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儿时,农村过年是什么样的?

文化   2025-02-03 12:06   北京  

年就这样过完了,

好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

春节越来越无趣了,

年味儿也感觉越来越淡了。

或许不是年味儿淡了,而是过年真正开心的不是我们这一代人了。

有人说:小孩子才喜欢过年,成年人只喜欢安静的过日子 。

遥想当年,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过年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我出生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小乡村,村子三面环河,到处都是一望无垠的平地,最大的海拔是河底到河堤,或者只是一个坡,仅此而已。

小时候,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距离我家20里地的外婆家。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很远很远了,毕竟有的老人们,可能终其一生都不曾走出过10里以外。那时候车马慢,走不出那一方天地,终日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都是重复循环,唯一长大的就是年龄了。

小时候的春节,也是从腊八开始的,不过最大的仪式感是泡腊八蒜,为的是年三十吃饺子的时候吃。

腊八过完就是等着过年了。一直到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年味儿渐浓。

腊月二十三,在我的老家称为“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要吃饺子,要用高粱秸秆编一匹马,要买麻糖或者糖瓜,所谓的糖瓜就是麦芽糖,小时候的我会花2角钱买一拐糖稀(麦芽糖)从棕色搅成白色就可以吃了,有的时候还会沾白面防粘。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就要把笤帚绑在竹竿上,扫去房梁上的灰尘和蜘蛛网,还要在头上裹上毛巾防尘。因为年纪小,就只能扫扫地,擦擦桌子。

腊月二十五,传统是磨豆腐,我家都是买来现成的豆腐,豆腐又分干豆腐和水豆腐,吃法各有不同,干豆腐用来炸,水豆腐则是炖,烹饪方式不同,味道也有区别。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小时候见过人家杀猪,要烧一大锅水,还要准备沥青(除毛),宰杀,分割,挂肉架,我家最多就是买个猪头,上个猪头供,猪头要提前处理,先用砖垒一个简易的三角火灶,点燃砍好的柴火,支上锅,加沥青融化。猪头要全部浸进去,然后是除毛,尤其是耳朵里面的猪毛,要用火烧或者用沥青灌注,再拔出来。把猪头的沥青一点点拨开,很解压也很治愈。上供的时候,要去找两根长短相同,颜色相近的葱尖插到猪鼻子上,这就是那句歇后语:猪鼻子插葱——装象。

腊月二十七,要杀鸡。有的时候,家里会养一些鸡,过年的时候就会选下蛋少的母鸡或者公鸡杀了,其实每次杀鸡的时候,总有不舍,毕竟是自己从一只只小黄色绒毛鸡的时候开始养到羽翼丰满,打鸣下蛋。还是去集市上买清真白条鸡比较好,小时候上学,总会路过一家烧鸡店,偶尔还会看到阿訇宰鸡和到处迸溅的鸡血,都会躲得远远的。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这一天要发面,每次都会和一大盆面,一部分蒸包子,一部分蒸馒头,还有一部分要蒸花糕,要在年三十上供用。这一天还有个大集,把年货买齐全,包括蔬菜、瓜果、瓜子、糖果、香火、鞭炮、烟花和新衣等等。

对了,从进了腊月就开始请神了,就是那种杨柳青木版年画,要有老天爷、灶王爷、财神爷、天地、值弗、车身、仓神、井神、门神等等。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总之这一天就是各种蒸面食。最喜欢的是烧火,尤其是那种大锅灶。喜欢掀锅那一刻的,热气腾腾……

腊月三十就是除夕了,有更多的事情要忙活,贴对联、请神、打纸钱、摆供品、包饺子、放鞭炮……小时候过年没有双面胶,都是用浆糊(白面加水煮熟),饺子一包就是一盖一盖的,沿着顺时针排成一圈又一圈,真正的中式美学。我家除夕的年夜饭,只有饺子,没有各种寓意美好的菜肴,最多加上腊八蒜和香油醋蘸碟,倒也吃的自在。

吃饭之前,要拜神,点蜡烛,放鞭炮,拿着点好的香,去引燃鞭炮,或者放几个二踢脚,还有“起火”,总之就是听个响,一家鞭炮响起,整个村庄都开始此起彼伏,一直能持续到深夜,到处都是红色的鞭炮碎屑和火药味儿,大概那就是年味了。饭后,围坐在火炉旁,边吃瓜子和桔子,边看春晚,年三十的晚上要洗头洗脚,迎接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很早就有人开始放鞭炮了,有人要起“更(凌晨3点至5点”。起床拜神之后,穿戴好新衣,就等着拜年或者去给别人拜年了。我爸妈他们是要串村给长辈拜年的,至于我就是在家里等着,或者睡回笼觉,过年的鞭炮声似乎就没有间断过,过年总是睡眠不足。如果赶上下雪,天更冷,更是懒得出屋了。拜完年的初一,是什么都不能干的,不能动剪刀,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不能泼水,总之这一天什么都不干,除了吃饭就是歇着。腊月节多,正月忌多。为了讨个好彩头,一切都得遵守。

初二就是串亲戚了,外公外婆还在世的时候,初二就是去给他们拜年,穿戴整齐,带上礼物,大包小包,挂满了自行车,外公外婆每年都有兑换的新钱,一沓一沓的,那是给我们的压岁钱,如今已经过去近30年了,我依然还留着。

初三要上坟祭祖,那些也都是我爸和我弟的事情,女孩子是从来不参与的;

初四也是走亲访友的日子,说不定去谁家,总之就是不闲着。

初五,又称破五,这一天过了之后,大部分人就开始活动起来了,该干嘛干嘛!之后就是静待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一定要买灯笼的,灯笼都是纸糊的,有一个柳枝的提手,点上红色的蜡烛,一不小心蜡烛倒了,灯笼也就跟着烧着了,红红火火倒也喜庆。正月十五的晚上是要提着灯笼去街里开烟花的,那时候的烟花的样式很单调,却也热闹,每次去看烟花,我妈都提醒我们,离远一点。因为烟花的火花四溅,落到衣服上,会把衣服烧出一个洞。大约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就结束了,小时候只管凑热闹,从来不考虑那些买烟花的钱哪来的。

正月十六也很重要,这一天要起早烤火,顺手还要带上几个包子或者灯盏(用黏米面做的类似灯盏的一种食物),嘴里还要不停的念叨:“正月十六百草灵,烤哪儿哪儿不疼。”

至此,春节才算真正地告一段落,各地的风俗不一样,可能更丰富有趣,这就是我小时候的春节,无论是花棉袄兜里的糖果、瓜子、花生还是颤抖着点燃夹在砖缝里的鞭炮,都让我儿时的春节记忆犹新,不知道那时候的爸妈过年是否也和如今的我一样感觉过年寡淡无味……

不过还是要感谢,让我度过的那些意义深远而有趣的春节!

作者简介:

夏伊,人类观察员,北漂14年,爱好摄影,喜欢逛北京。

北京生活小记
人间值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