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散养了……
与竞争对手挤破头,终于上岸,才发现河对岸的风景是这番……有的导师把你看在眼皮子底下,用课题、项目、课件支配着你的working time,让你在残酷的内卷中摸爬滚打;也有另外一类导师,或是忙于行政、或是正带领着师兄师姐们进行科研公关,作为科研小白的你,貌似被“遗忘了”,可以睡到自然醒,甚至可以任意游走于校园、商场等地方,毫不担心手机的“夺命连环催”。
图源:Pexels
上述两种科研常态,几乎涵盖了各位目前的研究生生涯,有的人乐在其中,但还是会有很多小伙伴开始泛起了焦虑——原来,我被“散养”了!!!
认命还是改变?
小科身边,也有很多被“散养”的同伴,他们中又大多分为三类:
嗅觉敏锐,但沉浸其中
既然各位都是吃过考研的苦才走到今天,自然不会把“散养”当成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大多数人在踏进研究生的大门之前,或许早就脑补了许多今后的科研日常,不说是996,起码也是科研娱乐55开吧。也正是因为有这种预期,很多人在发现自己被散养后,心里其实早就乐开了花,因为安逸总是会让人忘记自己的初心。结果两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把开题“水”了,把科研也“水”了,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恍然发现,毕业论文还是天方夜谭,更不用说顺利毕业、找工作了。
后知后觉,但得不偿失
此种属于对周围的环境不太敏感的人,或者是没有察觉到自己被“散养”了,一般是当周围的同学一篇接一篇的小论文被录用,才明白自己一直处在懒散的轨道上。此时已经过去大半个研究生生涯,好在,迷途知返,开始自己鞭策自己,定目标、请教前辈、奋力直追……一般这种人的结果尚未过于凄惨,也算能赶上顺利毕业这趟快班车,但是在后半程的努力中,留下了多少辛酸,也只有当局者知。
不安现状,力求破圈
或许很多人都看过《谁动了我的奶酪》,有的人学到了,在发现被“散养”的既成现实后,迅速联系导师、或是求助前辈,制定自己的学术规划,并有条不紊的执行到尾,在他们身上,似乎永远也看不见睡眼惺忪的慵懒或是行动迟缓的怠慢。小论文,照样不落;科研工作,也开展的有声有色。其结局,自然圆满。
图源:Pexels
因此,面对可能到来的窘境,各位又将如何处理呢?
散养,也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们自然羡慕能身处在一个“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行事有效”的团队中,所有人都能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沐浴到这种理想的环境。被“散养”,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然而,这种情况真的有如此可怕吗?显然不是,一切问题皆有正反两面,辩证的思想既能应对科研,同样也能一解这其中的奥秘:
散养,意味着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不用担心像被“圈养”一样整日忙于别人的节奏中,更不用为一直在做琐碎之事而焦虑,你该做的,就是如何支配好这得来不易的宝贵时间。
散养,为“思想之自由”提供了条件。小科知道有很多小伙伴因为在导师的“控制下”抽身乏力,下了班、出了实验室,根本没有了精力再去思考科研的另一种可能,所以对于被散养的你们,这种得来不易的机会,不正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去努力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吗?不管你是天马行空,还是好高鹜远,去想一想,总不至于让思想走进死胡同。
散养,为身体之自由开拓明路。别再睡懒觉了!用这点时间去锻炼、去健身难道不好吗?就算爱往外面跑,为什么不可以跑去学科前沿的各种会议、论坛上去,既陶冶了身心,又毫无压力的开拓了视野,甚至还能结识业界大佬,一举多得!
科研?自我养成记
然而,还是有无数的眼睛泛着泪光,期盼着能有一条切切实实的明路,因为大家初衷就是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自然科研仍旧是要啃下的骨头。小科这就为大家献上几计:
明确处境,制定计划
首先应该明确自己是不是被散养了,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因为受众不一样,有的人可能被散养已久,有的则是初尝涩果。在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后,应该赶紧制定未来的科研、工作计划,至于那些已经积懒成疾的小伙伴,可以借助一份app,一份挂历,随时置于醒目的位置,督促每一件该做的事情。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主动找到导师,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议题和方向,并始终坚持“目的——方法——结论”的轨迹制定出属于自己的计划表或是任务书。有了它,即使导师不在身边,依然会有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自己往前走。
推荐一款实用软件“滴答清单”,帮助各位进行日常的事务管理,计划任务安排。
“滴答清单”APP图标
以及按照“阶段—内容—时间”制定一份具体可实施的计划表
小科硕士期间的研究计划表
定期总结,跳出舒适
一个人的科研之路,总是会疲于孤单和忘我。有一件事希望各位谨记:
积极参加组会、分享会。不管是同师门的组会,还是其他师门的汇报会、分享会,一定要把自己融入进去,看看别人的研究,到了什么阶段,再看看自己最近所做的工作,是不是在原地转圈。通过交流、信息共享,你很快察觉到自己的不足,甚至是方向上的偏差,并做出及时调整。
关注学院、学校公众号的会议、讲座推送。(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例,“靠谱研究森、同济高等学堂”等公众号上就会随时更新各种学术讲座信息,让各位大快朵颐。)
通过课表,制造与导师见面的机会。这个计策特别实用,有时候苦于寻觅导师但不见,就可以去学院的教研办把学院老师的课表信息截获下来,通过课表时间安排,将导师“逮”个正着。
学院公众号上的讲座推送信息
积极生产,接受批评
任何一个在你脑中灵光一闪的想法,都要做记录。
随时将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汇以成文(不是杂文,是标准的投稿论文)。
不要吝啬分享自己的论文初稿。多一个人审阅,就能更早发现一些问题。
小科一直在使用的“5大科研法宝”
熟练工具,快马加鞭
要想脱颖而出,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高效的利用时间、熟练的使用身边的资源和工具。“高效的搜索文献、高效的整理文献、高效的阅读、高效的笔记”,都是环环相扣。最终能将有限的时间转化成科研能力的质的提升。
Zotero:文献管理神器。(具体操作推荐观看这个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E411p7qT from=search&seid=335737040336488347)
Picasa:超强大的图片管理软件。(调研、实验的过程照片,可以通过它轻松得到整合管理 使用教程链接:
https://wenku.baidu.com/view/d46696fe700abb68a982fb62.html)
Effie:实用的文献笔记、思维导图制作(使用教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b4y1d7Yq?from=search&seid=16356694875933219693&spm_id_from=333.337.0.0)
另外两个:欧路词典和知云文献翻译,则可以很好地帮助各位进行外文文献的阅读和翻译。
误区,千万别踩雷
误区一:脱离团队,自行开疆拓土。虽然事实是自己被“散养”,但是绝不意味着自己就可以从导师团队中游离出来,想干嘛就干嘛!!“你的选题、你的开题、你的研究进展、你的毕业论文”,都跟导师和团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误区二:本是“圈养”,羡慕“散养”。小科在此提醒,被“散养”的人,大多是身不由己,才得以破釜沉舟寻求新的方法和出路。不必羡慕别人的时间,科研不在于短时的安逸和舒服,而是需要无数难忍的千锤百炼。
误区三:井底之蛙,坐以待毙。这是小科给一群“特殊”同学的忠告,这类群体,有时忙于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有时忙于工作室的一些“琐碎之事”,其实客观来看,他们的工作时间,只有一半是真正贡献给了科研,心甘情愿的当一只被“圈养”的崽。归根到底,是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晰,本可以用那些“琐碎”的时间去强化自己的科研能力。所以,赶紧量化一下自己的科研日常,及时发现你所处的客观环境,并以一个更加优美的姿态去面对错综复杂的科研常态。
散养一时爽,论文火葬场。缺乏导师的专业指导,散养的同学论文往往难产。科研岛推出SCI/SSCI/EI源刊核心论文项目,带来不亚于导师的专业辅导。
扫码添加学术顾问
发送【SCI辅导】
了解服务详情
最后,小科希望各位小伙伴摆正心态,不管是被“圈养”,还是“散养”,都将其看作是科研的常态,灵活以对。当环境不再能够随意左右你的思想之时,接下来的路都可以成竹于胸。
点击关注👇科研岛,设为星标🌟
扫码添加学术顾问,发送【论文辅导】即可报名
2024-04-09
2024-05-11
2024-07-16
2024-07-10
上下滑动查看
多个硕博交流群,学霸齐聚,
不可多得的学术交流机会!
现在入群还可以免费获得“科研论文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