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2月16日(星期一)铜川市 不限行
耀州窑的千年发展与历史地位概述
作者:禚振西
耀州窑位于陕西省渭北高原中部的铜川市。这里矿藏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文化艺术和科技文明均有深厚的积淀,具备了创建和发展我国著名瓷窑的各种有利条件。
当地矿藏丰富,蕴藏有丰富的煤炭燃料和瓷土原料。铜川的煤炭,号称“渭北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民国文献记载当地煤炭蕴藏、质量均“实冠于西北”。“煤田所产,均属烟煤,炭分多、灰分少,发热力大,质料颇佳”,从而为耀州窑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燃料资源。瓷土原料亦十分丰富,据民国三十三年版《同官县志·矿业志》载:“制瓷之陶土(俗名矸子,矸音干),为石炭二叠纪之一种鸽青色及红黄色页岩,由岩内掘出风化后始用之。外涂之釉药,为奥陶纪石灰岩中所夹之页岩与煤系中之另一种页岩,产于富平之明月山。耐火土及药碱,则产于窑厂之附近。以上原料,除白色釉药取自富平外,其余则分布于黄堡镇、立地坡、上店、陈炉镇及县城附近”。这就是耀州窑在黄堡创烧,而其重要窑场分布在上述各地,而陈炉至今仍在继续烧制的原料基础。
耀州窑所在的铜川市,唐末“天佑三年(906年)李茂贞墨制以县置耀州” 。五代后唐以降均称耀州,故称耀州窑。其中心窑场在同官黄堡,此地自古为“禹贡”雍州之域,秦隶内史地,汉置祋祤县 ,晋设频阳,北周以降均为同官县。历史悠久,历经沿革两千多年,丰富的文物遗迹在铜川大地上留下斑斑印记。此地位于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交界地带,正当南北要道,“南则关中之襟喉,北则延宁之要害”,史称“三秦冲要”、“关辅襟喉”,是我国古代由农耕文明的中心,通往北方草原文明地区的南北要道。在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上,均处重要位置。
耀州窑地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摇篮——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其黄堡窑场南距我国西周国都丰京镐京、秦国都咸阳、汉唐国都长安等,约80-100公里。是大唐国都长安唯一的一座京畿窑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三千多年的周、秦、汉、唐兴盛丰富的文化艺术的滋养,是耀州窑优厚于国内任何一处窑场的长处。也是耀州窑能够由我国古代众多窑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名窑的根本所在。
今铜川市(古代耀州),境内的窑场,统称耀州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试掘和大规模科学发掘,在铜川市境内目前已发现耀州窑古代窑场6处,此六大窑场系由40多个烧造区的窑址群组成。另有晚清窑场1处。耀州窑的中心窑场,唐至元代在黄堡,明清至今在陈炉。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的黄堡镇,因唐代尚无耀州建制,我们也称之“唐代黄堡窑”。唐代是耀州窑的初创探索期。从唐到五代的三百多年间,耀州窑只拥有一个大型的黄堡窑场。窑场地处漆水河谷的一个小盆地,“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经考古调查和发掘证明,此处的窑址遗迹不仅星罗棋布,而且往往层层叠压,分布相当密集。初创时期的唐代,曾广泛学习和探索,烧制黑、白、茶叶末、黄、青和花釉瓷。中晚唐时日渐加强和提升青瓷的烧制,到唐末五代,青瓷已成为产品的主流。
五代是耀州窑的成熟创新期。五代时,王朝更替和战争频繁,国内很多窑场受到很大影响。但耀州窑所处的关中渭北地区相对稳定。同时,耀州窑又是五代梁、唐、晋、周等诸中央政权辖区内唯一的一座青瓷窑场,此时反而得以迅速发展和提升,制瓷工艺在短期内不断改进。其青瓷除学习越窑秘色瓷外,还融合了北方邢窑和定窑的先进施釉与支烧工艺,还直接借鉴了西亚金银器的造型和装饰技艺,突破了此前国内传统青瓷最高水平“千峰翠色”中“绿”的基调,成功创烧出犹如“雨过天青”色的高品质天青釉瓷。采用了精美的划花、贴花、剔划花的手法进行装饰。在窑址中出土了刻“官”字款和饰龙凤纹的青瓷标本。证明早在五代时期耀州窑已成为贡窑。
宋代是耀州窑发展的繁荣鼎盛期。青瓷的生产从原料的畜力粉碎和精细加工;轮制成型的陶车的全面改进;以及燃煤瓷窑的创建应用等,整个工艺流程得以全面提高。耀瓷青釉呈温润稳定的“橄榄青”色,产品以犀利洒脱的刻花青瓷为冠,深受宫廷和广大市场的喜爱,为方便批量生产,中期又推出了相同风格的印花青瓷,纹样题材和图案丰富多样。其精美的制瓷工艺得以迅速推广。除黄堡中心窑场外,又在玉华、塔坡、立地坡等地创建了新窑场,使宋代的耀州窑规模和范围大增。
金代,是耀州窑青瓷的延续发展期。仍以生产刻花和印花青瓷为主。青瓷的色调流行北宋末以来的翠青和豆青釉,纹饰图案喜爱开光式布局。又创烧出一种“白为上”的高档月白釉瓷,其釉青白色,釉质肥厚温润,具有强烈的玉质感,造型则以浑圆敦厚为特征,多素面,少纹饰,质感犹如和田出产的青白玉器,艺术效果既端庄大方又典雅温润。其产品数量少于青瓷,而且只在黄堡中心窑场中生产。此时,塔坡窑似已停烧,玉华窑只见烧缸盆粗器。除黄堡外,耀州窑此时已出现向东发展的趋势。由立地坡又扩至上店,在金晚期,再扩展到陈炉。完成了耀州窑“黄、立、上、陈”的传播过程。后三窑所烧的耀州青瓷,与黄堡窑场相比,产品相对较为原始和欠精细。
金末至蒙元,是耀州窑瓷器生产经营的转变期。由此前以烧制高质量精美青瓷供应社会上层所需为目标,此时转变为多烧以增大产品数量为目标的民间用瓷。生产经营方向的此种转变,表现在增大窑炉体积,将单件烧改为多件叠烧。青瓷产品由传统的橄榄青、翠青、豆青,变为青黄和姜黄色,碗盘内底出现了刮釉涩圈。元代后期,又增加了黑釉和白釉瓷的烧制。产品从青瓷为主流,向日渐多元化的民间瓷转化。至此,创烧于唐代,以产品质量见长的黄堡窑,因数百年大规模烧造,浅层原料耗尽,深层原料又成本高而失去其优势。而其东边的立地坡、陈炉和上店诸窑,正处在上升发展中。特别是山多窑少的上店,能以柴为燃料,烧出的青瓷比同期的黄堡产品还要温润,从而出现了“上立黄陈”之说。至此,耀州窑的烧制中心出现了日渐东移的明显势头。
明代,是耀州窑的转移更替期。一是中心窑场从耀州窑创烧以来的黄堡窑场,转移到了新兴的陈炉窑场。陈炉窑从明代起,成了耀州窑后期的中心窑场,到明中期,黄堡窑最终停烧。二是烧瓷品种的更替。因传统的耀州青瓷到明初衰落为单线印花黄褐釉,其后逐渐消失,从而被黑、白、酱、茶叶末釉和白地黑花等民间瓷所替代,其中以白地黑花瓷最具特色。明初的山西移民带来了晋南烧制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的制瓷工艺,融合了耀州窑豪放洒脱的传统艺术风格,烧出了具有动感和写意风格的白地黑花瓷。此时,明秦王府曾在立地坡建琉璃厂,烧制带“官”字款和各种戳印、阴刻符号的琉璃瓦。考古新发现,陈炉窑也为秦王府烧制了大批的饰有龙或凤纹的琉璃瓦当与琉璃构件。明晚期关中发生大地震,致使两窑场窑业俱受损。
清代,是耀州窑民间瓷的多元发展期。入清,经“清康乾诸朝之生息”,耀州窑尚存的陈炉、立地坡两窑场得以恢复和发展。烧瓷品种除明代已有的黑、白、酱、茶叶末和白地黑花瓷外,还新烧出当地称“铁锈花”的白地赭花瓷。同白地黑花相比,其色调更为柔合,还在赭色花纹中闪有铁锈般的金属光泽。清三代时,陈炉耀州窑工匠又用白药、黑药、黏土,用适当的比例混合配制成釉,烧制成一种香黄釉瓷,主要制作“三供”、“五供”、“七供”中的各种供器。还将香黄釉进一步发展成香黄釉划花、香黄地黑花、香黄地赭花、内白外黄地赭花等等,使之成为清代耀州窑所产的乡土气息十分浓烈的瓷釉品种,并受到晋南、豫西和陕甘民众的欢迎。
晚清民国,是耀州窑的改良引进期。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社会,列强入侵,社会动荡,窑业艰难。耀州窑陈炉窑场地处山区、相对封闭。为改良和革新制瓷工艺。在晚清光绪年间,学习了景德镇的青花制作工艺,引进了钴蓝彩料,烧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耀州窑青花瓷。当地也称“白地蓝花瓷”或称“蓝花”。这种引进的青花瓷,到民国时发展成为陈炉耀州窑的主流产品。除大量生产单纯的青花瓷外,耀州匠人还将当地独有的香黄釉瓷与青花瓷工艺相结合,改良创制出香黄地青花赭彩和香黄地白釉开光青花赭彩瓷。靠着这些引进和改良的瓷釉品种,耀州窑陈炉窑场度过了晚清民国时期的艰难岁月,民国三十三年《同官县志》记载“陈炉镇有陶瓷一百二十一厂”。陈炉窑场一直以西北地区最大的窑场和陶瓷生产基地的地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耀州窑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从唐代创烧以来,它一直是北方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非常广泛的窑场之一。
从唐末经五代北宋至金元,耀州窑以烧青瓷为主。是继唐代越窑青瓷之后,在我国青瓷发展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窑场,被誉为我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是宋金时期我国六大窑系(亦称八大窑系)之一的耀州窑系的代表。《中国陶瓷史》认为,“仿烧耀州青瓷的有河南省境的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店窑,广州西村窑和广西的永福窑等,形成了一个与越窑面貌、风格有别的北方青瓷窑系” 。由近些年的考古发现得知,除上述窑场外,受宋金耀州窑影响的还有:陕西的旬邑县安仁窑、凤翔县青渠窑、澄城县尧头窑;河南的鲁山段店窑;山西的榆次窑、介休窑;宁夏的灵武窑;甘肃华亭县安口窑;重庆涂山窑;四川的达州瓷碗铺窑;湖南的衡阳窑;广西的藤县窑、容县窑、兴安窑等。新近,日本的森本朝子女士又告知,越南的李朝(11-12世纪)和陈朝(13-14世纪)也曾受到耀州窑的影响,烧过刻花青瓷和印花青瓷器。表明其影响力不仅遍布国内,而且已达国外。
另外,耀州窑青瓷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还表现在五代天青釉的创烧上。对此问题,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据近些年陕西、河南发现的几座五代墓葬所出的天青釉耀瓷及窑址出土的“官”字款和龙凤纹标本看,可以肯定的是:五代耀州窑创烧的天青釉瓷是一种质量优异的瓷器,是我国最早的天青釉,部分产品可认为是皇家的贡瓷。耀州窑开创的天青釉及其满釉裹足支钉烧工艺技术,影响了北宋的汝窑。耀州窑开创的淡天青釉及其满釉擦足底或刮足底的工艺技术,影响了宋末金初的张公巷窑。此后,再传播到南宋官窑和龙泉窑。从此意义上看,五代耀州窑实为我国天青釉系列制瓷工艺的开山鼻祖。
耀州窑五代末至北宋初创烧的剔划花淡天青釉瓷(曾被称为“东窑”的器物),具有精美的高浮雕艺术效果。其精湛的剔花(也称“深剔刻”)装饰工艺,不仅启发了宋代耀州窑刻花工艺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影响了北方的定窑、磁州窑、登封窑等诸多窑场瓷器的装饰工艺。
除青瓷之外,耀州窑在唐代创烧的素胎黑彩瓷的制作工艺,也曾影响到河南、河北、湖南的一些窑场。在五代和北宋的不少窑场中曾有仿制。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的青瓷名窑,它和古代的其他青瓷名窑相比,还有一个不同的特点,它还是一处能烧造多种瓷釉品种的综合性窑场。而且,耀州窑能适用市场的需要,在其近1400年代历史中,不断抓住商机,根据时代和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及时调整改变自己的烧瓷制作。需要青瓷烧造青瓷,不需要青瓷时及时改烧其他品种。需要高档瓷器时,努力烧造高档瓷。当需求市场转变时,迅速转为烧造民众用瓷。耀州窑既能有多样性,又能有专一性;既能满足社会上层,又能顾及社会中下层。既能努力学习他窑之长,又能摸清家底不断创新。从而能够顺应潮流,不断发展,近1400年窑火不熄,是古代众多窑场中一处延烧至今的罕见名窑。
(本文原为《中国耀州窑》图录概述,有改动)
摘选《耀州窑》集刊 第二期
来源:古瓷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