了,民夫也太少了,找不到人给我抬轿,就让小孩子给我抬轿。“二十一日…众夫哄然去,余执一人絷之…见余絷其夫,一老人乃出而言曰…余当代为催夫;失二鸡…仍絷前夫不释。久之,二村人召鸡,释夫去”。意思是今天21日,我刚到一个村子,结果村里的农夫全部跑光了,我抓住一个老年农夫绑起来当人质,一个老妇女见我抓住他的老伴,就向我求情,放了我的老伴吧,我去给你催促寻找抬轿子的人;但是我的两只当晚饭的鸡丢了,就始终绑着她的老公不放。相持很长时间以后,村里两个农夫给我两只鸡补偿我的损失,我才把这个老头释放了。
    “二十二日其夫哄然去,余执一人絷之,盖其夫复欲委之村人也;始,村人不肯承,所絷夫遍号呼之…二十三日则及升舆,少三人,遍入山追之,比至,日已西入山,余有戒心,竟止不行;二十五日舆夫遂哄然散去,时日已薄暮,行李俱弃草莽中,其人复遁去,余追之,执于前捨架上,强之下,老人惧余鞭其子若孙,余谕以不责意,已晚餐,其子跛立,余叱令速觅夫,遂卧。意思是今天22日,我驱赶农夫整日赶路,在傍晚时分到达了下一站的村庄,这时上一站掳来的农夫们疲惫不堪,看到总算是完成任务了,刚到达下一站村子就立刻逃散,我怕跑光了没人在这个村子接头,立刻抓住其中一人,捆上后牵着进了村,而此时村中的男子提前听到了风声,有老爷又来白吃白住白拿了,都已经逃跑到深山里面去了。于是我就带人挨家挨户的搜,抓住了两名妇女,命令她们去找人搬行李做饭,被绑的人质也呼喊着让村里人接班。过了一会儿,负责驿站事务的老人便赶来了,这位老人的儿子是个瘸子,老人担心我用鞭子抽打他的残疾人儿子,所以不得不来伺候我。待我酒足饭饱后,躺在老人和妇人为我铺好的床上,还喝令他们去找明日抬轿子扛行李的农夫,然后才呼呼大睡。
    “余叱令速觅夫,遂卧。”游记上这简单的一句话,就暴露出他徐霞客作为门阀子弟的嚣张气焰,丝毫不把老百姓放在眼里,随便奴役殴打,连妇女儿童都不放过,强迫他们给自己抬轿子,简直是毫无人性、野蛮凶狠!同时,持有马牌的徐霞客还搜刮沿途百姓,吃饭当然不能粗茶淡饭,必须要有鱼有肉,让老百姓“煮蛋献浆”、“以鲫为供”、“割鸡取池鱼为饷”。参考当时的历史现实,有鱼有肉是很多老百姓过年才可能吃上一回的奢侈食物,而徐霞客凭着自己的身份就可以顿顿让老百姓免费奉献给自己。明末的百姓民不聊生,就是千千万万个徐霞客越来越严重的压迫和剥削,才导致了明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所以,天真到什么地步才会认为徐霞客是靠着自己的双腿去“穷游”?而《徐霞客游记》中,类似的记载比比皆是,字里行间全都是劳苦民众的血泪悲歌…徐霞客晚年在云南时想北上瞧瞧,可丽江的土司却拒绝了他的请求,不过对徐霞客的到来表示出极大热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送了他若干金银礼物,使其受宠若惊,不便再提其他要求。试想,如果没有特殊的身份加持,人家会鸟他是哪瓣蒜?
    当徐霞客重病于鸡足山不能行走之际,丽江的土司派出八个纳西汉子,用滑竿抬着徐霞客,历时五个月,行程四千里,生生把徐霞客抬回了江阴老家,以至于霞客临终之际,深感其大恩大德,吩咐儿子将其坟墓朝向西南方,以遥望远在西南的挚友土司。至于说多年沿途对普通民众和百姓的压迫,以及普通民众对徐霞客的供奉照应,徐霞客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个“谢”字,更没有在游记中有过任何感恩的描述,因为在他看来,能够伺候他徐霞客徐大旅行家,是这群泥腿子们的福份…恩,这福气给你,你要不要啊?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3月8日,54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临终前曾说: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徐霞客满意的去了,一生潇洒,可谓圆满,但仅仅三年后,大明天崩地裂,八旗入主中原,那个曾经能够让他免费游遍天下的大明彻底成为了历史,而连带着他老徐家,也同样付出了灭门的代价…
    公元1645年,清朝顺治二年,此时已经是徐霞客离世后的第五年,这位生前纵情山水、恣意放荡,立志“朝碧海而暮苍梧,睹青天而攀白日”的潇洒人生客,在故去五年后,其家就遭受了重大的变故,长子徐屺、侄子徐亮工等徐氏一门二十余人被杀,徐家宅院被毁。关于徐家为何被灭门时至今日仍是一个谜团,但普遍认为,这与当时的奴变有关。所谓奴变,就是这些世家豪族的奴仆在眼看八旗南下、天下易主之时,一呼百应,纷纷前往主人家讨要卖身契,被果断拒绝后便“举火焚屋”,“老拳恶声相加”。据史书记载,当时整个江浙,从城市到乡村,几乎到处都有家奴聚集,鼓噪而行,杀劫焚掠,如宰牛羊,反掌间耳。而老徐家,只看徐霞客生前行游的作派,就绝不会是一个亲爱下人、善待奴仆的人家,所以…在奴变之时,举家被戮,以至灭门,也算是报应吧…正因如此,我才会为本文取名为《徐霞客与明亡》,通过徐霞客一生的行游的经历,以及老徐家最后灭门的下场,都足以知悉大明为何而亡。虽说或许片面,但却绝对真实…
    因此,我们看待任何历史人物,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伪善的一面。还是那句话,《徐霞客游记》确实是旷世奇书,但徐霞客的所作所为,是绝对不值得去推崇的,包括徐霞客这个人,也从来算不上是一个好人。试想,如果今时今日还有这样公款吃喝到处旅游,且随意叱责动手打人的家伙,你们会怎么看待它?又会如何“回报”它?只能说,徐霞客生在了一个对他而言是为极好的年代,但是这种所谓的好,是建立在无数劳苦大众的血与泪、悲与泣之上的。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这句话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另一个窝,请速标记⬇️

(书是好书,人是烂人。)

骊龙之师
我们从不以自己做过的事情为傲,但有些事情只有我们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