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2月14日(星期六)铜川市 不限行
铜川往事之永远的伤痛 太多的惋惜
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七日星期一,天气阴霾晦暗。这一天发生的事情,给我带来一生的伤痛。
早上天刚麻麻亮,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揉了揉惺忪的眼睛,伸了伸懒腰,提拉着鞋把门开开。只见公社办公室主任崔忠孝站立在门口,神情惊恐失言失色的说:“少文赶紧上车,官地知青窑洞塌了!"
卡车迅速的驶出大门像疯了一样的疾驰,仅用了二十多分钟就开到距离公社十几公里的桥子梁公路上。车还未停稳大家纷纷跳下来,跟着杨书记沿着小路向山梁对面的官地村奔跑。
到了村头儿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给知青新打的八孔土窑洞全部倒塌了,形成了一座小山。周围挤满了村上的群众,老太太们在啼哭,老汉们在抹眼泪。
有几十个男女社员和知青用镢头铁锹飞快的挖着。生产队长踉踉跄跄的迎上来,哭丧着脸鸣咽道:“杨书记,早上五点天没亮窑洞塌咧,里面有三个知青娃,韩启绪、刘从军、李复祥……"
杨彥芳书记脸色铁青眉毛拧成了疙瘩,眼睛像要喷出火,厉声喝道:“快点挖,一刻都不能停!"他从一个社员手里抢过镢头,径直挖了起来。机关的同志也找到工具跟着挖起来。我没拿到工具爬到最上面,用双手拼命的扒土……
桥子大队的社员、知青们赶来了,史家河矿的矿山救护队和职工们赶来了,市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也赶来了。汇集在一起的四五百人分成几拨,轮流替换争分夺秒的挖土铲土扒土。人们盼望着三位知青生还,希冀着奇迹出现。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我一直在土堆的顶端,没有撤下来,不停的扒着,血顺着指头流了出来。中午时分,由于过度的疲劳和悲痛,我终于支持不住昏厥了过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睁开眼睛,公社主任冯宏礼正在掐我的人中,我挣扎着从地上爬了起来又冲进去继续扒土……
官地是城关公社东南边最为偏远的一个山沟小村。当时只有三十来户,人口不到二百。自然条件极差,土地贫瘠,村民居住在土窑洞里,大部分人都患有地方克山(大骨节)病。身高超不过一米五,体质羸弱行动不便,劳动能力低下。口粮以玉米红薯豆类等杂粮为主,群众的生活十分困苦。恶劣的环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
一九七四年三月十五日,二十名男女知青响应国家号召,告别了城市、学校、亲人,怀着满腔热情,毅然来到官地。
在这里他(她)们成了好兄弟好姐妹,社员成了他(她)们的亲人,山村成了他(她)们的新家。知青的到来给沉寂的小山沟带来了欢声笑语和蓬勃的朝气。
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知青群体,官地村异常艰苦的环境,没有使他(她)们畏缩退却。在知青队长韩启绪副队长闻二香的带领下,经过一年的磨练,知青们很快成为村里劳动生产的一支主力军。春天的送肥路上,夏天的打麦场上,秋天的玉米地里,冬天的农田基本建设,都留下了他(她)们的身影和汗水。
第一次见到韩启绪是七四届知青刚下乡不久。我是公社知青专干。启绪到公社找我办理知青的粮户关系。他中等个头肤色白皙眉清目秀,举止言谈稳重大方,是那种一见就让人喜欢的年轻人。从交谈中我得知启绪是独生子,下面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父亲是史家河煤矿职工,母亲是家属。
这次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繁忙的知青工作中,我尽量抽出时间到官地村去看望启绪和大家。每次见面启绪和我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韩启绪在学校是学生班长品学兼优。在农村担任知青队长,劳动时重活累活脏活抢先带头干,开饭时总是先让着大家吃好吃饱。为了改善生活,他组织大家在知青自留地里,不失时机地种上各类蔬菜。还买了几口大缸,把大白菜白萝卜腌制成咸菜以备过冬。
启绪不但知冷知热的关心着每一位知青,他还发动知青们经常对村里的一些孤寡老人和贫困户,问寒问暖给予帮助。这个知青小组受到了村里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在全公社六十多个知青点年终评比活动中,官地知青点成为先进知青点之一。
刘从军瘦高个,浓黑的剑眉下两眼炯炯有神。他酷爱读书识多见广,讨论起问题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在那沒有电视,电影极少的年代。每到晚上从军身边就会聚很多人,大家听他古今中外的讲故事。许多故事经他绘声绘色的讲出来,时而让人心情紧张,时而让人捧腹大笑,不知不觉间消除了劳动一天带来的疲劳。
李复祥小个子,充满稚气的小圆脸透着一股机灵劲。他年龄最小仅十六岁,初中毕业就下乡了。生产队照顾复祥安排当了羊倌,他和他的羊群走遍了村子附近的沟沟坎坎。在秋天收获的季节每次放羊回来,复祥总是从划破挂烂的衣裤口袋里掏出采摘的各种野果送给大哥哥大姐姐们分享……
整整过去了九个小时,下午三点多,韩启绪、刘从军、李复祥三位知青兄弟被人们抬了出来。他们的面容都很安祥,好像还在熟睡中……
追悼会在三座新坟前举行,挽联花圈摆满了半个山坡。前梁山垂首,三岔河呜咽,松柏肃穆,春草叹息。在悽冷的寒风中,亲属们、知青们、父老乡亲们静静的伫立在坟前。人们早已欲哭无泪欲悲无声,只有默默的哀思沉痛的悼念!公社党委根据韩启绪同志生前的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三位知青的青春年华永远定格在这里……
不幸中的万幸。住在第二孔窑洞的四位工宣队同志因参加会议,头一天回市里而躲过一劫。在第八孔窑洞上学的村里二十八名小学生,因时间未到尚未来校上课皆幸免于难。其他知青嫌新窑洞潮湿暂时没有搬进去。与韩启绪、刘从军、李复祥同住第三孔窑洞的知青宁振波因报考大学回家取复习资料晚上沒能赶回来……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宁振波考上西北工业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曾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副总经理、首席顾问,中国船舶独立董事。参加了多型飞机的研制,参与编写了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系列丛书。
发表制造业学术论文数百篇,个人著作有《三体智能革命》、《智能制造术语解读》、《铸魂软件定义制造》等。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五届光华龙腾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现在还常年为清华、北京航空航天、西北工业、广东工业、上海交通、同济、华中科技等国内一流大学授课。
光阴荏苒,四十五年过去了。前梁山郁郁葱葱,三岔河涓涓流淌。官地在奔小康的路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们根治了克山病告别了土窑洞,住进了平原上的砖窑瓦房,过上了全新富裕的小康生活。但他们一直沒有忘记,为了改变这里的面貌,而付出年青生命长眠于此的三位知青……
▲本文作者徐少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前不久在原铜川城关公社部分知青座谈会上,我遇到李复祥的哥哥李复安。从他忧郁的眼睛里能感受到哥哥对弟弟无限的思念。年近九旬的杨彦芳老人在讲话中提起这段往事,老泪纵横声音哽咽……
永远怀念你们,三位知青兄弟。
二O二O年九月七日
来源: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