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启

文摘   2024-12-21 22:00   河南  
本文作者:挖土兔子
    今年是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发掘50周年,9月份的时候,在长安城还专门开了个与之相关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会上对秦始皇帝陵这些年的考古发现成果予以公布,可以说是蔚为壮观、令人震撼。不过,在开放对公众展陈文物和学术成果的同时,于相关的研究机构中,一把出土于秦始皇帝陵随葬坑的青铜剑则被一众业内的兔给围了起来。这把并不长的青铜剑本身倒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独在剑身上有着一列不起眼的铭文,而这些铭文中,赫然有着“丞相启造”这四个字,也正是这四个字,让现场的所有兔都激动不已…
    为什么会激动呢?这就要说到一桩历史迷案了。熟悉秦朝史料的兔都知道,秦始皇嬴政在拢共在位36年,这期间一共有6位丞相,他们分别是吕不韦、昌平君、隗状、王绾、李斯和冯去疾。认真看这份名单,有一个人显得非常突兀,是谁呢?正是昌平君。其他人都有名字,但只有昌平君没有名字,哪怕翻遍了史料,也找不到这个昌平君到底叫啥。而史书上关于昌平君的记载,只有《史记·秦始皇本纪》里的几句话:“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二十一年,王贲攻荆…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这四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咱们挨个来说。头一句,说的是昌平君是平定嫪毐之乱的大功臣。再一句,说的是秦王政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26年,刚被秦国所征服的韩国反了,秦始皇采取怀柔政策,派昌平君作为代表,到被秦国占领的韩国郢都去做安抚工作。第三句,说的是秦王政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24年,昌平君突然反秦。最后一句,说的是秦王政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23年,昌平君死。
    那么问题就来了,像昌平君这样有如此大功之人,史书上不仅没有名字,甚至连出身都没有,这就非常的诡异。后来,唐代的史学家司马贞在其所著的《史记索引》里写了这么一条:“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於郢,项燕立为荆王,史失其名。”这才对应上,原来昌平君是楚国的公子,而他之所以没有留下名字,应该和谋反有关。那问题又来了,昌平君为什么要反秦呢?恩,史书中依旧一字没说…不过呢,有个事儿倒是能够为之佐证。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开启了灭楚之战。战前,秦始皇嬴政召集群臣,讨论攻楚方案。当时,秦始皇问李信该怎么打,李信说,想要灭掉楚国,只要二十万大军。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要灭了楚国,至少需要六十万大军。嬴政认为王翦老迈,于是就命李信为大将,领兵二十万灭楚,但李信刚攻入楚国腹地,就被楚将项燕杀得大败。《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这里面有个非常大的疑点,那就是李信攻下楚国的鄢郢之后,按理说应该一路向东乘胜追击,但李信却收缩大军,甚至叫来蒙恬,朝着反方向开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最大的可能就是李信的后方出了大问题,而此时最有能力在李信身后搞事的,就是那个神秘的昌平君。面对李信的大败,“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至此,时间线严丝合缝。那么这里又有新的问题了,为何昌平君放着秦国的丞相不当,非要去反秦呢?个人揣测,楚国是昌平君的故国,昌平君多少还是心向故国的,另外,项燕应该是答应事成之后拥立昌平君当楚王,能成为楚王,为何屈居秦相呢?此外,如此重要的战役,李信失败的详细过程,历史上却没有任何记载,这就非常奇怪,而更奇怪的是,李信吃了这么大败仗,嬴政仍然很信任他,先后派李信与王翦之子王贲率兵攻打燕、代和齐国,平定了燕齐,李信因功被封为陇西侯。综合分析就能够明白,李信灭楚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昌平君的悄然反水,这样的朝廷丑闻,嬴政肯定是要设法掩饰的,故而史书才不会有相关的记载。
    此外,这和王翦灭楚为一定要六十万大军的原因,也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王翦很清楚当时的时局,毕竟秦楚之间早有联姻,宣太后、华阳太后,都是楚国人,秦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事实上都是由楚国外戚在掌控,包括那位在史书上同样神秘消失的始皇后,也就是嬴政的正妻,同样应该是来自于楚国。而王翦要六十万大军,倒不是说灭楚真的需要这么多队伍,而是六十万大军是秦国当时所有生力军,王翦带走了秦国的所有生力军后,就不用怕秦国的那些楚系外戚在后方各种使坏,从而避免重蹈李信的覆辙,能够安心灭掉楚国。但说到这里,还是没有回答,昌平君到底叫什么名字,不过没关系,因为早在1982年的时候,我们就曾经找到过相关的端倪。当年,一批破铜烂铁从河北蓟县运到天津,准备回炉重造,某文管兔在不经意瞟到了一件兵器式样的物件,认真去看,发现是把残损的铜戈,拂去上面的尘土,铜戈上竟然还有字。有字的物件,那就不能回炉了,于是赶紧上报,而经过一众专业的兔考证,铜戈上的文字为:“十七年,丞相启、状造,郃阳嘉,丞兼,库月隼,工邪。”
    同时,经过研究确定,这件铜戈是一支典型的物勒工名的战国秦戈,关于“物勒工名”,之前故事兔子曾经撰文讲过(物勒工名,岂可不诚?),大意就是是把铸造的人名都标在器物上,一旦器物出现了质量的问题,就可以进行追责。这件战国秦戈上的字翻译过来上这样的:负责质量监督是郃阳县丞“嘉”,保管这件器物的人叫“月隼”,具体铸造的工匠叫“邪”,铸造的时间是“十七年”,总责是丞相“启”和“状”。我们知道,秦国的丞相是秦武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09年才设立的,在此之后,在位超过17年的秦王,只有秦昭襄王(在位56年)和秦始皇嬴政(在位36年)。秦昭襄王十七年时的丞相是魏冉,而且这年没有其他丞相,所以这把铜戈只可能是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所铸造的。其中的“状”,指的是“隗状”,秦始皇陵的选址,“皇帝”和“朕”的称呼,都是丞相隗状所负责的,也就是说,这件铜戈上的“丞相启、状造”,就对应着当时的两位丞相,“启”和“隗状”。至此,丞相启,似乎应该就是史书中消失的昌平君,但是,到了里耶秦简出土之后,这一判断又成了一个谜团。
    2002年的时候,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里,出土了36000多枚秦简,统称为里耶秦简。这批秦简的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里面有这么一篇:“廿五年二月戊午朔,辛未,洞庭叚守灶敢言之:洞庭县食皆少。略地军节归,谒令南郡军大守以洞庭吏卒数、军吏卒后备敬者数令治粟大府输食,各足以卒岁便。谒报。敢言之。二月癸丑,丞相启移南郡军叚守主:略地固当辄输,令足灶岁,唯勿乏。传书洞庭守。”别的都不重要,只需要看这6个字:“廿五年,丞相启”。也就是说,秦王政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22年的时候,丞相启还活着。前面讲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里,秦王政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23年,“昌平君死”。就似乎就对不上了,一个一年前就已经去世的人,怎么可能再发号施令呢?但是,这里面仍有悬疑,什么悬疑呢?就是里耶秦简的这份档案中有个明显的错误之处,就在于“二月戊午朔”和“二月癸丑”。按照天干地支来算,癸丑应该在戊午前5天,这时间线竟然倒过来了…
    所以,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里耶秦简的记载,亦有着刻意而为的错误?毕竟关于丞相启最后的记载,就是里耶秦简的这段记录,但这段记录却又有着明显的时间错误。今天的人或许不懂天干地支,但是在当年,这就是最基本的计时标准,故而出现如此明显的错误是非常无法理解的…而根据岳麓秦简的记载,到了秦王政二十六年四月,丞相就成了“状”和“绾”,既隗状和王绾,换而言之,丞相启自此彻底消失于历史之中。不过,我个人仍是深信丞相启就是昌平君的,因为了除了里耶秦简这唯一的反证之外,其他所有信息全部严丝合缝,没有丝毫的疑虑。此外,根据野史的记载,丞相启,也就是昌平君,其女儿嫁给了嬴政,而且还是正妻,换而言之,历史上消失的秦始皇后,就是昌平君丞相启的女儿,而昌平君丞相启正是嬴政的正牌岳父…当然,直到当下,即便有着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的各种文物不断现世,我们依旧没有更加直观的证据来证明丞相启就是昌平君,只能证明秦朝时期确实有这么一位名为“启”且未在史书上记载的丞相,但是按照当前的考古进展来看,彻底揭开这一历史谜团,也不会等太久了…

⬇️另一个窝,请速标记⬇️

(历史疑云。)

骊龙之师
我们从不以自己做过的事情为傲,但有些事情只有我们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