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成都轨道集团协同本地链主企业以及产业链专业头部企业,联动金牛、新都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落子高能级“有根企业”,带动轨道交通产业形成全生态融合、全链条发展态势。
截至目前,成都已汇聚570余家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逐步构建了“一校一总部三基地”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了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优势,2024年上半年全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产业集聚度位居全国前列、西部之首,被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近日,成都地铁推出“跟着轨道逛园区”系列策划,前期带大家走进了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一校一总部三基地”之一的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感受澎湃“园”动力。点击查看:27号线一期“黑科技”源自成都这个园区!
第二期,来到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一校一总部三基地”之一的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今天, 小编就带大家探访资阳线列车的“孵化园区”,揭示轨道交通产业如何实现“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并成为成都千亿产业链重要引擎的密码!
从2020年建成以来,该平台取得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15项国家专利,研发的国内首列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技术,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资阳线列车正是在平台研发的国内首款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时速160公里的新一代市域A型车技术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比如列车车门的锁闭技术和密封技术进一步优化,可以有效减少列车高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降低列车噪音。市民乘客乘坐的舒适度拉满,列车速度也更加快捷。
同时为了更好适应资阳线“快速、大运量、公交化、乘坐舒适”的运营需求,列车创新运用了多项本地研发的最新技术成果对列车技术进行优化升级。
从技术创新到模式创新,成都充分利用西南交大、电子科大等高等院校集聚成都的优势,推动与产业龙头企业共建一批轨道“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联合孵化出多项成都“智”造新技术,不断培育和发展轨道交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交控科技
比如,应用于资阳线列车的CBTC信号系统由交控科技与成都轨道集团联合搭建的交控科技西部区域总部本地化平台研发,“车辆360°外观图像故障检测系统”“轨道智能巡检系统”等由成都轨道集团与西南交大联合打造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研发,有力保障了列车运行安全平稳、设备运维智能高效,带动本地轨道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提升“成都车、成都研”行业领跑力。
从试验平台只需步行2分钟,就可以来到地铁列车制造基地——中车成都公司的生产车间,这里正开足马力生产订单。超级智能的焊接机器人、20套柔性化组焊及加工工装、精准数控机床等列车制造“秘密武器”,让人目不暇接。
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列车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在这里,产能从2016年的0.5辆/天提升到现在2辆/天,基本实现了‘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修、成都配套’。”中车成都公司城轨分厂总装技术室主任王天成表示。
从2017年建成以来,这里累计生产地铁列车1772辆,已经奔跑在包括资阳线在内的10条轨道交通线路上。如今,车辆装备本地配套率达70%以上,电动车组“九大核心技术和十大关键零部件”全部落地。
中车成都公司生产的19号线二期列车
这样的产能是如何实现的呢?
以资阳线列车为例,在列车制造过程中,大到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等列车核心部件,小到接头、防松垫圈等均已实现了成都本地配套。而从内饰到车体,从齿轮到牵引系统,从制动系统到自动控制系统……列车千万个零部件和系统更是串联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生产一列8A编组的地铁列车生产周期由90天缩短为60天,效率提升了33%,有力推动成都轨道交通产业产值高质量发展。
资阳线列车从研发到制造,只是成都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在推动建设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成都轨道集团如何“以企带链”,将各类轨道交通产业要素有机融合、产生“化学反应”,实现从“规模化”到“生态化”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成都先后出台《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成都市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等产业政策,统筹各方力量及资源全力推动成都轨道产业生态建设。
近年来,以中车成都公司为“链主”企业,集聚了今创集团、新誊集团等上下游配套企业77家入驻产业园,先后引领百余家配套企业在蓉落户,实现成都本地配套率超70%,构建起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邻右舍就是供应链的产业协同配套体系,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下一步
成都轨道集团将持续
强配套、搭平台、建生态
打造轨道交通“研造修”高地
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助力“成都园区”品牌效应大幅增强
以更高水平推进
成都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