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著联合书单”的前身为“我是编辑我推荐”,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介国内的优秀译著类新书。书单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旗下品牌“索•恩”发起,力邀国内众多知名出版机构和品牌参与,定期整理发布,向读者推荐有料、有趣、有颜值的翻译作品。此外,我们也欢迎更多阅读类自媒体加入到这项工作当中,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译著联合书单建设成为一个连接译者、编辑、媒体和读者的知识共享平台,更好地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
首部用英语撰写的关于司马光从政和思想的著作∣
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
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冀小斌 ∣著 彭华 ∣译
索•恩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10月
司马光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凭借多卷本《资治通鉴》家喻户晓,也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而闻名。这是首部用英语撰写的关于司马光从政和思想的著作。冀小斌博士追溯了司马光的宦海沉浮,分析了其保守思想的的优势,为读者理解宋代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和雄心勃勃的改革运动提供了新的视角。索·恩编辑燕羽推荐
公号ID:thornbird2018
虚无主义与崇高的后现代
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段艰难关系的历史(故事)
[英]威尔·斯洛克姆∣著 张红军∣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6月
与主张虚无主义必须被克服的一般观点不同,本书主张虚无主义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它必须悖论式地保留于西方当下的哲学与文化中,因为西方现代思想的本质是基础主义,而虚无主义如果被根除,就会招致一种新的基础主义,一种可能比第一次启蒙运动更危险的新的启蒙运动。这里的虚无主义当然不是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不是那些相互指涉、相互否定的意识形态,如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反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反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等,而是后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是专注于虚无本身且自我指涉、自我解构的意识形态,因为只有这种虚无主义才能逃离二元对立,从而逃离自身被指控为虚无主义的宿命。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美] 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 王皖强∣译
“全球史”的开山之作,影响四代人的全球史经典著作。该书出版近60年,近期推出全新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皖强教授和清华大学历史系刘北成教授联手翻译审校。《全球通史》创新性地采用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视角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关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媒体运营包丽娟推荐
公号ID:pku-press
全球视野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53)
[英]安德鲁·N. 布坎南∣著 张士伟 ∣译
本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动态的、全球性的学术描述,尝试重构传统视角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区域与时间框架,真正破除“欧美中心论”,将区域视角放大至全球,重点包括在过往“二战”史中时常缺位的亚洲、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战争进程及其互相交织的政治与经济活动等,同时将传统认知中的“二战”时间框架扩展至1931—1953 年,将“二战””欧洲战场爆发前具有全球意义的区域冲突囊括在内,并将1945 年后亚洲战场的局部冲突纳入“二战”叙事框架,对世界格局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学术论述,对美国霸权作了较为深刻的透视,并指明由美国主导的“二战”史叙事存在较大的缺陷,1945 年后层出不穷的地区冲突就证明了美国推动建立的以其为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失败。
鲍勃·迪伦为什么重要
[美] 理查德·F. 托马斯∣著 张宏∣译
首部从古典学角度全面探讨迪伦歌曲文学性的著作,为将迪伦从摇滚名人堂引入古典诗人的万神殿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在本书中,开设了哈佛大学同名课程的教授理查德·F. 托马斯要求我们反思:“是什么造就了经典?”他雄辩地论证了迪伦的现代意义,同时为读者揭开了迪伦歌词背后的秘密。本书将为迪伦爱好者们揭示迪伦作品的深刻内涵,并彻底改变人们解读这位民歌诗人的方式。
海洋女王:里斯本的历史
[英]巴里·哈顿∣著 马雅 张崇静 | 译
里斯本,这座拥有2000年历史的葡萄牙首都,有过辉煌,也有过黑暗。1755年的地震及其所引发的海啸、火灾,给这座“被困在西班牙与大西洋之间”的古城负上了沉重的伤痕。里斯本的故事是一个从灾难的灰烬中涅槃的故事。旅居里斯本逾30年的英国记者巴里·哈顿,以其对这座城市深切的爱、诗意而亲切的文风,带领读者漫步里斯本的街角巷弄,探寻历史遗迹留给当代的线索信息,一睹葡萄牙帝国的今昔往事。
语言之问:从因纽特语到谷歌
[瑞士]雅克·莫施勒尔∣著 左百瑶 | 译
“因纽特语中指称雪的词比其他任何语言都多”“法语是一门严谨、清楚、优美的语言”“自动翻译的发明仅仅归功于工程师”“短信影响了法语拼写和语法的规范性”……从这些对语言的误解入手,作者在最新研究的基础上,邀请读者重新去认识语言学的过去与未来,呼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重新认识、思考语言,以及语言结构与语言使用的关系。作者将最新的重大发现与媒体分析、语言哲学或论证理论融会贯通,辅以实证论证,旨在阐明我们每个人对语言及其使用的模糊认知。
牛津西方音乐史·卷五:20世纪后期音乐
[美]理查德·塔鲁斯金∣著 何弦 班丽霞 | 译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牛津西方音乐史》。在最终卷中,塔鲁斯金对二战结束以来的伟大作品作了深刻剖析。电子音乐和计算机的影响,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到来以及安德森、佐恩与亚当斯的现代音乐,也均在研究之列。凭借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成就了一幅现代音乐的立体画卷。
双城史:迄至1146年的世界编年史
[德]鄂图∣著 林中泽 | 译
《双城史》是中世纪著名史学家弗赖辛主教鄂图撰写的一部世界历史,堪称中世纪极富盛名的拉丁世界编年史。本书主要阐述了从创世之初到他生活时代的世界历史的变迁,把世俗之城的勃兴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经希腊罗马文明,一直延续至他那个时代的基督教文明。通过这一古代中世纪人类文明中心由东向西的更替,世界历史被描述成一个互相连接的整体,本书从而成为第一部真正用哲学的方式对人类历史做出理论说明和系统解释的作品。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西]安迪·罗宾逊∣著 刘楚宁 | 译
1971年,《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问世,成为拉丁美洲“60年代”集体记忆的沉淀。在加莱亚诺写下巨著的年代,这片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由残暴的亲美军事政权所掌控。21世纪之初,“粉红浪潮”席卷拉美大地,为了消除贫困和极端不平等,“加速增长”成为共识。在这个资源日益减少的时代,在这个资源无比丰富的大陆,出口原材料并由此获取外汇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快途径。然而,历史面临着重演的危险。全球资本主义力量对拉丁美洲造成的破坏,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也发生在对人类灵魂的践踏上——传统的“和谐生存”理念正消失殆尽。政治势力交替,拉丁美洲的命运为何依然如故?被切开的血管怎样才能愈合?每一个人都能从主人公涅朵奇卡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遭遇
[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陈琳 | 译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遭遇》是一部深刻剖析人性与成长的经典文学作品。小说讲述了孤女涅朵奇卡的成长故事,她在一个缺爱的家庭中长大,童年的不幸造就了她歇斯底里的性格,并使她无法区分现实与幻想。通过三段迥异的生活经历,涅朵奇卡从畸恋、虐恋中摆脱出来,实现了自我觉醒,逐渐成为一个思考深刻、性格独立的人。虽然这部小说因妥氏的流放而中断,但其所蕴含的人性探索与心灵救赎历程是完整的。陀氏以其独具匠心的文学创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受困于家庭和社会桎梏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揭示了一个灵魂如何在苦难中寻求自我的救赎。这部作品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女性在破碎中追求完整的勇敢历程。联合读创营销编辑推荐
公号ID:creadion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
[英]安德鲁·塞思∣著 邢长江 | 译
本书是英国观念论代表作家安德鲁·塞斯撰写的一部系统的德国观念论史作品。在第一部分,作者详细诠释了他眼中德国观念论的发展历程,重估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批判继承康德哲学传统时所展现出的思想价值。塞斯着重强调费希特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梳理了当时英国学界在引介德国古典哲学时所形成的成果。第二部分则评论了从康德到黑格尔在宗教哲学方面的问题意识转换。本书体现了英国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成熟把握,体现了当时英国学界对欧陆哲学传统的独特视角,也为整个英国观念论运动提供了一个足以关联前史的思想坐标。
纳粹德国的形成
[加] 罗伯特·格拉特利∣著 姜去芜 | 译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德国,是什么促使愈来愈多的普通民众接受纳粹意识形态?为什么德国人在没有亲身与希特勒打交道或阅读他著作的情况下就接受了纳粹主义的某些主张?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创建一个经过种族选择的“民族共同体”,以建立新德国的政治文化,寻求民族复兴。这种共同作用在纳粹德国的形成过程中迸发出爆炸性的能量,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希特勒成了一种思想、情感和目标的代表人物,他与成千上万的信徒分享了这些思想、情感和目标。信徒们把“必要的领袖”的特性投射到他身上,在一个有着良好教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里,数百万人最终接受或迎合了充满仇恨、杀意森然的极端主义信条。天才武器
[美]路易斯·A. 德尔蒙特 ∣著 俞苏宸∣译
本书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军事武器系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及这些相关武器带来的伦理困境和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书中,作者考察了部署自主武器系统为人类建立的优势和可能产生的潜在威胁,提出了世界将如何受到它们的影响等关键问题。尽管使用机器人会减少冲突中的人员伤亡,但一个主要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应该允许机器在战斗中做出生杀决定。当战争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时,战争是否会变得更易使人类接近毁灭?如果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能够脱离人类完全控制我们的武器,那会怎么样?
书中运用生动的场景,让读者沉浸在致命的自主武器系统所带来的伦理困境和生存威胁中,揭示了《终结者》和《我,机器人》等电影中的反乌托邦形象作为天才武器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的必然性。最后,作者在历史先例的基础上更是提出了控制这场新的军备竞赛的具体建议。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推荐
公号ID:shkjwx
伊丽莎白二世
[德]托马斯·基林格∣著 历史独角兽 温玉涵∣ 译
伊丽莎白二世是迄今为止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长的君主,她见证了英国的种种变迁和世界的巨大变化。在这本精彩的传记中,托马斯·基林格讲述了伊丽莎白二世一生的经历,例如她小时候如何成为知名人物,她如何与菲利普亲王互补式地成为一体。自登上王位以来,她历经15位首相以及其他国家的许多政要。她以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外交技巧将英联邦维系在一起。经历了数次现代化危机之后,她重新巩固了英国现在的君主制。
甘苦同食:中国客家乡村的食物、意义与现代性
[美]欧爱玲∣著 沈荟 周珏 王君彤 | 译
中国已经从三餐不继的困窘年代走到如今食物富足的幸福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农村地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人与食物的关系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本书作者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凭借在广东梅县月影塘等客家村落长达二十年田野调查积累的丰富记录,探讨食物在中国农村所扮演的角色,为了解当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纵使风云变幻、人世沧桑,“联结性”和“地域感”仍在中国乡村社会发挥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编辑推荐
公号ID:sassp021
针对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在畅销书《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概念——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本书提供了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丰富案例和方法,以帮助你摆脱无益的、自我限制的固定型思维方式,并培养出成长型思维方式,从而让你以斗志昂扬的面貌迎接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新挑战,实现120%的潜能。湖南人民出版社营销编辑邓潇涵推荐
公号ID:hnrmcbs
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美]史谦德 ∣著 李兆旭∣译
在这部关于民国初年历史的力作中,作者史谦德巧妙地抓住了当时“每天必开会,开会必演说”的现象,从政治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作者以1912年8月25日湖广会馆演讲台上的风波为枢纽,分别追溯了唐群英、陆徵祥等人的政治生命。他们的身份、地位、际遇并不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演说在他们的政治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新生的民国陷于运转不良的困境,演说本身及其带来的反响也可能有种种问题,但政治领袖对民意基础的依赖与日俱增,国民成为政治权威的来源,说明共和的价值取向已经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只是在当时尚未完成。
语境中的设计人类学:设计的物质性和协作性思维导论
著 译本书广泛探讨设计人类学的领域,涵盖了其关键方法、工作方式以及存在的争论和矛盾观点。书中将设计理解为从根本上以人为中心的活动,并主张设计人类学主要建立在协作和交流的基础之上。亚当·德拉津(Adam Drazin)认为,设计人类学发展中最重要的协作知识是启发式的,这种知识源于田野工作现场与设计工作室之间的互动。本书各章节借鉴了物质文化方面的文献,并列举了大量不同项目和成果的实例。此外,本书还强调了设计作为当代文化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对于人类学和设计学的学生、学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来说,都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编辑推荐
公号ID:jsmscbs
1571年10月7日,在勒班陀海湾内,密密麻麻的战船遮住了黎明的曙光。奥斯曼帝国的庞大舰队,即将在这里迎战由威尼斯、西班牙和教宗国三国舰队组成的基督教联合舰队。这是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海上大战之一。
由一个小小的塞浦路斯岛引发的冲突,在地缘政治、贸易竞争以及个人野心等各方因素的影响下,最终促成了一场东西方两大阵营在地中海爆发的史无前例的海陆大战。在这部大师级的著作中,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教授运用了双方留存的当事人书信和档案,为我们事无巨细地揭示了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我们将可以看到当时双方政治人物避免战争的努力、各国为备战付出的巨大代价、双方将帅的运筹帷幄、联盟中的尔虞我诈,以及这场残酷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在作者笔下,这并不是一场西方视角下的重大胜利,他通过奥斯曼帕夏、威尼斯大使、西班牙海军将领、罗马间谍等多方视角,为我们生动展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历史场景。
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日]森部丰∣著 马云超 | 译
本书以广阔的东欧亚世界为舞台,全面介绍世界帝国唐朝二百九十年的历史。起于隋末大乱的唐朝,在十数年间陆续平定群雄割据,并攻灭东突厥,唐朝皇帝被尊为“天可汗”,建立起统治农耕、游牧、绿洲等文明,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帝国。此后不断扩展,臻于至盛,至“安史之乱”急转直下,开始走上漫长的转型之路。作者森部丰教授专攻粟特人研究,在现有政治史研究的基础上,他从粟特人的迁徙、定居、建立势力,参与并融入唐朝政治军事活动着手,剖析了唐朝不同于既往朝代,能够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侧面,以及伴随体制变迁经历的历史性转型,展现出一幅全新的唐代历史面貌。
南宋吉州的士大夫与宗族、地域社会
[日]小林义广 ∣ 著 盘媛 | 译
南宋时期,江西吉州有“士乡”之称,诞生了文天祥众多知名人物。本书选取了王庭珪、胡铨、周必大、杨万里、曾三异、欧阳守道、刘辰翁、谢谔等吉州相关士人,从科举、婚姻、生计、社交网络等角度,探讨他们及其家族如何在不安的时代奋进、存续。各章内容逐渐交织,构成一幅南宋士人阶层的整体画面。无论是待在家乡,还是活跃于中央政坛,他们的视野都兼顾中央与地方,而非彻底的“地方化”。士人的转变、宗族的组织化、地域社会的建构,都指示出了历史的演进方向。
在时间中思考: 柏格森哲学导论
[美] 苏珊·格拉克 | 著 冯翔 孙小淳 | 译
本书精心挑选了柏格森的两部著作《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与《物质与记忆》进行阐述,对柏格森的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本书探讨了柏格森的生平、主要思想以及后来的哲学家对柏格森的解读。通过对柏格森所处时代的科学发展背景的探讨,作者首次揭示出柏格森的思想演变与他所处时代的科学发展的关系。柏格森在这两本书中逐渐发展出了他与众不同的时间概念,这个时间概念不是指的物理或科学时间,而是生命体的时间,也就是生命。柏格森哲学对其后的后现代哲学、当代的文学艺术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则言简意赅地用较短的篇幅展现了这—影响。
情识:意识的发明
[英] 尼古拉斯·汉弗莱 ∣著 李桓威 徐怡 张静 | 译
我们通常认为,有意识的感觉对我们理解自我意识至关重要,但只有人类有这种感觉吗?动物可能有类似的感觉吗?机器也有类似的感觉吗?尼古拉斯·汉弗莱在《情识:意识的发明》一书中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发表了许多与主流科学观点背道而驰的看法,并首次对困扰科学家许久的“现象意识”提供了完整的介绍;进一步地,汉弗莱提出了一个相对激进的结论:情识的演化是为了顺应动物理解心智的需求,也就是说,作为对有意识的感觉的说明,现象意识只存在于恒温动物的脑中,从而成为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专享特权”。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以色列] 维尔苏斯基∣著 何涛 | 译
著名历史学家维尔苏斯基从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和文本出发,探查当时的罗马人如何理解自由。在罗马的语境中,自由首先是奴隶身份的对立面,自由也不是一种天赋权利,而是罗马法律所赋予的公民权利的总和。全书涵盖了从格拉古兄弟到图拉真皇帝大约两百年间的社会变革,试图追溯罗马政治领域中“自由”作为一种观念的本质与效力。维尔苏斯基对罗马自由观念的考察,实际上也是对罗马共和制的系统分析。因为在罗马人看来,优良的制度才是确立和维持自由的工具,是“自由的堡垒”。本书最初是维尔苏斯基1946年在剑桥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后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德语、法语等版本,影响深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学术分社推荐
公号ID:sdx_xueshu
芙洛拉·莫尔—— 一部外星故事集
[德] 保罗· 歇尔巴特∣著 张政 ∣译
本书集结了德国先锋科幻作家保罗·歇尔巴特的六篇幻想奇特、充满异星吸引力和哲思表达的重要作品,以惊人的想象力、诗意的笔触和过人的理论能力,构思了一个个特点迥异的外星世界和生物种群,展开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与人、工程与艺术、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有生命的材料”与“无生命的材料”的哲学和科学讨论,并且由此发展出一系列美学议题,其新颖程度和思维缜密程度都令人叹为观止,表达了对文明交流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知了”品牌营销编辑刘珈沂推荐
公号ID:gh_3b1daf11123d
楔子——威廉斯诗合集(第二卷)
[美]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著 傅浩∣译
本书是被誉为“美国后现代诗歌鼻祖”、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集,是大雅“威廉斯系列”诗合集的第二卷。全书共收录威廉斯1935年至1949年出版的六部诗集共160余首诗,包括《早年殉道者及其他》(1935)、《亚当、夏娃、城市》(1936)、《中断》(1941)、《楔子》(1944)、《云》(1948)、《粉红教堂》(1949),除了少数修改、重复的诗未收录,基本覆盖了威廉斯这段时期所有重要作品,全面呈现诗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总体面貌。
这些作品,一方面延续了其早期作品的特色,以普通人的日常语言、生活材料入诗,一如既往地突出表现画面的色彩和事物形象的冲击力,注重细节的捕捉及其独特呈现带来的诗意。另一方面,威廉斯天生是一个更真实的现实主义者,受西方立体主义等的影响,他进一步在诗歌形式、内容的结合方面进行实验,有意识地用真正的口语入诗,注重诗行的发展、词语的连接和变形,以此获取意义的崭新空间。在这一时期,威廉斯的很多诗作都是非真实与真实结合的结果,是两边的不断互动。许多诗人对于威廉斯这一时期对诗歌语言和形式近乎痴迷的关注,将其描述为对“反诗”的热情,这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了威廉斯这一时期的诗。
《西田几多郎哲学文选》(全四卷)
[日] 西田几多郎∣著 王向远∣编译
《西田几多郎哲学文选》是西田哲学首次系统的汉译,共分四卷:第一卷《纯粹经验与自觉》,是西田哲学早期理论原理方面的代表作,编译西田哲学早期(1911—1923)的代表性成果,包括成名作《善的研究》(1911)全译、论文集《思索与体验》(1915)和《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1917)中的代表性论文的选译;第二卷《场所与无的限定》,编选翻译西田几多郎中后期(1923—1945)在哲学原理方面的代表作,包括《从“动者”到“观者”》(1927)、《一般者的自觉体系》(1930)和《“无”的自觉限定》(1932年)中的重要论文;第三卷《行为式的直观》,收集选译了西田后期哲学最具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序文;第四卷《艺术的成形作用》,收录西田几多郎关于美与艺术的两种论著,包括论文集《艺术与道德》(1923)、长篇论文《艺术性的创作与历史的成形作用》(1941)以及关于美与艺术问题的散论(1900—1940),是西田哲学在“美与艺术的世界”中的展开。
地平线:现代科学的全球起源
[英]詹姆斯·波斯基特∣著 孙亚飞∣译
本书是一部科学史著作,追溯了16世纪地理大发现至当代,现代科学诞生的过程。作者为英国科学技术史学者詹姆斯·波斯基特(James Poskett),剑桥大学博士,现任华威大学科学技术史助理教授。詹姆斯的著作广泛涉及全球科学和技术史,从17世纪的物理学到20世纪的生物学。他的研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从印度的天文观测站到澳大利亚的自然历史博物馆。2013年,詹姆斯入围BBC新一代思想家奖,2012年,他赢得了英国科学作家协会最佳新人奖。译者孙亚飞,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现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出版《元素与人类文明》。本书视野开阔、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作者将现代科学诞生及发展中的重大时刻,置于全球历史范畴,从而介绍了非洲、亚洲、美洲等地的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还原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科学家在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巨大贡献。作者摒弃了现代科学诞生的“欧洲中心论”,认为其诞生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思想的交流与汇聚,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认识现代科学的新的方式。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美]朴锺弼∣著 江秋萌∣译
晚明时期,生活在浙江嘉兴的文人、艺术家兼出版商周履靖出版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包括《绘林》《画薮》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综合性画谱。这些作品立即大受欢迎,其内容和形式被当代出版物广泛袭用、传播。本书描述了此类出版物如何适应大众的文化品位与需求,并勾勒出画谱作为一种形式,如何满足与塑造日益增长的读者的情感,又如何从流行文化的标志,转变为陈陈相因的图文。当对文人品位的掌握程度,成为衡量个人文化品位的标尺时,画谱作为现代早期中国的一种特殊商品,为非精英的读者提供了一种增加其社会资本的手段。公号ID:shanghaishuhua1960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
[英]蒂莫西·C.W.布莱宁∣著 李文君∣译
1660年,“太阳王”路易十四亲政在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这至关重要的百余年中,旧制由盛转衰,启蒙熠熠生辉,公共领域兴起,民族国家登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蒂莫西·C.W.布莱宁在本书中探讨了改变18世纪欧洲权力格局的文化革命。漫长的一个多世纪中,王公贵族以古典方正的建筑、光辉崇高的绘画、庄严肃穆的歌剧呈现权力的文化,公众人民则在期刊、报纸、小说、图书室、咖啡馆中彰显文化的权力,逐渐显露的新生力量给既有秩序带来了撼动根基的挑战,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纷扰与骚动,法兰西、德意志与不列颠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终走上了迥异的发展道路,整个欧洲就此迈入现代世界的新篇章。公号ID:sbph_shsdsj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
[美] 哈罗德·布鲁姆∣著 李小均∣译
本书是文学批评巨擘哈罗德•布鲁姆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可以说是年近九十岁的布鲁姆对他一生阅读体验的一次回顾和总结。书中,作者遵循阅读的记忆,选取了超过八十段他从小就熟记于心的经典作家的文本,为读者带来精炼、睿智的解读。书中,布鲁姆的论战对象不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阅读此书,就好比跟随作者经历一段从童年到晚年的精神之旅,读者将有幸看到当代最伟大的批评家从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的杰出灵魂中汲取养分的过程。书中选入的西方经典自布鲁姆幼年时代就萦绕在他心头,至今它们依然鲜活:从《圣经》到莎士比亚与约翰生博士;从斯宾塞与米尔顿到华兹华斯与济慈;从惠特曼与罗伯特·勃朗宁到乔伊斯和普鲁斯特;从托尔斯泰与叶芝到德尔摩·舒瓦茨与艾米·克兰皮特……其中不少作者他都在之前的著作中论及过,但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将它们重新加以诠释,依然会给读者带来新鲜的观点。本期内容由索·恩、社科文献、北京大学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译林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读创、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创美工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后浪、浙江人民出版社、崇文书局、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中国工人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中信·大方、澎湃新闻·翻书党、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今日头条文化频道、中文學術聯合書單联合发布。
欢迎更多出版品牌加入我们的荐书活动。如有意请发邮件至:bianjituijian100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