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放宽35岁年龄限制!职场焦虑能缓解吗?|津报早评

时事   2024-11-28 07:02   天津  

图源:中新网

文|木棉

每到公考季,公务员考试年龄的限制变化,都会引发热切关注。近日,“多地省考报考年龄放宽至40岁”的话题登上热搜。

在日前已发布2025年省考公告的7个省份中,天津以及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四川均有应届硕士、博士将年龄限制放宽到40岁的相关政策。例如本市就明确,报考人员在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8年11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出生),2025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的,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1983年11月以后出生)。

长久以来,35岁似乎成为职场的一道无形分水岭,不少人在这个年龄节点上遭遇了职业发展的瓶颈。曾有专家分析,目前的用工市场已经从以往的“劳动力红利”转向了“知识红利”。每年都有大量应届毕业生进入求职市场,这些大学生并非是前辈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群拥有升级知识的“新人”。站在企业的角度,他们会非常倾向于使用这类“新人”,既降低用工成本又能让企业“更新换代”。因此对于中年员工或者求职者,哪怕曾经是业界精英,也很可能成为被淘汰的人群。

事实上,无论哪个行业,人才更迭都属于正常现象。但把年龄当做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人为放大年龄“权重”,一定会造成“有才不用”的尴尬局面。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0》显示,从1985年到2018年,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23岁上升到38.39岁,其中城镇38.37岁,农村38.42岁。我国劳动力的整体年龄早已迈过“35岁门槛”,而且还会继续提升。如果企业在选人、用人上不顺势调整,依旧过度看重“青春红利”,恐怕就会陷入“就业难”与“用工难”的两难处境,不利于用工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尤其在公务员招录中的“35岁门槛”,更是拦住了许多有能力、有经验的优秀人才。在知识爆炸、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继续深造,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与专业技能。而且,35岁往往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黄金时期,该年龄段人群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而且在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方面也更加成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市放宽公考年龄限制,不仅为这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更为公务员队伍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与创新力,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公职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一步说,放宽公考年龄限制,对整个求职、就业环境,也有着积极的“风向标”和“火车头”的意义。《解放日报》就提出,“35岁现象”之所以会成为求职者的一种集体焦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企业效仿公考的年龄限制,使之逐渐成了职场的普遍潜规则。如今,公考打破年龄限制惯例,向全社会传递了一种积极信号——年龄不再是衡量个人能力与价值的唯一标尺,能力与贡献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公职领域发光发热的关键。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能够容纳和尊重各个年龄段的劳动者,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希望更多的企业、单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打破年龄限制、不拘一格吸纳人才,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包容的职场环境。

天津日报
媒体新闻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