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讨厌团圆,只是厌倦了在热闹里扮演另一个自己。
1.回家7天,需要365天治愈
春节本该是温暖的代名词,可对许多人来说,它更像一场“亲情压力测试”:
年夜饭桌上,三姑六婆的“连环拷问”比春晚小品更准时:“工资涨了吗?”“对象带回来吗?”“谁谁家那小小谁都二胎了!”
同学聚会更是“凡尔赛现场”:有人晒房晒车,有人凡尔赛式哭穷,你低头刷手机,假装对盘子里凉透的饺子很感兴趣。
最累的是“微笑营业”——明明工作被裁员压得喘不过气,却要在亲戚面前表演“精英”人设。
刷到一个20多岁的小女孩被家长催婚,还有被逼跳楼的,也有连夜返回出租屋的。回程的高铁上,忍不住噙出的泪水——不是委屈,是心疼那个强颜欢笑、费力讨好的自己。
2. “社交宿醉”患者的自救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社交宿醉”:过度迎合他人情绪后,人会陷入极度疲惫。
而春节,恰恰是全年社交浓度的巅峰。 过年是一个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极致体验。
当有人假装关心问你“怎么还不结婚”,其实想问“你怎么还没活成标准答案”;
当父母满怀关切地说“找一个可以依靠的人吧”,其实只不过是怕你成为他们的累赘,迫切想要完成他们自己的人生KPI。
当亲戚假装提起“谁家孩子更有出息”,不过是想在互相攀比中找回点面子……
我们不是讨厌亲情,只是厌倦了在“为你好”的剧本里,弄丢了我们自己。
3.一个人的春节,我在偷偷治愈人生
给情绪按下暂停键
没有凌晨五点的鞭炮,没有熊孩子的尖叫,没有酒桌上必须喝的那杯白酒,没有必须要“多吃点”的别人夹到自己碗里饭菜,不用听每年重复一遍的陈芝麻烂谷子,不用安慰任何人,也不用接入任何人的因果,包括父母家人。
我关掉手机,暖气的温度刚好26度,裹着毯子看完收藏夹里落灰的电影。 不过最好看一些喜剧,毕竟这样幸福的日子,不适合流泪。
重建生活的秩序感
读到《百年孤独》的第127页,折角处写着:“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
给阳台上的水培桂花换水时发现它悄悄长了新芽,原来孤独和成长从来都是一体两面。
朋友发来问候消息:“一个人不孤独吗?”
我拍下窗台上的阳光和翻开的书:“孤独,但自由。”
4. 年夜饭,是一个人的米其林。
一个人的年夜饭可以是任何风格的,可以是12道北京特色的菜品,也可以是可乐炸鸡,还可以是:
▪️ 泡面加溏心蛋+《请回答1988》= 治愈套餐;
▪️ 螺蛳粉配红酒,灵魂和胃一起微醺。
花3小时炖一锅番茄牛腩,也不错。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可以。
5.春节的真正意义:你比想象中更自由
除夕零点钟声响起时,不用在家族群发“复制粘贴式”祝福,也不用成为那个调动气氛的人,穿上早早就买好的新年战袍,不是为了见谁而准备,只为了讨个好彩头。
有人质疑:“不团圆还算过年吗?”
豆瓣“独居者联盟”里有条高赞帖: 春节的本质不是‘必须幸福’,而是‘允许休息’。
当我不用为父母的叹息愧疚,不用在亲戚面前假装完美,不用比较谁活得更‘正确’—— 我反而看清了,什么才是值得奔赴的团圆。
【尾声:你的灯火,自有万钧之力】
小时候,年味是攥在手心的糖瓜,是捂着耳朵点燃的鞭炮;
长大后才发现,年味是你允许自己以最真实的样子存在——
可以是全家福里的笑脸,
可以是异乡出租屋的一盏夜灯,
也可以是对自己说的一句:
“辛苦了,新年不必更好,你舒服就好。”
今年春节,如果你也选择了一个人过:
不必抱歉,无需自证。
人间真正的团圆, 从来不在餐桌上, 而在你与自己和解的瞬间。
内容写作部分由Deep Seek 完成
夏伊,人类观察员,北漂14年,爱好摄影,喜欢逛北京。