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签之困:中泰关系的考验与出路

民生   旅游   2025-01-21 19:44   泰国  


“免签”二字,本是善意的馈赠,如今却成了泰国参议院的一块心病。一纸政策,牵动两国神经,将中泰关系推向了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


近期,泰国参议院的一场关于中国游客免签政策的讨论,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议题的核心并不复杂:要不要继续让中国游客免签入境?然而,其背后的隐患却牵连着中泰关系的敏感神经,也揭示了旅游经济与安全治理的尖锐冲突。


免签政策:馅饼还是陷阱?

免签政策本是泰国为刺激旅游经济抛出的橄榄枝。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全球旅游市场逐渐复苏,泰国自然希望凭借其“微笑国度”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重振经济。然而,问题在于,这一看似双赢的政策,却成了部分犯罪团伙觊觎的温床。


泰国参议员万猜·埃克蓬披奇警察中将在讨论中点出,跨国犯罪分子正通过免签政策寻找漏洞,将泰国变成他们的“基地”。诈骗、非法资金交易,甚至更恶劣的犯罪活动逐渐显现。


而作为旅游业大国,泰国的开放政策与地理位置,让它在东南亚这片“风水宝地”中,更容易成为犯罪活动的集散地。


细究这场风波,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讽刺:泰国原想以开放姿态拥抱经济复苏,不料却在"欢迎"与"警惕"之间陷入两难。参议院的争论,表面上是关于边境管控,实则折射出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信任,这个国际关系中最珍贵的资产,正在被暗流侵蚀。


王星事件的后遗症

不久前轰动一时的“王星事件”,让中泰之间的信任基础开始动摇。缅甸及其团伙通过诈骗手段,导致大量中方公民和企业受害。这一事件虽然最终在中泰两国的司法合作下被揭露,但遗留下的创伤并未愈合,反而如阴影般扩散到免签政策的争议中。


“放宽”与“管控”之间的博弈,如今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议题,而是安全与国家利益的天平。


泰国参议院建议通过更严格的落地签制度来取代免签,强调需要入境者提供更多材料进行审查。然而,这一建议无疑将对两国间的旅游合作投下冷水。


从“游客”到“嫌疑人”的距离

在免签政策的光环下,游客原本是欢迎的对象。一个诈骗团伙的恶行,却让整个中国游客群体蒙上阴影,这是何等荒谬的逻辑跳跃?然而,舆论场上,这种以偏概全的论调却大行其道。一些泰国官员和媒体,将犯罪分子的国籍等同于一个群体的品性,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对理性和公平的亵渎。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游客"与"嫌疑人"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一个国家的开放政策是否就该转向封闭?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泰国固然有权收紧边境管控,但如果因噎废食,放弃与重要邻国的友好互动,无异于饮鸩止渴。


合作,才是出路

当然,泰国的担忧并非毫无依据。在讨论加强边境管控的同时,国防部的回应中提到与邻国合作,打击跨国犯罪的努力。


这或许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仅靠单边政策的修订,并不足以真正解决问题。唯有通过更紧密的国际合作,尤其是与中国这样的重要合作伙伴建立信任机制,加强情报共享和司法协作,才能有效遏制犯罪行为。


记得多年前曾读过一句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在今天看来,这句话似乎少了点什么。在利益之外,互信或许才是维系国际关系的根基。


中泰两国,一个是“东方古国”,一个是“微笑之邦”,都以包容和智慧著称。面对当前的困境,与其各自筑起心墙,不如携手合作,共同打击跨境犯罪。


中泰之间如何才能走出迷雾?

让我们跳出免签政策的框架来看这个问题:一个开放包容的泰国,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都至关重要;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也必将是泰国可靠的合作伙伴。两国关系的根基,不应被个别事件动摇,更不该被简单化的政策选择所定义。


风波终将过去: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唯有坚持对话合作,才能驱散彼此间的阴霾,重建互信的桥梁。期待中泰两国能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走出当前的迷雾,在中泰建交50周年的前提下开创双边关系的新篇章。



资料与图片来源:BANGKOK POST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于作者与本号无关。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自由生活 关注普吉

微信号|PhuketHeadLines







普吉岛PuketHeadLines
普吉岛PuketHeadLines是泰国唯一覆盖普吉岛及周边地区的线上媒体,提供该地区的各类信息等相关咨询。目前致力于详尽解读泰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力求客观展现泰国。希望读者理性认知泰国,客观评价泰国,开心在泰国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